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儒家的仁义道德教育,老庄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减法原理。他们认为,道德境界是不可以通过教来达到的:人们不能像传授自然知识那样,通过传授道德知识让一个人变得道德;在道德教育上,知识的积累是无效的,儒家的道德教育不仅没有使人变得更道德,反而造成了道德的进一步堕落。符合自然的道德教育,应该沿着相反的方向进行,即通过减损知识进而减损人的欲望,清除文明对于人的心灵的污染,复现人的素朴本性。  相似文献   

2.
谭维智 《教育学报》2008,4(2):16-21
针对儒家的仁义道德教育,老庄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减法原理。他们认为,道德境界是不可以通过教来达到的:人们不能像传授自然知识那样,通过传授道德知识让一个人变得道德;在道德教育上,知识的积累是无效的,儒家的道德教育不仅没有使人变得更道德,反而造成了道德的进一步堕落。符合自然的道德教育,应该沿着相反的方向进行,即通过减损知识进而减损人的欲望,清除文明对于人的心灵的污染,复现人的素朴本性。  相似文献   

3.
论庄子对知识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儒家为主导的学校道德教育传统非常重视知识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及道德知识传授,庄子持有与儒家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知识并不能作为道德存在的根据,知识也不能被应用于道德的领域,知识不仅无益于道德问题的解决,在道德教育中进行道德知识教化对道德的养成还是有害的,人的道德所依赖的并不是"已知"而是"未知",因此必须将其从道德的领域予以彻底的清除,同时要彻底改变人的知识论的道德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道德教育以人为对象,旨在促成人的德性往道德教育理论的应然取向发展,而道德理论以人性论为基础。本文从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两个维度来分析道德教育与人性的深刻关联,并通过对“以人为本”的当代德育基本理论的简略分析来理解当代德育应如何处理与人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现有道德教育基本理论将道德教育的根本矛盾解读为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与受教育者实际的道德状况之间的矛盾,本质上将道德教育的内在机制理解为道德的教与学之间的矛盾运动。这样的解读源于道德教育对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简单“移植”和教条式应用。我国教育学基本理论的不足使道德教育基本理论没有能够真正揭示道德教育内含的根本矛盾。现代道德理论尽管坚持“是”与“应当”的分离,但是包括麦金太尔在内的道德思想家竭力主张解决现代道德生活失范的路径是重新弥合“是”与“应当”之间的裂缝,回归道德的整体性。对道德生成本质的探讨表明,道德生成应具备三个层次的条件:道德理解力的获得、道德领域“应当”的达成、“是”与“应当”的一致与和谐。通过对古今教育的分析表明,教育在现代社会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的功能性领域,主要承担技术培训和知识训练的任务,倾向于去道德化。但教育的世俗化、专业化、功能化和技术化倾向并不能去除教育所担当的道德责任,道德教育要求教育活动必须符合道德生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嘉应学院学报》2018,(1):83-89
1214通过调查名中山大学与嘉应学院大学生的儒家道德知识与行为,发现中山大学的大学生在儒家道德认知方面略好于嘉应学院大学生,嘉应学院大学生对儒家道德认同度高于中山大学的大学生,嘉应学院大学生在儒家道德践行方面略好于中山大学的大学生。从总体情况看,两校大学生对儒家道德的了解与认同度的状况堪忧,原因是大学生很少接受过系统的儒家道德教育。重点大学的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都需要加强儒家道德教育,建议高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儒家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7.
生活德育可以扼要表述为:通过具体的道德生活来学习道德。具体说来,生活德育就是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它是相对于用道德知识的传授与习得来代替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的知性德育而出现与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8.
灌输问题是我国德育改革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界定了灌输的内涵和特征,并进一步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论证了单纯倡导或反对灌输都是不科学的态度。要正确对待道德教育中的灌输问题,必须解决以下两个基本关系问题:一、传授道德知识和培养道德能力的关系;二、道德教育中师生主体性的双向发挥问题  相似文献   

9.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不佳的原因可能在于道德教育太注重道德知识传授而忽视了信仰引导。因此,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应该做到道德知识传授与信仰引导的整合。  相似文献   

10.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不佳的原因可能在于道德教育太注重道德知识传授而忽视了信仰引导。因此,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应该做到道德知识传授与信仰引导的整合。  相似文献   

11.
道德知识是个体道德理性形成以及学校道德教育实施的基本立足点,它不仅表现为特定的符号系统,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价值体悟,具有事实与价值的双重属性。但在当前的道德教育中,道德知识的价值属性却遭到了不同程度的遮蔽,这不仅令道德教育深陷外部灌输的误区,也使道德知识本身备受诟病。为破解这一困境,就需要充分彰显道德知识的价值属性,通过设置丰富的情境,全方位展现道德知识的多重内涵;通过开展真实的对话,不断引发学生的道德反思;通过运用欣赏性评价,涵养学生的道德体验与道德想象,进而在道德知识与学生发展之间架起一座“意义之桥”,真正实现道德知识应有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有外部和内部之分,所有的外部改革要依托内部变革来实现。其中道德知识变革是道德教育改革的核心,任何道德教育改革都不能忽视对道德知识的重新认识和选择这一重要前提。在当今呼吁道德环境建设的大背景下,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学校道德教育必须以道德知识的变革为中心,改变传统道德知识中的“客观性”“普遍性”和“中立性”,逐步向具有“文化性”“境域性”和“价值性”的道德知识转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转化,从而达到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3.
生活德育课程原型是一种原初的道德教育影响的选择与组织形式。基于知识论视角,生活德育课程原型从关照生活世界中的人出发,尊重主体地位,尊重个体生命,尊重个体在“遭遇性生活”为典型的个性生活中的道德领悟,使个体道德知识成为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个体道德叙事日益达成个体对生活的道德觉解,促进个体道德知识的解放,践行一种道德生活的道德教育基本实践形态。从知识论的角度审视生活德育课程原型,有助于深化人们对生活德育的理解与实践认知。  相似文献   

14.
一、“道德两难问题”的理论基础 “道德两难问题”是根据瑞士学者皮亚杰和美国学者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而采取的相应的教学方法。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境或问题。科尔伯格等人从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出发来阐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道德智慧教育: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智慧是一种最高境界的道德,是道德和智慧的融合,即它融合了道德理性和道德非理性,是一种和谐、适度、圆融的精神境界,它建立在广泛的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础上,人只有通过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才能获得。我国传统道德智慧的精神实质是“中德”智慧。本文分析了道德智慧的内涵、功能、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道德智慧教育,力图找到中小学知识传授与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似乎存在这样一种理论:“一个人知道什么是真善美,就可以在行为上履行真善美。”因此开设专门的德育课,向学生大量灌输道德知识以求把学生养成一个有完美道德的人,这似乎已经成为现在学校德育的一条基本路径。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解当然重要,对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理解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德育内容。但是目前对于道德知识的教育过多、过繁,过于教材化、教条化和形式主义,却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们对道德教育的认识基本上是一种知识论立场,把知识视为道德的基础和必要的前提,走的是一种通过知识教学促进道德提升的知识化路径。对此,我们有必要思考一个问题:依赖经验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否能够解决经典的道德哲学问题?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借鉴道家老庄关于自然之知与道德之知两种知识以及“为学”与“为道”两种方法的区分,来认识道德教育在知识化之外的非知识化路径。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们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青少年学生通过道德教育具有了比较清晰的道德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并没有真正转化为他们的内在道德动力,导致了很多青少年道德知识和行为“两张皮”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们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道德信仰的终极价值支撑。而没有道德信仰教育引领的道德教育,处处凸显了其价值上的无根性,这就致使道德知识与规范杂乱无序。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伦理中的环境道德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道德是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规模兴对自然的行为的道德。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萌生和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环境道德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环境道德的根本观点和理论基础“利用厚生,质朴勤俭”是中国传统环境道德的基本原则;“爱物惜物,取以时度”是中国传统环境道德的基本规范;“真善美统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环境道德教育和修养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实效性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我们把道德教育当作一种知识体系来传授,忽略了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教育。离开了"实践",道德教育既不会对学生心灵产生任何触动,也不会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任何影响。与其他的学科教育不同,道德教育主要不是形成一种知识体系,而是要形成一种道德的信念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要使学生过一种良好的、健康的道德生活。所以说,道德知识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