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祭祀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曲究竟起源于什么?正如夏写时在《中国戏剧批评的产生和发展》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中国戏剧起源于何时,形成于何时,是文学艺术史、戏剧史、戏剧批评史无法回避的问题。早在唐、宋,学者们、戏剧爱好者们就开始热心地探究戏剧的起源,然而每每以传说为依据,研究成果往往不够科学。”戏曲的起源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却一直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欲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我的结论是: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祭祀仪式。一 关于中国戏曲起源的诸学说的不足1、劳动说 前苏联文艺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认为一切艺…  相似文献   

2.
《阙特勤碑》自被发现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对于《阙特勤碑》的研究,多集中在碑文的解读和考证方面。然而,古代突厥碑铭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视野广阔,富有文化特征。本文以《阙特勤碑》碑文中记载的内容为依据,从四个方面探讨古代突厥人的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3.
上元燃灯习俗是中国传统岁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其起源、发展及演变定型为当今元宵节文化样式的历史步履,可以看到先秦帝王"庭燎"、"祭祀太一"仪式、汉代西域佛教及百戏杂技输入、隋唐胡风"灯轮"形制等儒佛道多元文化渐次融入、共生融合的现象。本文欲以提出:汉唐丝路文化具有"多元共生"性质,这对当今建设"一带一路"新文化,应具有历史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蔚 《文化交流》2014,(10):67-69
佛学在江南的传布与发展,深、广、远,尤其对唐末吴越以来的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在位于浙江省境内的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中,我以为明州(宁波)阿育王寺的几通遗存至今的唐宋碑刻,如《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宸奎阁碑》和《妙喜泉铭》颇能说明这一点。许多寺院的唐宋碑刻早已淹没在历史尘埃中,仅留下碑文使人空自叹息,遑论更多连碑文也未留下的了。《常住田碑》为唐碑,由万齐融撰,主要记录统治者赐予阿育王寺常住田的情况。本由徐峤之书写的原碑已毁,但因明州刺史于季友邀剡越间隐士范的重书,不但将经典又凝于坚石,让后人知悉本不载于史书的范的其人及其"天骨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国内学界一直流行中原起源说,而在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红山文化的"坛庙冢"大型礼制建筑被发现,苏秉琦先生提出"满天星斗"的说法,之后全国各地纷纷出现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研究热潮,辽西古文化区因被称为"中国文明的曙光"而备受瞩目,中国文明究竟是中原中心起源还是多中心起源的讨论也成为热潮。本文通过对国内诸多学者的文章进行研究,简述辽西古文化区,并对辽西地区在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6.
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阿拉伯人有的通过陆上丝绸之路,经由(大食国)半岛到达中国西部的新疆、青海、甘肃和宁夏;有的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广东省广州市;有的则通过香料之路到达中国的泉州、扬州、杭州。他们起初落藉在城市外围,之后便渐渐定居在城市里。从汉代到清代,阿拉伯人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社会、建筑学及医药学等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日两国文化同源,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对日本语言、文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史可稽自中国汉代开始,中国典籍及文字传入了文明阶段尚处原始社会的日本,日本文明引入汉文化,并以汉字记录书写日本民族历史及文学作品。在日本文明演变进程中,同汉文化的不断交流促进了日本语言、文学、文化全方位的发展。语言、文学与文化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镜子,与社会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政治高速发展,给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50年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胜利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交战的法西斯国家的全面胜利。大多数历史学家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由日寇点燃的,是日本派遣军队侵占了中国的东北。那是1931年的9月18日。这一天在世界其他地方很少被提及,却常常地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里。这比西方通常认为二战开始的时间要早许多年。例如,有的认为二战始于纳粹德国入侵欧洲邻国的1939年,有的则认为始于日本进攻美国的1941年12  相似文献   

9.
两汉时期,中国铜镜的制作和使用达到了第一个发展高峰。柿蒂纹图像作为装饰性纹样大量出现在铜镜上,其与汉代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对汉代铜镜柿蒂纹图像特征、发展演变规律的梳理,以及柿蒂纹与神话题材、指示象征图像、吉祥铭文等图像组合的分析,具体从图像意义、社会背景等方面解读柿蒂纹中蕴含的汉代人的宇宙观念、天国仙境等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哲学素以儒、道互补而著称。儒家的经典是“五经”,按汉代以后的排列,它们分别是《易》、《书》、《诗》、《礼》、《春秋》;道家的经典是“三玄”,按魏晋以后的说法,它们分别是《易》、《老》、《庄》。在这里,我们会发现一个饶有兴趣的现象:历史上泾渭分明的儒、道两系,竟均以《易经》为自己的哲学坟典。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后世的学者争相以前人的经典作门面,还是儒、道两家本出于一源?从这一意义上讲,探明《易经》与儒、道之间的联系,便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所应解决的首要课题。然而遗憾的是,也许是由于年代的久远、资料的匮乏、文献与传说的真假难辩,检阅诸多版本的中国哲学史,这一问题却始终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是有意无意地被忽略掉了。于是,谈儒者始于孔、孟,说道者肇自老、庄,而在此以前的中国哲学,则只留下混沌不清的一个疑团。为了解开这一疑团,笔者曾在《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第1期上撰有《〈易经〉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一文,集中阐述了《易经》中所包含的以“阴阳”为载体的两性文化的世界观和《易经》中所运用的以“周易”为形式的素朴辩证的方法论。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进一步讨论《易经》的上述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怎样影响和制约着儒、道两系在以后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河北定州清真寺现存的《重建礼拜寺记》碑,题为元人所撰,长久以来,被当作珍贵的元代伊斯兰教文献而屡屡为学者所引用。本文在姚大力先生论点的基础上,从碑文中《古兰经》"三千六百余卷"之误只能出自《大明一统志》、碑阴题名所见回回人人名的特点不符合元代的状况、《重建礼拜寺记》碑与同寺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重修清真寺碑记》碑有密切关系,以及由元入明中国伊斯兰教的巨大变化的背景等几个方面综合考察,认为《重建礼拜寺记》并非元人所撰,而是出于明人之手。并推测其撰文的时间在《大明一统志》成书的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之后,具体说可能就是《重修清真寺碑记》的撰写年代——正德十六年前后。  相似文献   

12.
流氓在中国古代史上约略出现于西周时期,经过先秦时期动荡的社会变化,到秦汉时期已经在一个相对松散的社会层面上构成了一个不可小视的社会势力。汉代社会中所表现出的流氓活动是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人伦道德规范、社会价值取向、社会习俗风尚等众多的社会思潮的信息反馈。  相似文献   

13.
<正>五四时期,曾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百家争鸣。第一次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百家争鸣出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其原因究竟是什么?目前没有人进行过系统的、有说服力的探讨。我认为五四时期之所以会出现百家争鸣有以下一些原因。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关键时期。美藉华裔学者张灏先生称1895年到1927年为中国思想的过渡时期。我在《社会结构变迁和近代文化转型》一书中称这一时期为中国社会的进一步转型时期,或加速度转  相似文献   

14.
我国教育体系是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的,但是学前阶段的孩子更多的是学会与别人相处,并且脱离家长的庇护,学会独立成长的一个阶段。因此,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学习知识和培养人格应该从小学阶段算起。小学生尚且没有完整且独立的人格体系,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没有自己的标准,基本遵从自己内心本源。自古贤者对人性本源,有的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有的认为“人性本恶”,无论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根源都是倡导通过后天的学习,来维持善良的本性,或者改变本恶的习性,变得善良。该文通过小学阶段的经典诵读利弊入手,剖析小学生经典诵读对小学生文化启蒙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再出发--陈立夫空中访谈录之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凝聚着百年中国全部的苦难与梦想 ,屈辱与反抗 ,挫折与探索。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 ,我们有资格昂头挺胸谈论中国文化的再出发 ,这对五千年的文化生命是一种安慰 ,我想对先生也是一种安慰。●谈中国文化的再出发 ,我有三个问题弄不明白 ,而且我认为这些问题没个说法 ,那末按问题的内在逻辑必然给出如下结论 ,即中国文化不可能再出发 ,甚至中国文化能否继续存在都将成为最大问题。三个什么问题呢 ?第一 ,近代中国的落伍究竟是西方列强的侵略还是中国文化的所谓“劣根性”。综观一部人类文化史 ,世界上大概很难找到中国那样…  相似文献   

16.
“女书”之谜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批妇女专用文字,如今在中国被发现,并在研究上取得了可喜成果。随着中南民族学院“女书”研究中心谢志民教授和宫哲兵教授的一部部论文专著出版,“女书”像当年发现甲骨文一样哄动人世。女人为什么要创造“女书”?这种举世罕见的文化现象起于何时?它的发现其价值意义何在?现在的研究成果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武汉走访了中南民族学院。“女书”的发现“女书”是流传在中国湖南省江永县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国际台)的对俄(苏)传播是我国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台对俄(苏)广播始于1954年。最初采用节目寄送形式,正式的短波广播从1962年起开通,先后历经了中苏友好、中苏关系破裂、"文革"、对越自卫反击战等不同历史性事件和发展阶段,在曲折中不断探索,不断发展前进。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的外交政策开始转变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台对外广播战略随之调整,对外传播手段也不断丰富,对俄(苏)广播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追溯国际台俄语广播60多年来的发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两条脉络:一条是从最初"我要你听什么"到"你  相似文献   

18.
红色文化艺术是中国革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革命文化和革命传统。随着时代的变迁,红色文化艺术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该文通过对红色文化艺术形式的演变历程、当代表达方式、挑战与对策、案例分析及影响力进行研究,探讨了红色文化艺术表达的多样性和影响力。红色文化艺术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起源与发展、代表性作品、传承与创新的过程。在当代,红色文化艺术通过传统形式的传承、与现代艺术的融合、与科技手段的结合,以及与文化旅游产业的结合等方式得以表达。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明从未中断过。但是,虽然没有中断过,我们今天还是要"发掘"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因为在西方文化一百多年来的冲击下,我们对于中国文化最主要的一些特点已经不是特别清楚了。一中国文化注重"自觉自律"比如说,现在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中国文化究竟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什么地方?我觉得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是强调人的"自觉自律",强调从自觉上升到自律;而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他觉和他律,这是根本的区别。所以,一旦我们发掘出了中国文化这样一  相似文献   

20.
正趁着春暖花开,去西湖边散步、喝茶,是很多杭州人的休闲方式。但今年的春天却有一些不同—西湖边以前那些蒙着神秘面纱的会所,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亲民的博物馆、文化集市和平价茶楼。这不禁让人击节赞赏,齐声点赞。至2015年底,杭州30家西湖会所全部转型,内中究竟发生了哪些改变?我探求了那些温暖的全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