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感,是一种迅速领悟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语言实践中自然形成的,它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如小孩学话,就是在没有理性指导的情况下,完全靠听话、说话的语言实践形成语感的.但是,这种自然形成的语感是低层次的、并且是完全不可靠的,真正高层次的语感离不开有意识的语感训练,离不开理性指导.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找到了一种较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品味语言,增强语感.  相似文献   

2.
语感,是一种迅速领悟语言内涵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语言实践中自然形成的,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如小孩学说话,就是在没有理性指导的情况下,完全靠听话、说话的语言实践形成的。但是,这种自然形成的语感是低层次的,并且是不可靠的,真正高层次的语感力也离不开有意识的语感训练,  相似文献   

3.
语感分析的特点及技法初探洪镇涛语感是一种迅速领悟语言的能力,可以在语言实践中自然形成。如小孩学话,就是在没有理性指导的情况下,完全靠听话、说话的语言实践形成语感。但是,这种自然形成的语感是低层次的,并且是不完全可靠的。真正高层次的语感力特别是书面语感...  相似文献   

4.
谈谈语感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文教学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可以在语言实践中自然形成。如小孩学话,完全是在自然形态下,靠听话和说话的语言实践形成口头语语感的;还有许多成年人,也完全是在自然形态下,靠读文章和写文章的语言实践形成书面语语感的。但在语言实践中自然形成语感,往往是低效的,并且是不完全可靠的。真正高层次的书面语语感的形成,离不开有意识的语感训练。语感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感实践,一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就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材料…  相似文献   

5.
耿跃红 《考试周刊》2013,(37):101-101
<正>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感应",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觉上的理解。语感是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英语老师,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语言感知能力呢?一、把语感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说,想要获得良好的语感,主要的和首要的途  相似文献   

6.
颜培标 《考试周刊》2011,(67):43-43
语感是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是在语言运用中养成的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初中语文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和驾驭能力.并能品味出其中的情趣。有了语感就能感受语言的精妙,洞见语言的精髓,把握语言的理趣。要使学生热爱母语,就必须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并有针对性指导,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相似文献   

7.
浅谈文言文语感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行文言文教学的弊端,我们应该尝试文言文语感教学。这里的“语感”是指“一种迅速领悟语言的能力”,而文言文语感也就是一种迅速领悟文言文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文言文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文言文语感教学与现行的文言文教学是有本质区别的。  相似文献   

8.
语感培养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生活是源,实践是本,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生活体验、言语实践.语感就是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就是作为感受主体的人,对感受的对象--口头语言或书面文字,产生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就是语感素质、语感能力.作为一种基本的语文素养,就必然应该在日常的生活中加以培养,并且是一种长期的坚持不懈的有意识培养.  相似文献   

9.
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英语的语感对英语教学和英语的运用起着重要作用。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但语感的形成并不是可自然形成的,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着重培养。  相似文献   

10.
王玉芹 《学周刊C版》2011,(2):108-108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我深刻地认识到,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那么,什么是语感呢?语感就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和语言训练中形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语感是语文学习的关键能力,是学生在长期的语言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语言媒介的自然反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文章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语感培养进行了探索,总结和阐述了以下四点做法:引导语言体验,鼓励语言积累;重视吟咏诵读,强化语感熏陶;创设语言情境,揣摩品味语言;借助想象联想,培养语言思维。为小学语文教师实施有效的语感培养路径提供参考,以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打牢语文学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张晓丹 《小学生》2013,(6):26-26
简单地说,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敏锐的感觉力,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它是个综合概念,离不开对语音、文字、词汇、句子等语文基础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同时,语感也是一种能力,一种技能,是包含着理性的感性实践。要使语文知识升华为语感,需要有个不断体验、不断训练、不断实践的培养过程。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已成为语文教师十分迫切的任务。一、创设情境诱发语感文章是以"言"表"情"的,语言文字是作者所抒情感的载体。作为教师,要注重发挥教学过程中情境的作用,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充分发挥录音、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挖掘教材  相似文献   

13.
金艳 《文教资料》2011,(35):47-49
语文教学是一种能力建构。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学习语文在于吸收、积累语言和习得、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以“语言学习”为核心的语文常规课堂教学结构应包括: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相似文献   

14.
语感能力是在语言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听障学生从小的语言实践少之又少,导致他们的语言能力较弱,影响他们各个方面的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一、朗读法——品味语言的妙处从思维的角度看,语感思维是以语言经验模式为契机的阅读主体对语言主体的直接感应,没有语言经验的大量积累,也就不可能形成语感。从教学的角度看,培养语感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朗读。  相似文献   

15.
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是一个人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它一般包括如下几个要素:在感知描述性语言文字时,能够准确迅速地在脑子里呈现出有关形象,引起自然的必要的想象;在接触具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文字时,能够迅速引起情感上的反应;能够品味语言文字的美;能够鉴别语言文字的正误、优劣。  相似文献   

16.
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反复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认识的经验和体会.作为一种能力,语感不是靠简单的灌输就能产生和获得的,它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对英语教学和英语的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主要是听、说、读、写,英语教师要立足课堂,延伸课堂,为学生形成终身受用的英语语感能力开辟良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钟小丽 《学子》2013,(6):45
英语的语感是人们对这种语言的感觉,是对英语的语音、意义、感情色彩的一种感觉与体会。语感来源于语言实践当中,又可以起到指导语言实践的作用。那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语感呢?一、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我们经常看到一种现象:对于英语中单词的读音记不住  相似文献   

18.
对语感的定义,各家说法不尽一致,诸如:"语感是对言语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能力.""语感,则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语感"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语感是近年来语文教学讨论的热点之一,语感是一种高级的语言文字综合能力,它具有顿悟色彩、整体把握色彩、想象色彩和情感色彩等特征。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在语文知识的把握,而应该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即语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语文知识为先导,以言语实践为主体,以语感能力培养为落脚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参与作用,从汉语学习规律出发,注重品味,综合听说读写练习,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实践中培养语感的层次。  相似文献   

20.
孙冬霞 《课外阅读》2011,(3):212-212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会意能力,是一种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感受·鉴赏的目标是“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使之“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在此,我对语感训练的策略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