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清末杰出的改革家谭嗣同虽然以身殉法,但他那一往无前冲击封建旧秩序的激进变革观,是任何暴力所无法遏止的.谭站在改良立场思变,却又超越康梁等维新派所允许的范围.倾向激进与革命,深刻影响后世,成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的溢觞,具有广泛的传承性,体现较为全面.在民族观方面,谭嗣同反清排满思想只是一种萌芽,还没有从义愤发展到理智.但到二十世纪初年,却争相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所推崇,形成一股越来越强大的排满浪潮.仅仅十几年时间,这股浪潮便吞噬满清王朝.在外交观方面,谭朦胧意识到"师夷制夷".辛亥前后革命志士发扬光大,突现出反帝与救亡这一当时紧迫的时代主题.在教育观方面,谭提出"通则必尊灵魂"的重要命题,孕育着改造国民精神的种子.国魂说又把它与共和国方案和革命手段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中国加快近代化进程的最佳催化剂.在民权观方面,谭主张"兴民权",拉开了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与封建专制皇权思想激烈较量的帷幕.经过革命派斗争,二次帝制复辟以失败告终,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2.
清末杰出的改革家谭嗣同虽然以身殉法,但他那一往无前冲击封建旧秩序的激进变革观,是任何暴力所无法遏止的。谭站在改良立场思变,却又超越康梁等维新派所允许的范围,倾向激进与革命,深刻影响后世,成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的滥觞,具有广泛的传承性,体现较为全面。本文从民族观、外交观、教育观、民权观四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谭嗣同、庸才常是中国近代史上由改良转向革命的过渡人物。同为从改良到革命转变中的典型代表,戊戌以前,谭、唐两人的政治思想有何异同,戊戌失败后,唐才常又是怎样的继承和发扬谭嗣同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为何两人都末能完成这一转化?本文拟就这些方面探讨从改良向革命转变过程中谭嗣同与后才常的异同。一、戊戌前谭、唐政治思想之异同(一)谭、唐政治思想的形成具有相同的历史背景:甲午战败的刺激,是两人政治思想形成的外在动因。甲午以前,早在康有为已经“发愤上书万言,极言时危,请及时变法”的同期,谭嗣同们热衷于封建文化;…  相似文献   

4.
“通”——以通达、贯通、仁通求变通、运通、流通的思想,即维新变法的思想,而不是激进革命的思想——是谭嗣同《仁学》思想的精髓与主旨。希望有仁慈的君主、清明的君主专制政治、仁通平等的封建伦理道德、通达流畅的社会经济文化运行境界,才是谭嗣同仁学思想的实质。谭嗣同秉承湖湘,学派理学思想源流,希望朝廷存“仁心”,行“仁政”,从“匡扶社稷”的思想来分析,谭嗣同依然是一个“吁天”的传统士绅。  相似文献   

5.
谭嗣同是清末杰出的社会改革家。当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时,提出了“大变、快变、全变”的激进变革观。其变革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力主排挤满族贵族统治,猛烈批判二千多年来固有的封建纲常名教,为兴民权摇旗呐喊,振臂高呼。基本依据是王夫之“器变则道变,器亡则道亡”的唯物论思想、西方传人的自然进化论和天赋人权观、佛学中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康有为的“托古改制”理论。谭氏过激的变革思想并不能改造中国,最终流于破产。  相似文献   

6.
史学界一般将谭嗣同定位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派或改良运动左派人物,这一观点有失偏颇。谭嗣同是一位典型的改良主义者,其根据有二:其一,谭嗣同和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其思想均未越出康有为的变法轨道;其二,在1898年之后,惟有梁启超才真正继承了谭嗣同的思想,而将谭嗣同奉为旗帜的革命派,其主张与谭的思想只是“形似而实不是”。革命派扬嗣同而抑康粱,不仅是对康、梁、谭个人之不公,而且也混淆了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真实界限。  相似文献   

7.
身处内忧外患的晚清世变中,谭嗣同抱定“器存而道不亡”的信念,表现出对外问学西方、变法图治的一面;同时,他也在万国竞争的世界图景中,不断回勘、对照自身,借用西学激活传统思想资源,建构了一种介乎古今中西之间的特殊身体观。具体而言,他的身体观包含三个层次,从实在的“形躯之身”、现实的“政治之身”到终极的“宇宙之身”,层层激进,最终指向“虽杀之亦不死”的烈士身体观。对这一内在脉络的把握,有助于理解谭嗣同何以在肉体、政治、宇宙层面都能勇猛精进、勘破生死,从而进一步丰富对近代烈士精神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谭嗣同的民权思想有人民选举罢免君主,抨击封建专制,反对封建纲常名教的伦理道德,主张妇女解放等内容。这些思想较之同时代的其他人远为激进,但却充满了两重性,说明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动摇性。  相似文献   

9.
谭嗣同的"尽变西法"观是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其变法思想较为全面、激进而又具体,表明谭嗣同这时的世界观的主要倾向已经资本主义化,试图用发展资本主义来挽救民族危机。"尽变西法"思想虽然还不够深刻和成熟,但总体来说,它是谭嗣同甲午战争后到其牺牲前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乃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也有其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评述了周作人早期以“人”为核心的文学观,周作人的文学观是以人道主义作为思想基础的,他揭示了文学与人,文学与人性的关系,使新文学与封建旧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划清了界线,并明确提出了“思想革命”的要求,为新文学扫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期间 ,谭延三次担任湖南省督军兼省长 ,能坚持民主共和的方向 ,在湖南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积极推行改革 ,力图通过发展实业救国自强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湖南经济的发展。因此 ,三次督湘是谭延个人政治生涯中一个较有成就的光辉的时期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黑暗时代,大变革的时代。血气方刚的李大钊借着北斗星光,勇敢地引领中国人民走向解放大道,他是中国革命的引路人。辛亥革命后,引领反袁反督斗争,继续反帝反封建。在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尚未传入中国,李大钊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是先进的,指引走继续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道路是正确的。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引领学习马克思主义,走俄国人的路,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高瞻远瞩,引领中国人民走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之路,勇往直前,站在革命的最前列,为中国革命立下不朽的功勋。为了新中国,引领建立中国共产党。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实际创始人之一,为党的建立做出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更是信心百倍地引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他指出了革命的对象与斗争方向,不屈不挠、疾志不渝地宣传与组织人民大众为建立自由、民主、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13.
杨毓麟在1902年发表的《新湖南》一文中,精辟总结了湖湘文化的发展源流、近代转型及其思想精髓,在20世纪初最先吹响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号角,提出了一整套建立民主共和新制度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威力巨大的思想武器,不愧是实现湖湘文化近代转型的革命吹鼓手.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在西方殖民主义的冲击下,传统中国基于儒家文化之上的王朝国家观念被完全突破。以梁启超、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大背景下,试图重新建立对于现代中国的理解,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观念开始形成。辛亥革命的意义则在于,它不仅在形式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权,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更在于它从社会制度和观念文化层面,实现了中国人国家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初步转型,并由此开启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从辛亥革命开始,民族国家的建构始终是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把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合起来,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观念,把革命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表明民族意识的觉醒达到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打破了王朝循环的路径锁定,把中国政制强行拉出了帝制轨道,引入宪政共和之路,但是未能有效地确立或完成现代宪制的路径塑造,在近代中国确立起民主共和。原因在于以同盟会为主体的政制创新行动集团属于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弱势行动集团,其行动资源的阙乏、组织结构的溃散、意识形态的薄弱,决定了它无法在专制积淀深厚的近代中国创建现代宪制、巩固民主共和。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摧垮了满清王朝,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在这一民主革命中,以留日革命学生为骨干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充当了“先锋和桥梁”的作用。研究晚清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对于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作用和继承发扬留日学生的爱国革命精神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时期于右任创办的《民立报》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大造舆论拥护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民立报》馆还成为革命党人的大本营和指挥中心,它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作了舆论、组织准备,功勋卓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