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的无限可能性"是一种渊源于古代且一直存在的特殊文学品格。在后现代主义的众多作家中,阿根廷诗人和小说家博尔赫斯在其短篇小说创作中,自觉地走向无限,描述了梦与迷宫、时空观和宇宙观、世界与人的走向、读者接受等数个"无限可能性"层次,从而将文学的无限可能性推向极致。  相似文献   

2.
博尔赫斯的作品以迷宫般的结构和深邃的哲学意味见长。时间和空间的哲理阐释、存在的荒谬、个性的磨灭以及对自身价值的探究,都是博尔赫斯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这种看似纯粹的文本和语言游戏恰是博尔赫斯的创作特色。迷宫般的结构以及循环、交织的意象是博尔赫斯小说的表层结构,实质上表达了博尔赫斯对宇宙及人生的思考,同样拥有深邃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再现拉美作家博尔赫斯在中国被经典化的过程,指明中国对博尔赫斯"后现代主义大师"的命名更多地源于美国文化的中介作用,而对拉美本土文学界的论述吸纳甚少,而且这一过程始终伴随中国文学界对"后现代主义"的讨论.论文剖析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界对博尔赫斯的误读,并试图反思彼时中国"后现代主义"批评种种轻飘偏颇的挪用.  相似文献   

4.
阳崇娟 《课外阅读》2010,(8):110-11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博尔赫斯其人及其作品集; 2.初步感受博尔赫斯小说中虚构与想象、事实与真实交织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霍佳冰 《语文天地》2013,(13):20-21
比较阅读的对象是很广泛的,可以是相同题材的不同作品,可以是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也可以是不同作家的不同类型作品等等,关键在于寻找到不同作品之间的联结点,并对其异同作具体分析和探究。本文以博尔赫斯短篇小说《沙之书》和庄子《秋水》(选节)为例进行比较,仅作抛砖引玉。一"、沙之书"的无限博尔赫斯用一种精简而老到的笔法讲述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和象征意味的故事:"我"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数学教材里,经常遇到“无限”.比如:自然数有无限多,直线可以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分数化为小数时,有的会化为无限循环小数;有的会化为无限不循环小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无限延长,永不相交,这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在推导圆面积公式时,也要用到无限的思想,将圆进行无限次分割.另外,一些数学问题的答案,也会出现无限多个的结果.比如,比0大且比1小的分数有多少个?答案是无限多;两个整数的公倍数是多少?答案也是无限多.还可以列举出更多的例子.  相似文献   

7.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在他的作品中擅长呈现一种非现实意义上的真实,他构建了众多的故事迷宫。在这些故事迷宫中,各种精神遭遇随时都会发生。这些精神遭遇又象是一个个隐喻,描述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某种可能性,《莎士比亚的记忆》就是这些精神遭遇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8.
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镜子"意象作为"抽象感知世界"重要的形式意义,可以说是他的小说创作的基础。通过分析博尔赫斯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叛徒与英雄的主题》和《特隆、乌巴克尔、奥比斯·特蒂乌斯》,讨论"镜子"意象是如何作为博尔赫斯小说"抽象感知世界"的形式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镜子"意象作为"抽象感知世界"重要的形式意义,可以说是他的小说创作的基础。通过分析博尔赫斯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叛徒与英雄的主题》和《特隆、乌巴克尔、奥比斯·特蒂乌斯》,讨论"镜子"意象是如何作为博尔赫斯小说"抽象感知世界"的形式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20,(1):65-73
卡尔维诺的创作深受博尔赫斯的影响,两者在面对时代的重大变革时,均采用迷宫叙事的手法,在迷宫主题、迷宫意象、迷宫人物、迷宫结构四个方面,卡尔维诺对博尔赫斯既有接受与继承,也有发展与创新。博尔赫斯以重写重,卡尔维诺则以轻写重;沉重的博尔赫斯深陷迷宫之中无法自拔,而轻逸的卡尔维诺勇于向迷宫挑战,找到了迷宫的出口。  相似文献   

11.
张伟平对文[2]中提及的关于可得无限与不可得无限的层次区分概念存在十分严重的错误理解.这种错误的理解会在数学教学中引起混乱.要正确解读康托(Cantor)(其实是由多宾斯基(Dubinsky)命名)的所谓可得与不可得无限的本来含义,不应忽略近现代数学、逻辑,尤其是集合论的发展及其对数学研究对象描述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派作家超越了传统的审美内涵,从而使不同于现代美学的后现代文学的审美内涵得以深化和扩展。在后现代派作家的艺术世界里,纳博科夫和博尔赫斯故意模糊文学与哲学、文学和文化等之间已有的传统界线。他们摒弃历史、命运的视角来探讨人生,而选择不同寻常的诡秘哲学来影射迷宫人生,因此从二人的作品中升腾起具有哲理内涵的新型的后现代文学审美。同时二人有意无意沿用了希腊哲学家芝诺的运动悖论,由此衍生出的无穷极限和圆形的迷宫世界观,都呈现出后现代文学的特殊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3.
试论我国新刑法中的无限防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刑法增设了无限防卫的规定,这一规定在相当程度上扩大了正当防卫的范围,缩小了防卫过当的范围,因而必然对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产生深远的影响,对这个问题很有必要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佟郡 《现代企业教育》2009,(10):154-154
《浮士德》是一部熔铸了歌德毕生心血的巨著。蕴涵着深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生哲理。但很多解读作品的著作仍将浮士德形象聚焦到一点,将浮士德仅仅看作资产阶级的代表,“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图式作用的结果”艺术是缘于现实而高于现实的,因而它诉诸的就“不只是一个特定阶级的情感,而是超越特定阶级的普遍人性”。《浮士德》即是如此。本文正是基于这一普遍人性的探询角度对《浮士德》中的“有限”与“无限”的生命张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①《经济生活》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第一框题“公司的类型”时,不少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有限责任”“无限责任”“连带责任”和“无限连带责任”等概念。为此,笔者拟从法律的角度,结合相关案例,谈谈应如何对上述概念进行正确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陆丽滨  沈恒  李云 《中学数学杂志》2010,(2):63-65,F0004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和有限、无限打交道:天空有边吗?星星有多少?两面镜子对照,镜子中有镜子,…,一共有多少面?文学作品中,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国古代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等,都是一种有限与无限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书籍对于博尔赫斯这样一个学者型作家、失明的作家而言,就是知识的象征。作家的书籍崇拜即对于知识——这种神圣的令人尊敬的东西的崇拜。对“书、知识、智慧”的崇拜散落在小说中,显现为“书”、“图书馆”、“迷宫”三重意象。博尔赫斯并不信仰上帝,他的上帝就是知识。作为学者型的作家,一个智者、知识分子,博尔赫斯笔下充满这种对于“知识”的迷恋与恐惧。  相似文献   

18.
青年作家格非曾经由于叙述的独特性而被划入到先锋作家的行列,这主要与格非的小说观念及其独特的文本呈现有关,若从外来文化资源的角度来说,则主要表现为接受博尔赫斯的影响。从两者创作之间的延伸逻辑出发,主要选择观念的认同、迷宫手法和独特的时间意识三个主要方面来探讨博尔赫斯之于格非小说的意义。至于交织其中的关于先锋小说的特质、后现代问题,格非在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中的纯文学立场,则同样可以视为这种延伸逻辑的使然。  相似文献   

19.
正~~  相似文献   

20.
甜蜜的生活并不只是吃糖,更多的时候是在种甘蔗。——胡野秋因雪想高士,也可以因雪想堵车;因花想美人,也可以因花想绯闻;因月想好友,也可以因月想应酬。人生就是这样,能够在日常琐事中品味风雅与甘露,也能够在日常琐事中感受烦闷与苦涩。看同样一件事。角度不同,境界迥然。对王维来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在秋雨绵绵的山间,一颗果实的下坠能激起他对生活的深思;在黄昏明灭的灯火下,一只昆虫的低鸣能引发他对自然的热爱。“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对庾信来说,在他清新宁静的小园中,垂钓鲜肥的鱼,欣赏新抽的笋,足以成就他甜蜜的生活。对张晓风来说,“只要有一点情意,我是能把车声宠成水声,把公寓爱成山色的”,只要心灵的平静,也能在琐碎的家庭生活中感受到幸福。日常琐事有时候也能变成莲心之苦。博尔赫斯在他的《沙之书》中描述了一个荒诞的故事:主人翁在不经意问得到一本《圣经》,这本《圣经》的神奇之处在于没有开头,也永远翻不到结尾之页。这让主人翁倍感欣喜,并由此终日惶惶不安,不知该将《圣经》放置何处。他害怕别人因羡慕他的宝贝而前来夺取,主人翁因此郁郁寡欢。本该给他带来甜蜜和幸福的财产,却成了他最大的负担和灾难。苏轼曾说:“君子寄之于物,而不能喻之于物。”我们在追求幸福和美好时,决不能为琐事所困。种下甘蔗,让琐事之苦变成幸福之甜。遭贬谪后的苏轼,并不抱怨黄州的艰苦,而是悉心从政,将黄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赢得了黄州百姓的拥戴和赞扬。另一方面,苏轼更是化苦难为动力,在黄州,他达到了文学生涯的顶峰,在物我两忘的境界里,“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过着坦然自适的生活。“最微小的花朵对于我,能激起非泪水所能表现的深思”。日常琐事,能激起我们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幸福的咀嚼。做一名播种甜蜜与幸福的农夫吧,让微苦的汗水滴在土地上,灌溉出一片属于你的甘蔗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