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0多年前 ,当第一台心脏起搏器植放时 ,人工心脏起搏治疗只是被认为用于预防和治疗阿 -斯综合征和心源性猝死 ,那时 ,决定让一个病人接受终身起搏治疗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1]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永久性起搏器治疗已不仅应用于治疗心脏传导阻滞、慢快综合征等严重心律失常 ,同时还显示了它许多新的治疗作用 ,例如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以及最新起搏适应证 ,如直立性低血压、恶性神经心源性晕厥(迷走神经性 )、先天性Q -T间期延长综合征和单纯性PR间期延长、心房纤颤、室颤等。起搏器型号也由单腔 (VVI和AAI)到双腔 (DDDR)、三…  相似文献   

2.
《学周刊C版》2017,(21):126-127
目的:探讨经右心室心尖部与间隔部行心脏永久起搏器起搏对心脏形态、起搏参数、QRS波时限的影响。方法:32例患者分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11例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21例,并进行研究和随访。回顾性比较两者术中心室电极植入过程所需射线辐射时间。随访术后不同时期两者起搏部位对左室舒张末内径、二尖瓣反流、三尖瓣反流及左室射血分数情况的影响。对患者行起搏器治疗即刻起搏参数及3个月后的电压、阈值、阻抗测定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传统右室起搏内部心尖部起搏较间隔部起搏对心脏LVEF及QRS时限影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部和间隔部心室电极植入过程中,介入手术所需射线辐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部位心室电极植入手术患者所需的平均辐射时间不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后QRS波时限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QRS波时限短,表明室间隔起搏对心功能(LVEF)改善要明显优于心尖起搏。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学科都在持续飞速发展,运用图形学直观描述其他学科已经成为时代热议的话题。利用计算机构建带有生命特征的动态虚拟生物是当今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图形学以及人工生命重要研究领域。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基于模型检测和评定在动态虚拟生物建模"的方式,望以此改进建模数据的差距,成为科学合理的虚拟生物模型,用以满足大众用户的整体需求。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课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备受关注,且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总结出计算机在生物教学中具有以下作用。一、计算机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说,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当前进行教学改革着力探索的重要  相似文献   

5.
课程标准、教材及考试大纲都已将模型知识及建模方法作为新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能力考核的目标要求之一。生物教材也对运用模型方法进行教学的内容和途径进行了渗透,但涉及"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建模教学较少。本文试以"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关系"复习课为例,从构建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三个方面,探讨了模型方法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及课后反思。实践表明,模型构建对学生宏观把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SPR生物传感器已广泛应用于易变反应物与传感器表面固定结合配体之间特定定性与定量分析.文章综述了这种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情况,传感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传感器表面和固定,应用于实验的步骤,实验结果与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蒋红 《考试周刊》2012,(16):149-150
将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教育教学的过程,是创造有效性教育的一个途径。本文通过对一位学生案例研究,运用系统脱敏疗法进行了解释和分析,并结合实际,针对现状,实施系统脱敏法,最后结合系统脱敏疗法谈谈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相似文献   

8.
目前,传统教育思想、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Blending Learning思想是一种既能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思想.因此,研究Blending Learning思想在生物实验课程教学改进中的应用.首先介绍Blending Learning思想的内涵与价值,其次,研究Blending Learning思想应用于生物实验课程教学改进中的重要性,最后,在Blending Learning思想的指导下,改进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师教学方法.研究发现,在Blending Learning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改进生物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师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为避免生物实验室废弃活细胞对实验室以及环境的污染,通过CCK-8实验观察梯度有效氯含量的84溶液对生物实验室常用的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探究出一种生物实验室废弃细胞灭活及细胞室改良消毒方法。结果表明:在786-0细胞株中,84溶液对肿瘤细胞最佳杀伤力的时间和有效氯浓度为1 min、100 mg/L (P 0.05);不同肿瘤细胞证实了实验结果(P0.05)。此方法对细胞的杀灭作用最为明显且稳定,可作为一种生物实验室废弃细胞灭活以及细胞室改良消毒方法应用于日常实验中。  相似文献   

10.
韩久银 《生物学教学》2004,29(12):51-52
根据现阶段临床应用,生物治疗包括的内容有:细胞素治疗、抗细胞素治疗、免疫保护治疗、毒素导向治疗、基因转录子作为药物治疗、免疫保护治疗、毒素导向治疗、基因转录子作为药物治疗、单克隆抗体治疗、寡核苷酸药物治疗、基因治疗及基因疫苗等9个方面。概括地说,生物治疗主要应用于三大领域,即基因工程药物的应用、克隆器官和基因治疗。在21世纪,生物治疗将为人类攻克各种疑难病症提供最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高中生物课程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构建模型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和建模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科学认知体系。本文联系教学实际对生物建模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剖析,并对建模的合理利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对生物实验的模拟演示和数据处理陈远扬一、生物实验模拟和演示计算机模拟生物实验教学,可充分发挥CAI个别化教学的优点。在实验之前,学生对实验的认识来自教科书。使用计算机模拟演示实验,可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前的辅导,让学生熟悉实验装置、操作步骤和实验...  相似文献   

13.
美国《财富》杂志载文指出,在20世纪科技史上有两件事影响深远:一是微电子芯片,它是计算机和众多家电的心脏,它改变了我们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并已进入每一个家庭;另一个是生物芯片,它将改变生命科学的研究方式,革新医学诊断和治疗,极大地提高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20世纪属于微电子芯片的话,21世纪则是生物芯片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进行身份识别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传统的身份识别技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我们急需一种更加方便、有效、安全的身份识别技术,这就是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本文就对计算机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特点、计算机实现过程以及安全性等方面逐一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5.
细胞内、外的生物大分子对细胞形态的变化和功能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细胞内、外基质中的生物大分子对细胞的作用,概括了生物大分子对细胞生物化学活动的三种相互作用,提出在实际的科研过程中,模拟生物的大分子环境,选用模型体系对特定影响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生物转盘水处理实验设备是一种既可应用于教学实验又可应用于科研的实验设备,该文介绍了该实验设备的原理、设计思想、结构特点。运行试验的结果表明,该设备启动容易、操作简便,完全能够满足教学及科研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计算机网络已成为电子、通信、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类等专业的必修课,由于计算机网络应用于全球,它有一些国际标准、协议、定义等,给学习者带来了不少困难,为此,我们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制作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网址为:http://202.116.78.34/net-work.一、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内容根据多媒体网络远程教学的要求及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自身特点,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由网络基础、习题解答、课堂练习、深入学习、新技术介绍、网络安装、网…  相似文献   

18.
加强对生物分离工程综合实验的设计,是强化学生系统性认知能力、工程能力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生物分离工程的特点,以天花粉蛋白为模型,提出了其提取、分离和纯度检测的操作单元及相应的实验内容,并应用于研究生的实验教学,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瑞士研究人员在动物胚胎肾细胞内,制成了两种关键的生物数字电路:半加器和半减器,它们能分别加上或减去两个二进制数。这是迄今为止制成的最复杂的生物电路,有望用于组建细胞计算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起搏器在功能性便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应用W C H型胃肠起搏器对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体外胃肠起搏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排便困难、粪便性状、排便不尽感、直肠阻塞感、排便频率及胃肠电图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排便困难、粪便性状、排便不尽感、直肠阻塞感、排便频率均明显改善。疗效好和很好者占35%,有效率70%。治疗后胃电节律紊乱纠正率为68.4%。结论胃肠起搏对功能性便秘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