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刚  袁野  王寻 《新闻天地》2006,(10):12-14
从8月28日到9月3日,台湾富士康集团诉《第一财经日报》的“名誉侵权案”,经历了从索赔3000万元到1元,到双方握手言和、富士康撤诉的令人瞠目的戏剧性过程。事件虽已偃旗息鼓,但它却暗示了全球正在发生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性变革:即国家和市场以外大范围的社会机构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些机构包括政党、媒体、社会运动、利益集团、监督群体等等,这些非营利部门构成了公民社会。但从富士康事件的发展来看,作为公民社会组成部分的特殊利益保护组织的缺失或不作为,说明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任重道  相似文献   

2.
“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靠着成功的揭露性报道,《财经》在证券市场迅速走红,《焦点访谈》闻名海内外,《南方周末》也迅速崛起……有了这些成功的例子,媒体开始群起跟之。于是,出现了揭露性报道泛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易中天、于丹等在央视《百家讲坛》做客开讲,“品三国”,解读汉代人物、《论语》和《庄子》等古代经典,因观点的标新立异、语言的通俗流行以及与现实的紧密结合,从默默无闻的学者变成“明星学者”,从普通的教授变成“超级教授”,学者走上电视,学术结缘传媒,在全国引起不小的震动。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易中天于丹”现象。观众中有坚定的拥趸者,也有表示不屑和质疑的,不同的心态和声音反映了问题的各个方面。“品”、“解读”、“心得”就是一种解释,本文试从解释学角度来分析“易中天于丹”现象在社会中的传播与反响,以期提供一个新的角度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4.
《青年记者》2008,(13):5
据《财经》,如同地震容易导致建筑基础出现“软化”一样,本来严格的抗震标准也出现了事实上的“软化”。按照程序,监理是执行抗震设计规范的重要一环,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监理与质监机制的失位,恰恰是导致抗震设计规范乃至各类建筑质量规范难以在施工中得到保障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笔者去年前往京城考察学习北京报业的绩效管理,最后决定选取《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精品购物指南》和《财经》双周刊,并谓之“京城传媒四少”。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历史上,记者曾经口无遮拦,损人骂街是家常便饭。但是在存在那种不讲理权力的情况下,记者,尤其是敢说话的记者,其实还是很弱势  相似文献   

7.
甚至在哈尔滨方面已经发出停水公告以后,《第一财经日报》引用的吉林石化方面人士的谈话仍然说,爆炸产生的是二氧化碳和水.绝对不会污染到水源。那么.威胁哈尔滨的水污染从何而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石月平 《视听界》2006,(5):86-87
思考一:名誉侵权案被告该怎么定?自8月26日《新京报》等报刊披露后,社会舆论普遍认为这件案子从一开始就把诉讼对象搞错了,鸿富锦起诉的对象应该是《第一财经日报》报社,而不是两位记者。法院立案,是不是错了呢?如果仅仅从司法解释的字面上来理解,答案是没有错。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8月7日面世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第六点表述如下:“问:因新闻报道或者其他作品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如何确定被告?答:应根据原告的起诉确定被告。只诉作者的,列作者为被告;只诉新闻出版单位的,列新闻出版单位为被告;对作者和新闻出版单位都提起…  相似文献   

9.
刘晓鹏 《新闻界》2004,(4):76-77
2003年,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一年之后,这家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全资控股的子公司将《上海经济报》收归名下,改造成为一份面向全国的财经类日报《第一财经日报》。如果说原上海电视台财经频道和原上海东方电台财经频率统一对外呼号为“第一财经”初现跨媒体信息平台雏形的话,日报的诞生将最终  相似文献   

10.
《青年记者》2009,(22):5-5
暨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南方报业集团原社长范以锦针对最近的《财经》人事“地震”指出:胡舒立团队遇到的这些问题.其他人也或多或少遇到过。“手脚捆住了,要突破相当难”、没有得到应有的自主权和企业发展的资本支持。  相似文献   

11.
林爱珺 《传媒观察》2006,(10):16-16
不久前,“富士康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案”在中国大地沸沸扬扬地传播着、炒作着,各方学者、新闻工作者和一般受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聊富士康,没花一分钱广告费,富士康就一夜走红。本案来去匆匆,从立案到未经开庭而撤诉仅9天;诉讼标的额从3000万元“蹦极似的”暴跌到1元钱;最后以富士康与《第一财经日报》联合发表声明互致歉意的结果戏剧性地结束。企业诉记者报道失实,从一起名誉权官司发展成为一次众说纷纭的公共事件。有人说这是一场“闹剧”,有人说这是富士康在危机公关,有人说这是“媒体业的9·11”,有人在抱怨司法腐败、法院执法…  相似文献   

12.
城市不但是高楼大厦、酒绿灯红等城市景观塑造的实体空间,更是时代信息与社会文化互相沟通的符号系统,"新一线"栏目是《第一财经周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城市报道将人文观与经济观两者有机结合,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第一财经周刊》的办刊理念,笔者对其2015年城市形象呈现的选题与报道进行研究,希望为今后《第一财经周刊》及其他杂志城市新闻报道的策划、写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柯恩 《青年记者》2009,(21):83-83
传闻胡舒立要离开《财经》杂志另起炉灶,好比乔布斯一手打造了苹果公司之后,因为和投资方无法达成一致,于是率领全体研发、经营人员离开苹果,立志重新打造一个芒果公司。  相似文献   

14.
他戎马半个多世纪,三度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西方媒体称其为“红色拿破仑”  相似文献   

15.
《新闻天地》2006,(10):17-17
据中新社北京九月十四日电,引起轰动的富士康公司向《第一财经日报》“天价索赔”案几经周折刚刚和解,因一篇涉及猎杀金钱豹问题的报道,《第一财经日报》被山西东方国际狩猎场有限公司告上法庭,再次陷入“官司门”。山西东方国际狩猎场称,国家林业部门对狩猎的动物有着明确的规定,严禁措杀金钱豹。该狞猪场从今年元月起,正在筹备“首届中国国际  相似文献   

16.
1988年2月9日上午8时24分,叶圣陶先生在北京医院辞世。上午9时许叶老家人从医院打来电话告诉了我这个巨大的不幸消息。至善、至诚他们上午在医院,中午我去了叶家。我想尽快将这个噩耗告诉远在上海的巴老和同在一个城市里的冰心老人。我熟知他们三人之间的纯真而深厚的友谊。我几次拿  相似文献   

17.
程曦 《新闻界》2006,(4):62-63
一、电视财经人物访谈“热”的背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举凡与经济发展相关的人和事都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电视访谈类节目中,对财经人物的访谈基本上占据了半壁江山,例如央视的《对话》、上海东方卫视的《中国经营者》和《头脑风暴》、湖北卫视的《财智时代  相似文献   

18.
亦杰 《今传媒》2006,(11X):49-49
备受全国关注的富士康同《第一财经日报》(以下简称《一财》)的新闻官司,以当事双方发表联合声明,互致歉意为“大结局”,达到“和谐发展,善意解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4月20日晚,宗庆后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也没什么特别大压力。”宗庆后被指10年来涉嫌偷逃个人所得税近3亿元人民币。2008年4月14日出版的《财经》杂志报道,2007年8月份,一名自称“税务研究爱好者”的举报人,  相似文献   

20.
听说书名原本打算用《浴足》,后来又定做《润身》。《润身》也好,《浴足》也罢,都好像充满了澡堂里的雾气,给人一种想看清却又看不清的憋闷感。一直在想为什么最后还是用“润身”来做书名,一方面这个颇为文气的词和主人公刘美好、包大平的“土气”好像有些出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