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何培养儿童的科学志趣湖北省钟祥市贺集乡小学(431900)李必永现行《大纲》把“培养儿童的科学志趣”纳入教学目的四要素(知识、能力、科学志趣、思想品德)之中。在学科教育中,我十分注重从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入手,并不断强化引导,使之发展成为志向,把学...  相似文献   

2.
小学自然《大纲》明确规定了自然课的思想品德教育任务,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志趣”,即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破除迷信思想;“两种态度”,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工作态度;“三项保护”,即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四个热爱”,即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五  相似文献   

3.
《小学自然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指出:“自然课是对小学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一个“启蒙”,一个“基础”决定了自然教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启蒙”在于诱导,培养志趣;“基础”在于传授知识,培养才能。正如《大纲》所指出的,自然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儿童认识自然界,使他们获得基本的科学常识,发展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高士其同志认为,儿童的基础教育,往往决定了一代人的思想情操,学识才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何在儿童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使之结出丰硕的科  相似文献   

4.
一、概念的传授不是自然教学的主要任务一方面,大纲中明确规定自然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可以看出,大纲强调的是指导学生获取知识,而不是教会学生一些知识。“指导”的意义在于: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结构中,利用教师为之准备的有结构的材料,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从而获取知识,培养志趣和能力。“指导”是“获得”的前提,“获得”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是自然教学的主干。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是在“获得”这一探索过程中的“副产…  相似文献   

5.
《科学课》2005,(2)
为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学志趣,引导小学生积极抽身科学探究的活动之中,从一个侧面展示各地学学科学教育的丰硕成果。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科学课》杂志决定联合举办2005年小学生“小探索者”科学小论文竞赛。关于举办2005年全国  相似文献   

6.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培养科学志趣,发现科学知识,揭示自然规律。笔者认为探究的过程要“放”,但“放”的度要把握准,“放”的步子宜小不宜大。  相似文献   

7.
小学自然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自然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而且还包含发展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这就是说,通过自然课的教学向学生进行  相似文献   

8.
科学课程不仅是“知识性”学科,更是“教育性”学科,不仅要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科学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小学科学课程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这一任务的完成,关系着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入门。因此,优化科学课堂教学,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韩忠毅《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在教学日的中指出:“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这清楚地说明了在自然教学中要强调对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自然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  相似文献   

10.
自然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四有”人才的任务,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自然教学的德育功能,使“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呢?我结合教学的实践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浅显的体会。 一、熟谙大纲和教材是德育渗透的前提 小学自然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科学自然观和爱家乡、爱祖国、爱  相似文献   

11.
引言“设计和制作”是小学科学课的重要学习内容。设计和制作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设计和制作强调动手做熏但更强调动脑筋。毕竟,真正的学习并非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  相似文献   

12.
自然教学新大纲指出:“自然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动地去认识自然事物和应用所获得的知识”。因此,学生学习了气象知识以后,必须指导他们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从而培养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  相似文献   

13.
网文撷英     
《中国科技教育》2023,(7):60-61
<正>观点2023-07-03中国教育新闻网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高质量人才发展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307/t20230703_2111063942.html北京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认为,《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一是呵护兴趣与培养志趣的结合,“人无志则不立”,成志教育,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相长     
自然教学大纲指出:“自然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祖国、爱大自然等思想品德教育,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要实现大纲规定的  相似文献   

15.
高等理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我国基础科学发展和创新技术进步的根本.本文关注大学生进入大学前后其学习兴趣在专业、职业上的变化和发展机制,基于“高等理科教育改革”课题组全国近百所高校大学生十万调研样本,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和统计回归方法分析了大学生职业志趣发展的群体差异、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本文认为大学生职业志趣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理想的双翼萎缩:学习兴趣缩水,职业追求志向不足;职业志趣发展的“自我中心”特征突出,进一步印证了前期理科专家调研得出的理科本科生“兴趣和志向双重缺失”的结论.但是也需要看到,大学生职业志趣发展的基础良好,多数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兴趣和志向.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不同类型院校的状况.  相似文献   

16.
自然教学有道德教育、培养科学志趣、指导认知、培养能力四大任务。如何在教学中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宋完成这些任务,几年来我用“行知结合”的观点和方法进行自然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对低段自然教学中“行  相似文献   

17.
儿童是好奇的,他们心中总是充满了疑问,诸如“星星为什么会发光?”“指南针为什么一直指着南方?”小学自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意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且解开疑团,那么我们就能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达到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目的。近年来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8.
自然课的课外指导不可忽视洪湖市代家场镇第一小学吴让义(433204)自然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它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大纲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爱科学的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要达到...  相似文献   

19.
现在坐在教室里的小学生,到二十一世纪初叶将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日益发达的现代科学技术要求未来的建设者具有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下面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自然教学中培养科学素质的几点认识。 一、加强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兴趣及运用科学的习惯的培养。 要使学生具有科学的头脑,首先要学生具有科学的态度.小学生由于缺乏科学知识,易受社会上封建迷信的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唯心主义观点。例:有一部分学生相信世界上有“鬼”,天上有“天公公”,河里有“落水鬼”。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恐惧、迷信的阴影。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培养的主要途径是结合自然知识的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使学生知道世界是物质的,即世界上的一  相似文献   

20.
长江之滨,三峡库区,有一所知名的县域百年“老字号”学校——重庆市长寿区第一实验小学。这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摇篮,创办于1904年的长寿实验一小,见证了长寿教育百年变迁,百年发展的足迹,积巴渝文化之精髓,受中华文明之悠久历史之浸染,沐浴着现代文明之洗礼,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走在特色教育之前沿。这是一所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在经历十多年的两轮整体教育改革之后,运用系统的整体优化原理,不断总结、实践、提炼,形成了自身的“志趣教育”特色。“志趣教育”传承百年办学理念“激趣、砺志、扬长、创新”是长寿实验一小教师工作的方向,学生成长的目标,是“志趣教育”的最简表述,是学校办学特色的精辟概括。其内涵是:“激趣”,激发兴趣,勤学上进;“砺志”,磨砺意志,立志成才;“扬长”,培养特长,张扬个性;“创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其外延是:“二、五、四”结构模式。即二个目标:面向每一个人(教师、学生),着眼每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公民;人人都是才,尊重每个人才。激发兴趣爱好,培养志趣特长,增强实践、创新能力。五条实施途径:学科课程注重志趣;活动课程培养志趣;选修课程突出志趣;潜在课程渗透志趣;特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