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动态     
<正>复旦大学陆利民教授来河西学院作学术报告2016年3月30日,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陆利民教授为医学院河西学院师生作了题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功能异常与糖尿病致慢性肾脏损害"的学术报告,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师生共计2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医学院副院长马尚林主持报告会。陆利民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RAS与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肾脏作为血管  相似文献   

2.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是近年来新认识的一个糖尿病合并慢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微血管病中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数研究结果表明DN时可发生HHey,其机制主要与DN患者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导致同型半胱氨酸(Hcy)在体内蓄积及肾脏结构功能的完整性受损导致Hcy代谢障碍有关。同时有研究表明HHcy也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Ⅱ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和尿中IL-6的含量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对48例Ⅱ型糖尿肾病(组1)患者血液、尿液及外周单个核细胞PHA体外刺激培养上清液(CPBMCS)中的IL-6含量进行检测,并与46例肾功能正常的Ⅱ型糖尿病组(组2)及48例健康人(组3)比较。[结果]组1血和尿中的IL-6含量明显升高,其尿液中含量与组2和组3比较,分别为(P<0.01和P<0.001),血浆中含量与组2和组3比较,分别为(P<0.05和P<0.01)。组2和组3之间比较,血浆和尿液中含量无明显差异(P均>0.05),组1患者CPBMCS中的IL-6含量与组2,组3之间无明显异(P均>0.05)。[结论]血浆和尿液中IL-6的检测可作为判断Ⅱ型糖尿病肾病病情活动的一项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分析在中国人群中,端粒缩短以及相关衰老因子与人类IgA肾病发生进展的关系。创新要点:目前的研究发现,端粒功能缺陷是限制分裂增殖、细胞衰老的重要分子机制。它不仅仅与衰老相关,而且在疾病的发生、进展过程中都有直接影响。肾脏的正常衰老过程伴随端粒逐渐缩短,端粒功能缺陷可以加速慢性肾脏疾病进程,并伴随相关衰老因子cathelin相关抗菌肽(CRAMP)、延长因子-1α(EF-1α)、几丁质酶(chitinase)和微管不稳定蛋白(stathmin)等表达增加。本项研究首次在中国人群中,揭示端粒缩短以及相关衰老因子与人类IgA肾病发生进展的关系。研究方法:采用双盲法,以IgA肾病患者(n=177)为实验组,以狼疮肾炎(n=50)、糖尿病肾病(n=30)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n=30)病人以及健康人(n=83)为对照组,通过定量荧光原位杂交(qFISH)检测了肾脏组织的端粒长度,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了血液、尿液中的CRAMP、EF-1α、stathmin的含量,运用几丁质酶试剂盒(CS1030)检测了血液、尿液中几丁质酶的酶活性,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了组织中CRAMP的表达情况。重要结论:端粒缩短和相关炎症蛋白与IgA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并为IgA肾病的特异性诊断和及预后评估提供可靠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DM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当病人出现临床症状,尿蛋白出现,血压开始增高,此阶段关键性的化验结果是尿中微量白蛋白的分泌率(UAE)高于20μg/min,临床上常将这一期肾病称之为早期肾病.早期肾病是DN得以完全恢复的最后机会,再向前发展,DN就无法完全治愈了.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DM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当病人出现临床症状,尿蛋白出现,血压开始增高,此阶段关键性的化验结果是尿中微量白蛋白的分泌率(UAE)高于20μg/min,临床上常将这一期肾病称之为早期肾病.早期肾病是DN得以完全恢复的最后机会,再向前发展,DN就无法完全治愈了.  相似文献   

7.
全威舒平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证实糖尿病(DM)患者血浆内皮素(ET)水平异常升高,可能参与DM并发症的发生发展[1]。阿魏酸钠(SF)为一类新的非肽类ET受体拮抗剂,我们在临床上应用全威舒平(阿魏酸钠注射液)辅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即DNⅢ期患者,观察应用全威舒平前后尿微量白蛋白的变化,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6~74岁,平均55·7岁,糖尿病病程平均7·6年。治疗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40~68岁,平均59·1岁,糖尿病病程平均7·9年。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程等无显著…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临床医学家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据报道,糖尿病病史10年~20年的患者DN发病率可达47.66%[1],且病变呈进行性发展,5~10年后即可出现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糖尿病肾病的发展、降低或减少糖尿病肾病的致残与致死率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将近年来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在病理本质上是一种亚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病变,其发生发展伴随着炎症反应,其中一个重要的发病机制是胰岛素抵抗.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是一类重要的核转录因子,参与了炎症和凋亡等病理生理过程,另外,NF-κB信号途径在胰岛素抵抗发生机制中有着非常重要作用.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与炎症反应及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密切相关.文章就NF-KB在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2型糖尿病病人性激素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测定绝经后27例糖尿病肾病、25例无并发症糖尿病及20例正常绝经后妇女的血清雌二醇(E2)、孕激素(P)、促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和睾酮(T)等水平.结果:绝经后妇女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E2较正常绝经后妇女显著降低,FSH、LH、T显著增高.结论:绝经后妇女性激素水平变化与2型糖尿病肾病有关.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肾病是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铁超载是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原因之一。研究发现,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进行适度的运动干预,可有效地延缓或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及恶化,避免肾衰竭的出现。适度运动能够促进身体调控铁代谢平衡,促使铁的重新分布,提高各组织抗氧化能力,使机体产生有益的生理适应。文章阐述了铁超载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运动在糖尿病肾病早期的作用以及运动对铁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于萌 《大连大学学报》2008,29(3):99-101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的发现是近年来糖尿病分子遗传学研究的重要进展之一,也是近年来糖尿病研究的一大热点。线粒体tRNA^leu(uuR)A3243G突变导致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进而导致线粒体糖尿病的发生。WHO已将此型糖尿病归类为特殊类型糖尿病。综述此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及其分子诊断学方法和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s VCA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 ICAM-1)、可溶性选择素E和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在血糖控制良好和不受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水平。创新点: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内皮炎症标记物进行评估。方法:62例糖尿病患者分成两组:第一组包括35个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第二组包括27个未控制血糖并伴有微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对照组由25名健康志愿者组成。测定血浆中s VCAM-1、s ICAM-1、可溶性选择素E和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的浓度,同时测定血清肌酐及血浆中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的浓度。结论:与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组相比,未控制血糖组具有相对低的ICAM-1水平和更高的VCAM-1水平。未控制血糖组中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和ICAM-1之间呈正相关,肾小球滤过率和可溶性选择素E之间呈正相关,而肌酐和ICAM-1之间呈负相关。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中炎症过程的出现与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有关。未受控制的高血糖对粘附分子的反向作用表明,在糖尿病的并发症中VCAM-1和ICAM-1具有不同功能。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2,T2DM)患者中非特异性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发生率高达40%~50%。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MA)是糖尿病肾病(DN)一个重要临床表现,然而近几年来研究表明MA与T2DM合并CHD有着明显的相关性,MA本身就是一种内皮损伤为特征的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但是MA的产生和T2DM合并CHD的病理机制都十分复杂,所以尚不能把MA作为CHD的诊断和评价的主要指标,而其又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CHD的病情,所以可以将其看作一个参考指标结合其它指标综合对CHD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逐瘀通脉胶囊联合替米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方法:选择2型DN患者46例.均给予糖尿病饮食、运动及胰岛素治疗.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口服替米沙坦,B组口服替米沙坦联合逐瘀通脉胶囊.2个月后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和血浆D-二聚体(D-D),进行对比.结果:2组治疗后UAER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1,P<0.05).治疗后B组和A组UAER、D-D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逐瘀通脉胶囊联合替米沙坦能有效治疗DN.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探讨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对2型糖尿病肾病死亡率的预测作用。研究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肾病研究队列,根据CCI评分将患者合并症的严重程度分为三度:轻度(CCI1–2分)、中度(CCI 3–4分)、重度(CCI≥5分)。将影响死亡率的因素及按CCI分层后的组间差异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及方差分析(ANOVA)。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CCI指数对生存时间及死亡率的影响。重要结论:533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的CCI评分均大于1,44.7%(238/533)的患者死亡。患者的死亡率随CCI评分增加而增加,CCI 1–2分患者的死亡率为21.0%(50/238),CCI 3–4分患者的死亡率为56.7%(135/238),CCI≥5分患者的死亡率为22.3%(53/23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CI评分、血红蛋白和血浆白蛋白水平是患者死亡率的预测因子(P0.05)。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与CCI评分相对较低的患者相比,CCI评分越高的患者其血红蛋白水平较低,而血清肌酐较高,死亡率也更高。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CCI评分越高的患者生存时间越短。CCI评分是一种简单易行且实用的评估疾病合并症的方法,可用于预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死亡率。关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合并症将有利于早期、有效治疗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本地区2型糖尿病肾病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关系以及应用B族维生素和叶酸对的型糖尿病肾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8月入院的糖尿病肾病患者86例,清晨空腹静脉采血测同型半胱氨酸(Hcy)值.将84例高Hcy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加口服B族维生素和叶酸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连用4周后再测Hcy;结果:治疗组治疗后Hcy水平较4周前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B族维生素和叶酸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高Hcy血症是有效的,补充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可使血中Hcy降低,使高Hcy血症恢复正常,从而治疗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18.
许多文献报道。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明显发生异常变化,血液流变学异常已成为促进糖尿病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机制:许多单味中药及其组成的复方治疗能显著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变化。因此,在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地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分析,以评估治疗效果和及早发现微血管病变,并不断积极探讨和研究祖国医学理论和充分有效地应用中医中药,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程,降低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性肾病临床诊断中的意义。微量白蛋白尿(mALB)是指尿中白蛋白含量超出健康人的参考范围,但常规方法却无法检出异常的尿蛋白。尿mALB的检测作为早期肾脏损害的诊断指标已日益受到各医疗单位的广泛重视。方法:对8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尿mALB测定,并与常规检测肾病的指标肌肝(Cr)、尿素氮(BUN)进行比较。结果:在糖尿病性肾病各病程期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随着病程进展,尿mALB增加,各病程间结果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阳性检出率也呈上升趋势。结论:定期检测尿mALB对DN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来,微生物与胆汁酸代谢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胆汁酸不仅参与营养物质的代谢,而且在调节宿主生理活动的信号转导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微生物调控的胆汁酸代谢对许多疾病都有显著的影响,但对微生物受体信号通路调控疾病的相关研究并不多。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法尼醇受体(FXR)、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TGR5)和维生素D受体(VDR)信号通路在健康和疾病的微生物-宿主相互作用中的核心作用。研究这些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为人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