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戚珊珊 《文教资料》2011,(33):206-207
本文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现象.发现网络流行语由纯粹恶搞向关注社会热点事件转变,并分析了大学生群体如何对待由社会热点事件催生的网络流行语,以及如何利用网络流行语中反映的舆情动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课题组以浙江中医药大学的本科生和思想政治辅导员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探究大学生和辅导员的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现状,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流行语的运用对辅导员感知亲和力的作用以及对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如何在日常思政教育中合理运用网络流行语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社会,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字符号,对以网络为主要信息接收渠道的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此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网络流行语的自身特征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特点出发,分析网络流行语渗透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可行性,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网络流行语成为大学生日常交往的一个重要符号载体,在大学生群体中流传甚广、影响深远,大学生群体已形成对于网络流行语符号层面较深的熟知度、较强的感受性、较高的接受度和较广的使用性;在符号的意指层面,后现代思想、网络文化和青年文化也进一步在大学生群体中潜移默化,实现了对大学生思想文化层面的渗入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收集整理近十年来网络流行语,运用统计方法对“00后”大学生群体使用网络流行语现状进行分析,从新闻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视角出发,关注这些流行语的传播内容、隐性表达和动态变化,描画出“00后”大学生群体画像,根据其新特点新需求提出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网络时代,不同语言和多元文化不断碰撞交融,形成了新型的网络语言体系。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体系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并易于接受新事物,不太青睐中规中矩的传统语言,创造、使用和传播了大多数网络语言,是推动网络流行语泛化的主要群体。基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视角,全面、客观分析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群体中泛化的主要特征和心理原因,因势利导,不断强化网络话语权,创新大学生网络舆情建设,将有力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网络流行语是在信息全球化背景下诞生并广泛传播的一种新型语言,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备受网民青睐,在现实社会和网络虚拟社会中不断泛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由于对某些网络流行语语义和使用不甚了解,而经常遭遇尴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顺势而为,不断创新工作理念,科学借力网络流行语泛化释放的正能量,不断提升语言美,创新网络舆情引导、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大学生形成时代发展所需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及健康的精神状态,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艺术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大学生这个特定的群体,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接触更加频繁并且给予高度赞同。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并分析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以及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态度。我们希望我们可以在指导大学生的行为上提供一些建议。结果显示:针对负面的网络流行语,学生倾向于产生一个消极的态度并且进行消极使用;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用语的频率上差异较大:大一与大二的学生使用更为频繁;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流行语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男生在使用负面的流行语上更为频繁。  相似文献   

9.
赵娜  陶易 《文教资料》2016,(4):175-176
网络流行语是从网络中产生并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21世纪以来,网络流行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开来。网络流行语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包括数字类、字母类、表情符号类、英文类,其中英文网络流行语也随之产生,如"hold住"、"no zuo no die",这些词在年轻人的生活中时时出现。该调查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中的使用情况,探讨网络流行语对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影响主要涉及网络流行语在学生们词汇、语言表达及在英语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校园流行语看大学生思想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校园流行语是当代大学生心理的语言折射。通过对河北北方学院121名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发现,校园流行语主要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同学之间流行语的经常使用产生了比较明晰的群体亚文化意识;时政类流行语的大量涌现折射出当代大学生高涨的主人翁精神和历史责任感;部分常用流行词语的使用反映出学生的模仿心理和心理亚健康状态。对校园流行语的分析和把握,可以使教育工作者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思想动态,为他们的发展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网络流行语既具有传统语言的某些特质,又兼具网络语言的显著特征,备受网民青睐。近年来,伴随三网融合,网络流行语如雨后春笋,在大学生群体中不断泛化,并呈现出一些规律性特征,对大学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群体中泛化的表现形式、主要归因和实现途径,顺势而为,采取科学的因应措施,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舆情引领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网络流行语既具有传统语言的某些特质,又兼具网络语言的显著特征,备受网民青睐。近年来,伴随三网融合,网络流行语如雨后春笋,在大学生群体中不断泛化,并呈现出一些规律性特征,对大学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群体中泛化的表现形式、主要归因和实现途径,顺势而为,采取科学的因应措施,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舆情引领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课题小组选取广东代表性全日制本科及大专院校的大学生和教师为调研对象,通过研究网络流行语在广东高校的传播,分析其传播特点和传播渠道、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双重影响,并思考相应对策:从传播学的角度引入"把关人"理论,建议学校加强网络监控,优化网络环境;借鉴"议程设置"理论,培育"意见领袖",引导网络舆论,弘扬主流文化;根据"沉默的螺旋"效应,组建"网络天使",提高网络素养,共建网络文明,由此消除网络流行语的负面影响,使之成为有益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网络流行语由于其自身的社会文化内涵及其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迎合广大青年的身心特点,从而对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渗透式影响,它常常能够敏感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青年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对其进行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从网络流行语的自身特征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特点出发,分析网络流行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网络流行语影响下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流行语随之出现,并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开始普及。大学生作为一个爱张扬个性的群体,容易受到新鲜事物吸引,也就成为了使用和传播网络流行语的主力军之一。高校辅导员,应正确引导大学生客观看待网络流行语这一新生事物,正确利用好网络资源,树立好网络语言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6.
网络流行语具有新奇性、不规范性等特点。它的新奇性决定了它受到广大使用者的青睐,网络流行语的滥用,不利于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建设,这样的负面影响延伸开来也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网络流行语对高校校园文化正发生着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大学校园流行语浅析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校园流行语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真实地反映了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精神风貌。以近年来大学校园流行语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对其发生、发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以此探讨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8.
当今网络流行语十分盛行。网络流行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网聊娱乐类、个性表达类、热门时事类。不同类型的流行语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不同影响。认识这些不同影响,对于我们进行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也不断在发展,其中出现了不少网络詈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网络詈词也已经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陕西省西安市52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网络詈词的调查。通过调查结果,总结出了校园十大流行语,同时对流行语进行了分类。对大学生网络詈词使用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詈词方面存在着性别、年级和学科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胡鹏程  朱武 《考试周刊》2015,(52):141-14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风向标是高校网络舆论,校园网络流行语作为高校网络舆论的风向标在其中的功能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探讨由校园网络流行语反映的高校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并试论如何应用校园网络流行语,加强思政工作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