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传媒》2014,(5):70-71
正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甫一公布,《经济日报》就及时刊登,推出系列时评和解读文章,进行准确、清晰、有力度有深度的宣传报道,营造了关注"三农"、支持"三农"的良好舆论氛围。新闻报道形式活。1月20日,第三版全文刊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第一版头条以《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为题,以彩色图文提示形式,报道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1份中央一号文件。报道对文件内容的提示一目了然,提示指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新看点有:确保"舌尖上的安全",不让乡村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农业资源"休养生息"  相似文献   

2.
李国英 《大观周刊》2012,(5):227-227,226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舞各在科技。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是发展农业生产力和促进农业上新台阶的重要途径,是当前农业科技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3.
李平 《中国档案》2021,(4):84-85
1984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国庆35周年盛典。游行队伍与以往工人方阵排在首位的惯例不同,这次走在最前面的是农民方阵,方阵中的彩车上载着一本书的模型,上面写着醒目的红色大字"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当农民队伍走过检阅台时,广场上顿时欢呼起来,人们齐声高喊:中央一号文件好!  相似文献   

4.
1978年的改革是从国有企业扩大自主权开始的,但开始时进展并不快。而在农村地区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已在自发地贴近了改革。如安徽省,1977年全省28.7万个生产队有67%的队人均收入不到60元,约占25%的队人均在40元以下。1977年6月,万里临危受命,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反复讨论,安徽省委1977年11月15日至22日制定了《关于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简称省委六条),强调农村一切工作要以生产为中心;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允许农民搞正当的家庭副业,产品可到集市上出售;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  相似文献   

5.
兰兵  姜承 《兰台内外》2006,(4):17-18
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并把“三农”工作视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同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十分关注并重视解决“三农”问题,为此,党中央先后发出8个涉及“三农”的一号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其中,1982年至1986年连续发出5个一号件,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心声和要求,成功地指导了划时代的中国农村改革。时隔18年之后,中央一号件再次锁定“三农”问题,从2004年至2006年又连续发出了3个中央一号件,标志着中国“三农”政策体系框架的基本形成。上述8个涉农的中央一号件,不仅记载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前进步伐,而且体现了党中央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如今,回首8个中央一号件的主要精神和内容,一方面,能够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党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国工作重中之重战略思想的理解,增强对其重要性、紧迫必的认识;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和掌握新时期新阶段党对“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对我国自1980年以来涉农信息服务政策核心话语体系构建及其演变进行研究、对话语形成的社会背景进行剖析、对话语实践进行统计与描述,以期为精准化涉农信息服务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采用定性分析方法,运用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框架,从文本向度、话语实践向度、社会实践向度三3个向度对1980以来我国涉农信息服务政策文本及其核心话语的演变进行分析,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文本分析对象,对其进行话语提取、编码与归类。[结果/结论]1980年以来我国涉农信息服务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2-1986年,核心话语集中在有限的主体、对象、内容和较低的服务层次,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发展缓慢;第二阶段为2004年至今,涉农信息服务不局限于传统的农民、农业活动以及农村地域,对象呈现多样化,服务主体规模扩大,两者界限不鲜明,服务内容呈现制度化、规模化、个性化特征,涉农信息服务服务体系逐渐形成。两阶段各有其发展特点与特色,又具有延续性和一致性、延伸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7.
在面向新世纪的国家建设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将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明确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五个主体各自的责任: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高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