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器人教学进入中小学已有多年,但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它都是以课外兴趣活动的形式存在的。由于大多数学生课业负担较重,进行兴趣活动时往往力不从心,机器人比赛成为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整个社会和相关大专院校对机器人比赛的关注度较高,学校的机器人教学便主要围绕这部分可能赛出成绩的学生展开。久而久之,学生的项目研究越来越专业化,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机器人教学逐渐成为一种精英式教学。这种课程活动方式难以满足更多学生对机器人教学的需要。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教师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课程设置也更多考虑研究性和拓展性。机器人学科丰富的课程结构和开放的实践平台使其有了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可能性。高中物理新教材就将机器人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要求学生必须了解。在这种环境下,开展机器人教学就成为各个学校需要承担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仓铁肩 《现代教学》2005,(12):34-34
机器人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技术层面的指导,而是要使青少年机器人教学与比赛活动成为青少年机器人文化教育的事业。朱乔荣和林浩然两位教师在机器人基础课程的教学和开阔学生视野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机器人教学实践活动,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开展素质教育的一项崭新内容。因其在教育教学方面所独具的技术综合性、先进性、自我更新性,以及学生的自主体验性、兴趣激发性等特征,引起了国内外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及学校越来越高的重视。国际上,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把机器人课程列入教学大纲。在国内,教育部从2003年起,把机器人比赛纳入“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普通高中新课程也已将人工智能技术及简易机器人制作列入选修内容。开展中小学机器人创新与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在教学方…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机器人活动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一次探索,说明有机器人参与的课堂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体会知识带来的无限乐趣,可以促进学科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机器人技术只有应用在现实教学和生活中才能不断发展,机器人活动不只为了比赛。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与实践活动,是落实新课标要求,开展素质教育的一项新的尝试。教育部从二○○三年起,把中小学机器人比赛纳入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同时普通高中新课程已将人工智能技术及简易机器人制作列入选修内容。本文论述将机器人教学作为发展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实验平台,探索机器人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机器人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各种各样的机器人课程、机器人活动接踵而来,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本文根据中小学机器人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述通过对机器人教育平台的创新,促进机器人教育教学和机器人活动更好更快地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普及型机器人比赛是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新增加的“动手做”科技活动之一,比赛要求各代表队使用统一套装,在现场自行制作机器人并进行编程,参加比赛的机器人必须是自动程序控制的且按照一定的规格进行。举办普及型比赛的目的是使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机器人基本技术,激发青少年对机器人技术的兴趣。锻炼青少年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机器人教学起步比较晚。机器人课程的开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提高了学生的钻研和探索精神。但机器人教学仍属于新鲜事物,还面临着产品缺乏规范、机器人价格颇高、师资匮乏、由竞赛驱动等问题。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反思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通过对机器人教学的反思,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以及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人才。  相似文献   

9.
教育面向学生未来,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目前在中小学,机器人教学逐渐从“技术学习”转变到“思维培养”,这为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新培养途径。机器人教学是以创新理论为支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设计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体现,机器人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具有极大促进作用。文章构建了面向设计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机器人活动模型,开展了两轮行动研究,用准实验研究方法对研究效果进行检验,通过单组前后测,验证了活动模型能提高学生设计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机器人教育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笔者:仅凭学生有限的活动时间与程序设计能力,很难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此外,每个参赛队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从机器人结构到程序的编写,辅导教师参与过多,个别队伍甚至接近于包办,比赛不再是比学生,而是比教师了。  相似文献   

11.
中职机器人辅助教学,主要是利用机器对教育教学进行辅助,机器人可以应用到任何教学活动,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助手,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伴侣。通过机器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之间相互探索、学习,在枯燥乏味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兴趣,以此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机器人辅助教学的实施是多媒体教学无法比拟的,机器人可以自如地和学生交流互动,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本文先分析中职机器人辅助教学的现状,接着提出中职机器人辅助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教育》2014,(5)
正赛事概况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也称"CCTV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是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电视联盟"倡导下,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司、国家"十五"863计划机器人主题、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协办的全国大学生科技活动。自2002年创办以来,即是以"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国内选拔赛"的形式出现的,其实也可称为"亚广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的预选赛。"亚广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的前身是日本广播协会的机器人比赛,该项赛事从1988年开始,于1989年成为日本NHK每  相似文献   

13.
机器人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它正引发教育领域的新革命。本文主要对机器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总结,分析了它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用具体的教学案例和比赛的具体实施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与追求,从而成为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动力。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没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丰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果。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从以下几个方而淡谈自己的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中学生参加的机器人比赛种类众多,对比赛成绩的较高预期影响了对机器人活动的价值评估,单纯的技术训练对学生的培养并不是完善的,在国内高考背景下,一些奖励措施使得比赛的有很强的功利性,其公平,公正以及对学生能力考核的准确性都面临质疑,我国机器人比赛应注重借鉴国际机器人比赛的经验,而完美规则的制订不仅是对机器人比赛的深入研究,而且体现了教育思想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程序设计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基础教育阶段的程序设计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培养学生用程序设计的思想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仿真虚拟机器人软件不断发展,其在原来实体机器人编程平台的基础上,加入了用计算机模拟的机器人、场景及机器人行为活动的功能模  相似文献   

17.
机器人是进行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载体,机器人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综合创新活动提供了优秀的平台,利用机器人教学对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机器人教学活动是一项综合多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科技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它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深受中小学生喜爱。是值得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学生对机器人技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很多学生都期望动手制作自己的第1个机器人。但是,他们似乎都摸不到门路,只能是站在机器人大门外满怀兴趣地向内观望。学生渴望得到机器人教育与教学的帮助,也渴望自己能买得起机器人的器材,用于制作机器人。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所不同的是这种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  相似文献   

19.
<正>20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机器人教学作为一门竞赛项目,初步进入学校兴趣班培训活动,机器人培训活动多数以学习机器人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搭建机器人、编写简单的程序,让机器人完成指定任务为主要内容。"学生通过设计、组装各种机器人,不仅加深了对电学、力学、机械原理等知识的了解,还能掌握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种技能,这将使孩子们受益终生"。近年来,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机器人教学作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载体,越来越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基础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有关机器人的教育教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机器人教育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前沿领域,它具有创新实践性和高度的综合性。机器人教育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未知领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