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日前,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全日本水墨画家联盟联合举办、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承办的《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日友好水墨画作品交流展》在炎黄艺术馆展出,这一旨在增进中日两国艺术家之间友好交流的展览,充分展现了当代水墨画艺术的新风貌、新水平。  相似文献   

2.
中山时子先生,日本著名汉学家、教育学家、老舍研究专家;2002年11月,获得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她的“中日友好使者”的称号。该年她整80岁。在庆祝会上,我即席发言,一面为她祝寿,一面称赞她在中日文化交流上的贡献。不料,回国不久她就患上恶性淋巴肿瘤,此系她和她的朋友们万万没有想到的。因为,看上去她是那样精力充沛地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后来听说她接受一种很昂贵的药物治疗后,病情稍缓。大家松了一口气。最近,中山先生连续给我写了两封信,说她已经出院;说被大夫告知病情有所“缓解”。她渴望长久地缓解痊愈。太好了!大家的祈祷真是…  相似文献   

3.
由张艺谋导演,日本名演员高仓健主演的《千里走单骑》日前正在热映。从银幕上再见高仓健,勾起书画家、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布尔固德十几年前与高仓健近距离接触的难忘记忆。那是上世纪90年代,在内蒙古举办的中日国际电影周上,布尔固德作为内蒙古《草原银幕》杂志的记采访过高仓健。高仓健数次来过中国,他渴望见到内蒙古大草原的愿望随着在内蒙古举办电影周而得以实现。作为记,老布一直陪着日本代表团,跟踪报道他们的活动。以往,高仓健非常低调,不唱歌、不跳舞、不喝酒、不出席记招待会、不接受采访。“他人很怪,但一到内蒙,他全开戒了,酒也喝了,歌也唱了,也爱笑了。”布尔固德说,看来,内蒙古朴的民风、内蒙人剽悍的性格将高仓健彻底感染了。采访高仓健时,布尔固德给高仓健写了书法“奔马”二字送他,高仓健十分高兴,捧着字给布尔固德鞠了半天躬。代表团到了内蒙古的四子王旗草原,高仓健和日本演员们一同欣赏着草原黄昏的风光,一会儿人们发现高仓健不见了,原来他去了他居住的蒙古包里并反锁上门。布尔固德走近前去,从门缝里他看见高仓健在里面哭,一会儿,他带着墨镜走出门,若无其事地继续徜徉在草原,欣赏着这里疏朗的天空和广表的原野。“他激动啊,看见天连着地、地连着天,人在无边的大草原里是多么渺小。”布尔固德这样解释高仓健暗自哭泣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2005年12月14日早,临上班时,八一厂的汪晓志打电话告诉我,铃木先生去世了,享年76岁。我始则惊愕,继则痛惜,转而深感人生之无常,岁月之须臾,不由得悲从中来。  相似文献   

5.
《中外文化交流》2010,(11):92-92
9月28日,上海博物馆举办《鉴真和空海: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特展。日本国宝级文物——奈良东大寺木质鉴真和尚坐像,几百年来第一次回国“省亲”。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自古有之且内容广泛,涉及领域众多,即使两国关系低谷时期.文化交流也未停止。中国国家图书馆(下称“国图”)与日本出版贩卖株式会社(下称“日贩”)合作关系的建立,系上世纪后半叶两国交往日渐频繁的产物。也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延续时间最长的民间文化交流项目。30年的合作岁月和百多次的赠书,见证双方合作历程的同时,也见证了两国文化交流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唐代以来,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近代以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成为中国吸收西方文明的窗口,如晚清、民国期间大量的留日学生与旅日文人,如“封建”等词汇正是经日本翻译而传入中国。今天,当我们重新思考、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涵义,展开往昔这一辉煌灿烂的文化篇章之时,更加促使我们反思中日文化交流中放送者与接受者这一身份的置换之缘由。因此,对日本五山文学这一颇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态的研究,也就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学生最喜欢日本的作家川端康成,日本大学生最喜欢中国的演员章子怡。[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财团法人日中友好会馆和聚友日中友好交流促进协会共同主办的《中日现代女艺术家特选展》盛夏期间展现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友谊馆中。这个为期6天的中日女艺术家特选展,以“和平”为主题,旨在藉两国女艺术家的笔端。呼唤世界和平,颂扬时代旋律,促进化交流,增进中日友谊。  相似文献   

10.
2008年,适逢举国欢庆北京奥运盛会的同时,也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盛春之际,名为《平山郁夫艺术展·东西文化交流的交叉点·丝绸之路的光辉》大展,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从汉代始,两国便有交流,尽管其问因各种原因曾一度紧张,但未构成实质影响;日本飞鸟时代,圣德太子便向隋朝派遣隋使;隋亡,继派遣唐使,始终不辍地学习中国先进的社会制度及思想文化。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同属于汉文化圈。尽管中日文化同源,但经历1000多年的交流、碰撞、融合、变革后,逐渐分道扬镳且结出不同的果实。  相似文献   

12.
11月10日下午,由湖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湖州市委宣传部、湖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湖州市博物馆、王一亭国际文化基金会协办的“海上双璧:吴昌硕王一亭书画精品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隆重开幕。作为以“接轨上海、服务世博”为主题的2008年湖州接轨上海活动周的重点文化交流活动之一,本次展览是湖州博物馆继2007年成功举办《赵孟烦珍品回家展》之后的又一次大型书画展,于11月10日~12月20日分别在沪、湖两地展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日本教习、留学日本、日译出版物三个方面对近代日本对四川文化教育的影响作了较系统的研究,将以前有姓名可考的在四川的日本教习由77位补充至93位,并提出清末在四川的日本教习应在100位以上,四川是聘用日本教习较多的省区.本文中提出清末在日本教习进入四川前西方教育在官办学校的影响十分小,而留学日本的留学生数量相对较大,故日本对四川文化教育近代化的影响比其它地区更明显.文中最后提出日本对四川文化教育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四川的政治军事社会各个层面,在历史上强弱交往的"失权规律"和"得益前提"的背景下,提出要区别日本政府的主观企图与文化传播的客观影响、日本文化人的个人情怀间的关系,以客观公正而历史地评价日本对近代四川文化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彼此了解,加深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鄂尔多斯市文化局副局长申建宏率领伊旗乌兰牧骑艺术团赴日本,于9月15日晚,表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在文化上有颇多相似的地方,这是因为“不少节假日的风俗是从中国传去”的,比如说每年的3月3日就是一个洋溢着日本特色的节日——女儿节。这个节日是为了祝福女孩子幸福平安成长的。日本的女儿节跟中国的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原来的女儿节是在农历的3月3日,是从中国的“上巳节”所演变过去的。中国的上巳节在传到日本以后对日本产生了文化上的影响,日本根据本土的需求又对其进行了融合和一定程度上的改变,最后形成了现在独具日本特色的女儿节。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国际动画界,日本可谓名副其实的动画强国。有关资料显示,日本动画已占全球市场60%以上,动漫产业成为日本超越汽车业、仅次于旅游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中国,则是被国内外动画界一致看好的未来动画大国。作为13亿人口的国家.中国对动画的年需求量呈急剧增长态势,可谓全球最具潜力的动画市场。  相似文献   

17.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dates back to ancient times.This extensive exchange that covers wide range of fields continued even in times of tension in the bilateral relations.The cooperation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NLC) and Nippon Shuppan Hanbai Inc.  相似文献   

18.
新年是中日两国人民最重要的民间节日。人们在经历了一年的辛勤劳作之后,到这时候终于可以休息几天并张灯结彩、亲人团聚、祭天祭祖了。中日两国隔海相望并且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前同为典型的农业国家,农业生产技术、思想文化等的交流源远流长。中国有关新年的许多习俗便很自然地传到了日本,有的在日本保留至今,有的则在日本被人们赋予了新的内涵,还有一些则是日本独有的。  相似文献   

19.
《上海文化年鉴》2012,(1):28-28
5月6日,南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美关系和地区安全”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美方的美围海军分析中心、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美国马歇尔基金会以及国内的中国礼科院美国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改革发展论坛的30多位专家学者就有关主题进行了研讨交流。  相似文献   

20.
Means of Exchanges
Means of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the 18th century, China and Japan are neighbors with equal status, both highly centralized feudal societies advocating the policy of isolation. Although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were no longer as thriving as those in the Tang and Ming dynasties, they remained uninterrup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