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用学研究认为,话语的语用意义可分为一般语用义(包括语气、语调等)、实现语用义、色彩语用义、言外语用义、文化语用义和社会语用义等几种。这里笔者着重对《雷雨》的一般语用义、实现语用义和言外语用义等方面作简略分析。  相似文献   

2.
一般话语形式表现出来的一般语用义,在语调、语气、指示等的作用下表达着丰富的语用意义。立足语境,联系语用主体意图,对话语进行解码,关注语用意义,就是走在作者思维的路上。在品析语言的过程中,习得语言规律,掌握语言表达技巧,是发展学生言语思维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3.
英语主要用语调或动词的变化形式来表示语气;汉语也用语调表示语气,但更重要的是用语气助词表示语气。汉语语气副词具有表述性、评价性、强调性三个方面的语用功能,不同的汉语语气副词在英语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4.
三音节比况助词“也似的”具有相似义、比拟义和焦点语义,主要用来描述人对某种动作的情感或者心理状态,同时也具有凸显信息、强化语气等焦点语义;“也似的”可以和表示意外或者反预期的副词共现,表达说话人对另一方的情感,具有一定的褒贬色彩;分析“也似的”在方言中的运用,可知“也似的”具有一定的跨语言普遍性,隐喻、语义虚化、组块化、语用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是其词汇化的主要动因。[1]  相似文献   

5.
朗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朗读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通过读音、停顿、速度、语调,对文章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具有比默读更形象的表达效果。读音方面,同样一个语气词“啊”,在句末读轻音“α”时表示赞扬、肯定、催促、嘱咐、疑问等语气;读“á”时表示追问语气;读“ǎ”时表示惊疑语气;读“à”时表示应诺、明白、惊异、赞叹等语气。这种表达差异默读时往往难以察觉。朗读的重音和停顿,表现出需要强调的内容。朗读速度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可以绘声绘色地再现某种特定的情境,反映出读者和作者不同的态度、心情。朗读…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副词的语用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讨论固定在副词词义中表示说话人种种主观用意的语用义.在对《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中的460多个副词的考察中,我们发现约有120个副词具有这样的语用义(一些常用副词有这样的义项).从这种语用义的形成看,大体上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由副词的基本义结合一定概括的语境而形成的这种语用义;一是副词由表示一定的语气而反映出来的这种语用义.对上百个副词的分析,前者以个体的词为分析对象,后者以类(一般)为分析对象.  相似文献   

7.
河南商丘方言中的“就那吧”是一个表现力很强的语言形式。有四种不同的语用意义:1.可用于表让步、委曲求全义;2.可用于应答中表敷衍、弱否定的语气;3.也可表不耐烦不信任等否定评价义;4.常用于句子开头表建议。  相似文献   

8.
句子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据我所知,在沈开本教授的《句子的性质和句法分析》一文发表之前(载于1987年《汉语学习》第二期),不少人是没有解决的。那未句子本质是什么呢?沈开本先生指出:“句子的本质就是混合物而不是化合物。”句子由词+语调或短语+语调构成,因此,可以对句子各组成部分拆开来分析。换言之,句子由两个部分组成:词或词组部分和语调所表示的语气部分(语气词是语气的辅助工具,属于语气部分)。词或词组部分提供认知意义,语气提供主观感情和语用内容。例如:①他写小说②他写小说!①是词组提供认知意义;②是句子在词组所提供的认知意义基础上,用!表示特定的感情并表示这个句子用以表达对词组(短语)认知意义所表达的事的一种感叹。这两部分合起来成为句子的认知意义。可见句子的认知意义乃是以词或词组(短语,以下均同)的认知意义为基础的。沈先生这一发现,对汉语语法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他的话语语法(大语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语文工作者进行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法教学指明了方向,开拓了新领域、新天地,对更好地、生动、活泼、深层次地进行语法教学提供了理论的武器。  相似文献   

9.
副语言是语言学术语,它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副语言”,又称说话的声音,指有声现象,一般是指说话的语音、语调、语速、语气等。比如语音低沉、稳健或激昂、高亢等,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气的轻重等,它们伴随着语言来表达信息的真正含义;广义的“副语言”指无声而有形的现象,即与话语同时或单独使用的面部表情、手势、眼神等,  相似文献   

10.
社交语境中使用的称谓语,除表示对交际对象直称或他称的语义功能外,还往往蕴含着示亲昵、表威胁、言请求、传喜恶等多种言外语力和语用功能。本文探讨的是在对称谓语的英汉互译中应以语用对等为准则,充分考虑语境因素,准确地反映称谓者双方的身份,传达称谓者语气,表达称谓者情感以及体现称谓语的语体特征。  相似文献   

11.
浅谈现代汉语疑问语气词"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么”与“吗”一样是个疑问语气词,通过与“吗”的比较说明了“么”的语法、语用意义。表示弱发问语气是“么”的语法意义,对疑问点答案的有所掌握或高确信度是发问人用“么”问句的语用基础。  相似文献   

12.
《型世言》中出现的比况助词有8个,但使用得最多的是“般”和“一般”;比况助词的意义可以表示比喻或相似,也可以表示不定判断(或推测)语气,但表示比喻或相似的情况占着绝对优势;在比况助词出现的格式中,简式和全式的比例大致相当,其中,在全式中出现的像义动词主要是“似”、“是”;比况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状语、定语、补语、谓语和宾语。  相似文献   

13.
“有”,“无”这一对语词反映了客观世界和人们意识中一对矛盾的概念:“有”表示拥有,具有及与之相类的各种具体意义,“无”表示不拥有,不具有及以之相类的各种具体意义。按理说来,有就是有,无就是无,二者是不相容的。但是,在丰富生动的语用实践中,“有”和“无”这一对语词却可以机动地发生意义上的转化:“无”可以越出其本来意义的范围,表示某种范围小,程度低的“有”(即“少”)。同样地,那些范围小、程度低的“有”(即“少”),也可以表示“无”的意义。与此相应,“有”则常常可以表示“多有”的意义。这种现象不属传统训诂学所讲的统言、析言,散言、对言。也不是夸张、饰伪、委婉等修辞格所能透彻解释的。我们从这种现象看到传统的二值逻辑在语言学上遇到的一种窘困,从而对语用实践中的辩证法有了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4.
“呢”的意义分析和历史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语气词“呢”的意义学们基于不同的理论背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分析,但有的混同了“呢”的意义与“呢”的用法,有的未能充分注意历时的演变对共时系统中“呢”的意义的影响,因而所得出的结论难免存有偏颇与不足,现代汉语中表示疑问的“呢”与表示非疑问的“呢2”有不同的来源,本在对“呢”的语法化过程的历史考察以及现代汉语“呢”的主要用法的分析的基础上,对“呢”的意义进行了重新分析,现代汉语中语气词“泥”具有表示反诘语气,表示感叹语气,表示肯定的陈述语气,表示疑惑的语气以及表示停顿等多种用法,但其最基本的意义是表示疑问语气,其他用法是在此基础上,经过词义泛义,句法功能变化以及语音变化等语法化手段逐渐衍生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呢”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语气助词“呢”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确认兼铺张的语气、或表示状况的持续;用在句中停顿处,表示停顿;用在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反问句等非是非问句里,则表示疑问语气。本文将对非是非问句里的“呢”作一些细致的探讨,试图证明:一、用于含疑问词的特指间句和用于选择问句,“呢”不表示疑问语气,而表示一种缓和地深究的语气。二、“呢”用于反问句末尾,与陈述句末尾表示确认兼铺张语气  相似文献   

16.
“说”作为现代汉语最常见的言说义动词,由于语法化的原因,除表言说义之外“说”还有很多其他用法,有些代替心理动词表示心理意向,有些成为意义较虚的连词成分,还有些已经成为一种话语标记,表示引述功能或者一种语气。本文在考察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力求对言说性动词“说”在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化现象做出阐释和归纳。  相似文献   

17.
汉语方言句末“着”的类型学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言句末助词“着”有两个意义:语气义和事态义。“着”在祈使句末尾和疑问句末尾表示祈使语气和疑问语气。“着”在陈述句末尾是个事态助词,表示末然的事态,包括即然、先然和将然。方言和近代汉语的事实显示,“着”的事态义是在祈使句这个语境中形成的,其前提是含“着”的祈使句祈使语气要弱化。事态助词“着”是从表祈使语气的语气助词“着”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18.
句群是由句子构成的,各句子都有特定的语气。因此句群的语气是指句群中各句子的语气。语气依附于一定的句子,并由一定的语调来表达,语气、语调并不相同,为述说方便。本文一般不加分别,径直说语气。 本文初步探讨一下句群各句子的语气功能。 一、语气的组合功能 关于句群的语法组合手段,一般认为主要有语序、关联词语、相同或相关的词语等三种。也有的著作注意到了“语气”这种组合手段;但都没有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9.
"给我"动词短语句的多角度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词短语“给我”加上动词短语用于祈使句有两种意义。表示加强语气、表达说话人意志的一种,我们称之为“给我”动词短语。“给我”动词短语句无论在句法语义上,还是在语用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为正确使用介词短语“给我”,有必要对其语法性质、语法意义、句法语义限制和语用类型作分析描写和解释。  相似文献   

20.
李慧 《考试周刊》2009,(28):95-96
本文从语义功能和认知语言学功能的角度来分析和解释英语进行体体义的“多义性”现象。从原型范畴理论来探究进行体体义深层的认知理据.以揭示语言背后所隐藏的认知规律。同时,从认知角度得出其话语经济原则、话语凸显意义及语用言外之力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