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认知失调理论和自我一致理论可用于考察校园欺凌嫌疑人自我辩护的心理过程及其与欺凌行为的相互作用,以解释学生对同伴的主观恶意自何而来、好孩子何以会干坏事、人们何以会选择性遗忘自己欺负同伴的往事。学生打闹之类的行为一旦造成伤害,就会引发肇事者认知失调;为了缓解认知失调的压力,肇事者倾向于在内心进行与积极正面的自我认知相一致的自我辩护;自我评价高的肇事者在造成严重伤害时,其自我辩护伴随于道德推脱过程,在内心将伤害事故归咎于受害者;这种自我免罪的道德推脱又会促使肇事者以更进一步的攻击来证明其自我辩护,于是发生确实的欺凌;而欺凌引发更加严重的认知失调、自我辩护;欺凌者在道德推脱中加深对受欺凌者的恶意,最后陷入欺凌与自我辩护的恶性循环。实践和研究表明,共同关切法和拆拼法可以防止欺凌者陷入这种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4.
构建智慧校园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持,更需要理念的引领.在深化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构建智慧校园应将注重从技术人转向智慧人的综合塑造、关注校园环境的智慧整合、倡导教育主体的多元参与作为重要的价值关切,以坚实智慧校园的发展根基.其构建路径选择包括: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给养,深化、拓展、完善智慧校园核心理念;以环境建设与信息建设为依托...  相似文献   

5.
黎琳武 《林区教学》2023,(5):115-120
中小学校园欺凌是当前较为严重的校园问题,寻求校园欺凌的破解之道是学校以及教师的重要职责。基于黑羊效应的视角,发现群体高压下的中小学校园欺凌是黑羊效应的实际体现。从分析中小学生群体高压的原因以及危害入手,审视黑羊效应下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中学生的角色适配以及相应的形成机理,进而提出应对策略:在校园欺凌之前,有效预防黑羊效应的发生;在校园欺凌之时,积极应对黑羊效应的进行;在校园欺凌之后,有效减轻黑羊效应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现实中,常常有这样的事情:成人的一大堆苦口婆心的灌输常常收效甚微,同伴的一小句轻描淡写的说辞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或许只是简单的几个字,但源于说话者的身份却有奇效。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同伴效应"——大多数人都会更愿意跟随同伴的行为,以及听从同伴的建议。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在干预校园欺凌行为教育中,如果恰如其分地运用“同伴效应”,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课堂是个复杂而特殊的小社会,心理因素贯穿教学全过程。一些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效应同样存在于课堂上。教学中灵活运用心理效应,对于提高课堂效果有很大助益。  相似文献   

8.
校园欺凌问题引起了社会和学者的广泛关注。校园欺凌的防治需要从个体的单打独斗转变为团体的共同行为。博比特的大团体意识的形成包括个体卷入其中、重塑经验和形成价值共识的过程。在校园欺凌的防治中,博比特的大团体意识的适用基础主要在于学生交往之间的矛盾是校园欺凌产生的导火索、学生群体是校园欺凌防治的生力军,以及同侪伦理关系的融洽是欺凌防治的必经之路。运用大团体意识防治校园欺凌,学校需要创建"浸入式"的和谐校园文化、举办"体验式"的班会活动和提供"防范式"的有指导的训练。  相似文献   

9.
基于依恋理论,探讨学校归属感、自我效能感和生活意义在校园欺凌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旨在为学校反欺凌干预提供有效信息。利用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国学生数据,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除校园欺凌与自我效能感路径外,每个路径在统计上都显著;校园欺凌负向预测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学校归属感和生活意义分别对欺凌行为和主观幸福感有显著中介作用。这些发现表明,侧重于学校归属感和生活意义的干预措施有益于改善遭受校园欺凌的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介绍了关切值与添值变逗法,使初学C语言的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自增与自减运算.  相似文献   

14.
《中学教育》2021,18(5):92-101
自上个世纪60年代起,美国校园暴力日趋严重,在严惩措施应对乏力,冲突解决理论提出等背景下,同伴调解项目在美国中小学开始产生,至今经历了孕育、萌发、兴盛和融合发展四个阶段。美国中小学同伴调解项目的实施可分为全校模式、课程整合模式以及学生社团模式。研究表明,同伴调解项目在减少校园暴力冲突、降低纪律处分率、减轻教师管理负担、改善校园氛围以及增强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成效。探析美国中小学同伴调解项目的实施与成效对当下我国校园欺凌防治以及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具有如下启示:第一,政府部门应提供开展冲突解决教育的政策和法律支持;第二,科研人员需加强冲突解决教育和同伴调解项目相关研究;第三,学校可结合校情将同伴调解项目纳入教育教学计划;第四,积极发挥家庭和社区在冲突解决教育中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16.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系统综述法,基于欺凌者的维度,从社会工作、社会学视角出发,对近十年SSCI期刊中关于校园欺凌的实证研究类文献进行整理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传统欺凌还是网络欺凌,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与欺凌者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学校特征等分类属性高度相关。相关分类属性又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不同分类属性之间并非相互独立,同一分类属性的不同影响因素之间并非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17.
《课程.教材.教法》2017,(5):113-120
减少校园欺凌行为、提升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是杜绝校园欺凌事件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对新教育实验学校与非新教育实验学校进行配对抽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并比较校园欺凌、学校归属感的现状以及相关效应,研究发现,参与调查的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频次较低,其学校归属感整体较强。校园欺凌与学校归属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两者对学生的学习表现有显著的影响。新教育实验所创设的理想校园令学生更少地遭受校园欺凌,增强了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对学生学习表现的积极影响显著且稳定。确立与新教育实验精神相通的学校宗旨,借鉴新教育实验思想和实践,对学生的校园学习与生活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校园欺凌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PISA 2018对15岁学生校园欺凌的经历和态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从特征来看,各国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比肢体欺凌更为普遍,不同国家和学校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校园欺凌发生率越高的学校学生幸福感越弱,近九成学生赞成反欺凌,女孩反欺凌态度比男孩更强烈。校园欺凌主要受学生和学校两个层面因素的影响。应加强制定和完善反欺凌方案,有效预防校园欺凌;创设育人性和同伴欣赏性的学校环境,营造和谐、安全的校园氛围;增强教师对学生欺凌事件的干预,实现“零容忍”校园欺凌治理愿景。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522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中学生校园受欺凌与情绪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及积极心理资本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校园受欺凌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年级以及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差异显著;积极心理资本在性别、年级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情绪行为问题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差异显著,但在性别和年级上差异不显著。此外,校园受欺凌既能够直接正向预测情绪行为问题,也能够通过积极心理资本对情绪行为问题产生间接影响,即积极心理资本在校园受欺凌与情绪行为问题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在预防与警惕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同时,也应致力于开发受欺凌个体的心理资本,以减少其情绪行为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抓养成教育,这是学校一贯坚持的做法。但以往学校抓养成教育只是对学生而言,所以有一定的片面性。学校养成教育首先要从教师抓起,让教师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用教师自己的模范行为再去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并且持之以恒,在一点一滴中进行教育累积,才能收到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