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统筹河西走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河西走廊存在着水资源短缺、天然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扩展、沙尘暴频繁等生态环境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和开发过度是造成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统筹人与自然之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河西走廊开发的必然抉择。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频发,给乡村民生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灾害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环境,使民生的自然环境恶化,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遭到极大破坏。同时,灾害也引起了社会环境的恶化,使社会失秩,矛盾激化,人们处于动荡的生存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   

3.
山西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带,长期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经济发展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针对山西生态破坏严重、环境质量差、可持续发展能力低的实际情况,从山西生态资源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成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山西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查分析造成湖南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包括乡镇企业“三废”的排放量增大,农药、化肥和地膜的滥用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增多,以及全社会对农业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等,初步提出了改善湖南农业生态环境的一些主要措施,如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意识,合理使用农业资源,控制乡镇企业“三废”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排放以及推广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等。  相似文献   

5.
沙漠化作为一个生态问题是197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以后才正式广泛采用,其内容为:“土地滋生生物潜力的削弱和破坏,最后导致类似沙漠情况,它是生态系统普遍恶化的一个方面,它削弱或破坏了生物的潜力。”我国人多地少,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土地沙漠化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6.
近代甘肃生态环境变迁的社会根源,一是生产生活需要支付生态环境成本,如森林草原转化成能源和建筑材料;农牧农林转换毁坏林草植被。二是社会动乱使生态保护处于失控状态;军阀、官僚、商人为获取财富随意毁坏自然环境。生态变迁的趋势是人地关系总体趋于紧张;水资源减少与干旱成为生态恶化的典型特征;国家政策对生态环境影响明显;生态破坏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构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汉水流域处于我国南北交界区域,自古为战略之要冲,现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意义凸显。其生态环境变化基本脉络如下:先秦时期,森林广布,生态环境良好;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初显破坏迹象;隋唐时期山地农业兴起,浅山丘陵森林初受破坏;北宋和南宋时期平川阶地尽辟为田,广大浅山丘陵仍森林密布;元至明成化时期森林有所恢复;明弘历至清雍正时期山地森林受到较大程度破坏,水文条件恶化;清乾隆年间至民国时期之后,原始老林垦伐殆尽,水土流失严重,水灾飙升。  相似文献   

8.
清代豫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土地沙碱化严重,农田聚落被淹,城镇成为废墟,同时植被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自然灾害增多,农业生产环境日益恶化。  相似文献   

9.
自工业革命至今,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大气污染、水污染严重,水荒年甚一年;森林被滥伐,草地被破坏,野生动植物濒危;耕地锐减,浪费土地资源行为比比皆是,因此,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湖南直接损失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时湖南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攻占湖南是日军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日军对湖南进行频繁而猛烈轰炸,发动了6次大规模的进攻,并于1944年占领湖南的大部分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战时湖南人口直接伤亡超过268万,公私财产直接损失至少在18亿美元以上。此外日军入侵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民众精神上的摧残是无法用金钱来统计的。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状况是生态保障的根据.对湘西农村生态环境及其效应的分析,有助于湘西农村生态保障系统的构成,加速湘西社会、经济和生态的整体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态保障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湘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依托于本区位的生态环境,建构政策保障、管理保障和技术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保障系统就成了湘西农村总体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意义上的粮食安全不仅包括数量安全,更加强调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尽管我国现阶段粮食安全程度较高,但人口规模持续增加、耕地数量不断减少、水资源严重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因素使我国未来几十年内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要保障粮食安全,就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靠高新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到"藏粮于田",采取相应措施增加粮农收入,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支农力度.  相似文献   

14.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in Shanggantang, Hunan province, P. R. China, we analyzed ecological strategies in aspects of the whole human habitation environment and vernacular building human habitation environment. The ecological strategies included adapting to the local climate, reducing source consumption, utilizing local materials and so on. The research i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to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eco-folk houses in the area.  相似文献   

15.
2007年,河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林业生态省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全国率先制订并实施了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规划》实施三年来,中原儿女积极投身到美好生态家园的建设中,林业生态省的建设改善了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其做法和成功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值得在全国推广。但工程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加以解决。建议:建立和完善生态建设和管护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林业管护和管理水平;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发挥农民在林业生态省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强基层林业机构建设,发挥林业部门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大国家对河南生态省建设的指导与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6.
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环境脆弱,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构建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带,不论是从文化人类学、宗教学的角度来考察,还是从戏剧发生学、舞蹈发生学甚至民族民间文学的角度来考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有利于保护和抢救中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旅游业作为一种综合型产业,关联性大,带动性强。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带的构建,能增强文化合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社会发展战略意义重大,三市(州)通过大湘西旅游文化带由“单干”变成“合股”,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速度和巨大潜能。  相似文献   

17.
湘南民居的历史及文化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凤鸣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1):102-108,F0003
湘南古民居是明清时期湘南地区相对繁荣时期多种文化孕育的产物,既有着湘南独特的地域特色,又蕴涵着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体现出湘南人家族延续的伦理、鲜明的宗族结构、平静与中庸的契合以及物化的环境观,给人以人文精神的感悟。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风水说源远流长,在堪舆风水说的影响下,宋代的家族或宗族组织为了保护“龙脉”或“风水”,禁止族人或外族人在祖坟山上或附近种植某些经济作物,禁止砍伐祖坟山上及其周围树木,有意无意之中避免了水土流失,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为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而采取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这些措施对当代的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可贵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湖南洞口■溪瑶族民居融合了当地的民俗和自然的生态环境,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建筑艺术特色,并具备其独特的艺术性。文章从造型结构、材质、民俗文化等三个方面并结合当地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简要阐明了其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