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趋化因子(CX3CL1)在神经性疼痛中起重要的生理病理作用,然而其在糖尿病神经病理痛中的作用还有待研究。本实验主要研究了在糖尿病小鼠痛阈下调的时间窗内,脊髓背角中趋化因子CX3CL1/趋化因子受体(CX3CR1)在触诱发痛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创新点:主要探讨CX3CR1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T1DM)小鼠早期发生的机械痛性神经病变中的作用。方法:本实验采用健康雄性C57BL/6小鼠与CX3CR1KO小鼠,体重20~23 g,隔夜禁食12 h(20点至次日8点),并连续三天腹腔注射100 mg/kg的STZ制备T1DM模型。以空腹血糖浓度11.1 mmol/L且三周后小鼠机械痛阈值明显下降的情况视为T1DM模型制备成功。在小鼠机械痛阈下降的对应时间点,取腰段脊髓背角,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法测定CX3CL1及CX3CR1的表达情况。同时,在发生机械痛阈值下降的第三周时间鞘内给予CX3CR1的中和抗体,进行机械刺激并观察其痛阈值的变化。结论:STZ诱导的T1DM动物模型在早期表现为显著的机械诱发痛,并伴随脊髓背角CX3CL1/CX3CR1表达上调;在痛阈下降期鞘内给予CX3CR1的中和抗体可抑制糖尿病小鼠的痛行为。与腹腔注射STZ形成T1DM的C57BL/6小鼠相比,CX3CR1基因敲除的糖尿病小鼠机械痛阈值下降的时间延迟,程度减轻。因此,我们推测CX3CL1/CX3CR1可能参与T1DM机械痛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腹腔注射链脲菌素制备糖尿病性(diabetes mellitus,DM)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大鼠模型,为研究糖尿病性ED提供实验动物模型.方法: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Ⅰ、Ⅱ、Ⅲ三组,每组分再为糖尿病组(DM)20只,对照组(NDM)20只,DM组腹腔注射链脲菌素(streptozotocin,STZ,60mg/kg体重)建立DM动物模型后,注射阿朴吗啡(apomorphine,APO,80μg/kg)观察8周、12周及16周组大鼠阴茎勃起情况,制备DM性ED大鼠模型.结果:DM组大鼠成模49只,8、12、16周分别为17只、17只、15只,注射阿朴吗啡后勃起次数分别为(1.0±0.0)、(1.0±0.0)、(1.0±0.0),勃起率分别为35.3%、23.5%、13.3%,ED发生率分别为64.7%、76.5%、86.7%;NDM组60只,勃起次数分别为(2.2±0.8)、(2.3±0.8)、(2.0±0.7),勃起率均为100%,ED发生率为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链脲菌素诱导糖尿病性ED大鼠模型方法可行、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联合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TZ)造大鼠二型糖尿病模型在不同饮食背景下的稳定性。创新点:首次探讨在正常饮食和高脂饮食的背景下,该常见的大鼠二型糖尿病模型的稳定性。可为造模后期干预阶段的饲料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饲喂Wistar大鼠高脂饮食8周后,注射25或35 mg/kg STZ来诱导二型糖尿病。之后每组分别饲喂正常饲料和高脂饲料4周,检测血液生化指标的稳定性。结论:不管在何种饮食下,糖尿病大鼠都出现了空腹血糖显著恢复,血脂紊乱加剧的现象。其中35 mg/kg STZ注射组大鼠的特征更接近一型糖尿病,而25 mg/kg STZ注射组大鼠表现出二型糖尿病的特征。相比高脂饮食,正常饮食更容易导致空腹血糖和胰岛结构的恢复。因此,在正常饮食下该模型稳定性欠佳,在后期的药理学实验中推荐使用高脂饮食。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通过四氯二苯并对二恶英(TCDD)和地塞米松(DEX)联合致畸构建更稳定的腭裂动物模型,初步研究维生素B12拮抗剂对腭突发育的影响,检测信号分子变化,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创新要点:TCDD和DEX联合致畸可建立更稳定、更具研究价值的腭裂小鼠模型。从腭裂发生率、腭突发育形态大小、中嵴上皮细胞形态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受体活化样激酶5(ALK5)分子表达等不同层次初步探讨了维生素B12的拮抗作用。研究方法:在小鼠腭发育关键时期,采用高剂量TCDD和DEX一次给药建立模型,并观察维生素B12的拮抗作用(见图3)。于胚胎期17.5天(GD 17.5)体视显微镜下检测各组腭裂发生率(见表1和图2),并于GD 13.5、GD 14.5、GD 15.5分别剪取胎鼠腭突提取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TGF-β3和ALK5基因表达(见图4、5)。重要结论:TCDD和DEX联合作用可诱导C57BL/6J胎鼠形成稳定腭裂。维生素B12对联合致畸诱导的TGF-β3及ALK5表达的改变及腭突中嵴上皮细胞形态的改变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对腭裂发生率及腭突发育形态大小改变尚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