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能源部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科学家们表示,他们在粒子对撞实验中观察到了单个顶夸克的产生。单顶夸克的发现证实了粒子物理学中包括夸克总数在内的一些重要参数,对费米实验室Tevatron加速器正在进行的寻找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1.用希格斯场只能解释宇宙中一小部分质量的来源。人们经常把希格斯子称为上帝粒子,说它让宇宙中的所有物质获得了质量。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希格斯场只给一些基本粒子比如夸克和电子提供了质量。我们可见的绝大部分宇宙是由非基本粒子组成的,比如质子和中子,这些粒子里包括了夸克,也包括了夸克等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能。我们知道,一只  相似文献   

3.
希格斯粒子是科学家彼得·希格斯设想中的一种亚原子,这种宇宙大爆炸时产生的粒子与宇宙中的普通物质相互作用,才导致了这些物质有了质量,形成了宇宙中的万物。但是,我不太赞成这一个观点。我认为,物质是由希格斯粒子吸收了能量而产生的:在宇宙诞生的那个大爆炸当中产生了极其巨大的能量,同时也诞生了大量的希格斯粒子,而希格斯粒子不断吸收大爆炸产生的能量从而转化为有质量的物质,导致了宇宙中的万物诞生;而宇宙中的能量在通过希格斯粒子转化为物质后,能量开始不断减少,宇宙的温度也在不断下降,直至降至现在的宇宙微波辐射温度2.7k。照此…  相似文献   

4.
冯越 《百科知识》2011,(12):15-16
大型强子对撞机目前的主要工作就是寻找"上帝粒子"。它是由英国人彼得?希格斯等物理学家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基本粒子,在粒子物理学界被称为"希格斯粒子",因为它被认为是物质的质量之源,所以被称为"上帝粒子”。寻找“上帝粒子”目前已成为整个物理学界研究的中心。科学家为什么要一直寻找它?它的发现对人类有何意义?  相似文献   

5.
毛黎 《今日科苑》2013,(2):29-31
美国《科学》杂志于2012年12月20日公布了2012年度10大科学突破,科学家在难以捉摸的希格斯玻色子亚原子粒子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被评为2012年最重要的科学发现。40多年前,科学家假定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它是解释其他基本粒子(诸如电子和夸克等)如何获取其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这类探测器是采用制造集成电路所用的同样工具制造的,它们最近帮助科学家发现了顶夸克,而且对于高能粒子物理学的其它一些最关键的实验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本刊1994年第四期曾发表了任真先生撰写的《追求顶夸克》一文。文中最后曾谈到“寻找‘顶夸克’已初露曙光”;“科学家们正在奋力继续追求顶夸克——这个10亿亿分之一厘米的小家伙”。科学发展是没有尽头的。1995年3月2日,美国费米国家试验室正式宣布,找到了顶夸克。任真先生满怀激情地再次撰文介绍了关于顶夸克的发现及其对高能物理研究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7月4日,在瑞士梅兰,英国科学家彼得·希格斯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出席发布寻找“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最新进程的研讨会。  相似文献   

9.
<正>《寻找希格斯粒子》【美】肖恩·卡罗尔著向真译希格斯玻色子被视为自原子结构揭示以来我们对字宙认识的最大突破。它是理解"为什么存在质量"和"原子如何是可能的"等问题的关键。在人类投入了90亿美元,付出几十年的努力建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成功运行后,经过6000多研究人员的辛勤工作,难以捉摸的希格斯玻色子终于被发现了。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发现希格斯子的三位物理学家。《寻找希格斯粒子》不仅解释了希格斯玻色子的重要性,而且详细介绍了大型强子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7):7-I0001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有传闻称,科学家已经借助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难以捉摸的“上帝粒子”。根据一份泄露的内部备忘录,几份未经证实的报告指出,强子对撞机的其中一个探测器可能发现了科学家长久以来寻找的希格斯玻色子,也就是所谓的“上帝粒子”的信号。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家发现疑似"上帝粒子"可能改变人类对宇宙的理解欧洲核子研究中心7月4日在瑞士日内瓦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高能物理跨洲视频会议",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主管罗尔夫!豪雅在会议上表示,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粒子,而这种粒子很可能就是寻找多年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  相似文献   

12.
"上帝粒子"是物理学上一种叫希格斯的粒子的俗称。这种粒子在理论上非常重要,所有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是靠它获得质量的。2012年7月,欧洲核子中心的科学家宣布,他们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发现了疑似希格斯的粒子。经过一年多的后续研究,现在他们越来越确信,新  相似文献   

13.
《百科知识》2012,(的科学新)
正事件迈入新年,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又开始了他们雄心勃勃的探索之旅。寻找希格斯粒子、验证比光速还要快的中微子、开启"好奇"号探测器的火星之旅、绘制大脑连接图谱……这些值得期待的科学探索将  相似文献   

14.
1964 年,盖尔曼提出夸克模型以解释强子的内部结构.夸克模型认为强子由更小的单元"夸克"组成,可分成两大类:由 3 个夸克组成的"重子"和由一对正反夸克构成的"介子".同时,盖尔曼指出,可能存在夸克组分有别于这些普通重子或介子的奇特强子态,例如五夸克态.在随后的 50 年里,世界上很多科学家都尝试在实验中寻找五夸克态的痕迹,但都没能得出确切的结论.2015 年,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的 LHCb(Large Hadron Collider beauty)国际合作实验组的一篇论文打破了这一现状.LHCb 合作组通过研究底强子衰变,以较高的统计显著度完成了五夸克态的发现,使得五夸克态的研究重新成为粒子物理学的一大热点话题,张黎明博士是这一发现的主要分析者.  相似文献   

15.
“五夸克”基本粒子被发现 最近,3个国际科学家小组相继发现了一种被称之为“五夸克”的基本粒子。这一新发现的基本粒子包括4种夸克和一个反夸克。该项研究的实验证据将公布在即将出版的《物理评论通信》上。此次发现的“五夸克”粒子包含2个“上夸克”和2个“下夸克”,还含有一个所谓奇异的反夸克。在此之前,科学家还从未发现过包含多于3种  相似文献   

16.
双粲重子是夸克模型预言的由两个粲夸克和一个轻夸克组成的重子,其内部结构预期迥异于诸如质子和中子等普通重子,具有独特的性质,研究和寻找双粲重子是粒子物理理论和实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我们经过多年的努力,利用位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LHCb实验于2016年采集的质心能量为13万亿电子伏特的质子-质子对撞数据,在实验上首次观测到由两个粲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的双粲重子,并测量了其质量和寿命。我们也通过该双粲重子的另一个衰变道证实了该发现。这些研究成果开创了一个新的粒子物理实验研究领域,将加深我们对于强相互作用和夸克模型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中子的寿命     
我们知道,中子是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的,当其中一个下夸克转变成为上夸克时,中子会衰变成质子。在中子被发现了73年后的今天,物理学家们找到了测量粒子寿命的最精确的方法。为了精确地测出中子的衰变速度,俄罗斯彼得堡核子物理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在低温条件下把中子收集  相似文献   

18.
广闻博见     
由100多位以中国科学家为主的研究人员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进行的北京谱仪实验中,观测到了一个新粒子,暂时命名为X1835(它名字中的X代表了它的基本结构仍未确定),这有可能是人类寻找了几十年的新型强子,同时有可能突破现有的普通夸克模型,意义十分重大。这个结果已在国际著名杂志《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并引起了国际高能物理界的高度重视。1974年,丁肇中教授和里克特教授分别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并为此获得诺贝尔奖。自从丁肇中教授发现粲粒子J/ψ以后,粲粒子的衰变被公认为是寻找和研究这些新型粒子的理想场所。但是新型强子的寻找…  相似文献   

19.
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粒子决定了一些物质具有的质量,人们在大型粒子对撞机中似乎发现了它的踪迹;但还有一类粒子也很重要,它们是帮我们解开"暗物质之谜"和"物质存在之谜"的一把钥匙,科学家甚至认为,正是这种粒子可以回答——神秘的人,神秘的粒子要解答谁创造了宇宙这个问题,恐怕不得不提到一位古怪的人的名字。  相似文献   

20.
罗辑 《今日科苑》2014,(3):94-95
正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担心重子对撞机实验可产生微型黑洞和奇异物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重子对撞机将获得进一步的升级,专家认为升级计划需要一个风险评估,重子对撞机之所以要升级是因为科学家试图通过更高的能量来进行粒子对撞实验,目的是生成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但有研究人员认为高能粒子的对撞过程可形成一些奇异粒子,比如一些亚原子粒子,甚至是微型黑洞。英国皇家天文学家Martin Rees警告称对撞机产生的奇异粒子可能把地球变成一个高度致密的球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