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事散文。黄厚江老师说,读写人记事散文,不仅要关注文章写了什么,更应该关注作者或者说文中的"我"的情感。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项脊轩志》中"我"的情感呢?我们常讲,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理解散文的"神"自然应该从其"形"入手。笔者认为,《项脊轩志》这篇散文所写的"形"都围绕一个"变"字展开。孙绍振老师认为,经典的文本内容既有显性的层面,也有隐性的层面,同样《项脊轩志》的"变"也包括"显性之变"和"隐性之变"。  相似文献   

2.
给文学大师的一封信本单元四篇小说都出自文学大师之手。学习后,你一定有许多心得和体会,课后你一定会选读他们的其他作品,对作者的人生经历也有一定的了解。设想写这四篇小说的几位文学大师还健在,请你给你敬仰的一位大师写一封信,谈谈对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经历、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信中可以交流,可以讨论,也可以质疑争辩,内容不限,但应该着重抓住一两个方面真实而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表达手法不拘,但应该符合书信格式,注意说话得体。(苏教版)提示:文章的题材是书信,所以写作时,要注意书信的格式:上款、问候语、正文、祝…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初中一册课文《散文》看似是一篇叙事散文,而其哲思却若隐若显于字里行间。“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这里的“春天”,不仅仅写的是自然界的春天,而是说中国政治气候的松动,酷冬已过去,坚冰已打破,中国迎来了政治上的春天。“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是的,生命,这是一个多么沉重的主题啊 !生命如此重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其走向如何,更是与广大人民休戚相关,所以“我” (这里的“我”当然具有象征意味 )在选择“路”的时候才会感到“责任的重大”。“民族领袖”如何在“严重关头”找到一条适…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葡萄月令》,如果从所谓文学价值或意义角度来分析这篇课文,你会发现这会令你大失所望,汪曾祺先生自己也说:二三十年来的散文的一个特点,是过分重视抒情。……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伤感主义。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也是一切文学)的大敌……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  相似文献   

5.
这篇短评的题目是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给我出的,同时也正是我提笔之前在思考的问题。文学史专家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我们也可以说,一时期有一时期之作文。新世纪的中学生优秀作文,不只是与五六十年前的中学生作文大不一样,就是与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作文范本也颇不相同。这当然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文学潮流的变化密切相关。体现在这十三篇作文上,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它们抛开了习见格套,抛开了矫揉做作,用中学生自己的眼睛看人看事看世界,用中学生自己的话语写所见所闻所想,使人感觉到真——真实,真诚,真朴。冷念劬和高瑞的两篇《一…  相似文献   

6.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事散文。黄厚江老师说,读写人记事散文,不仅要关注文章写了什么,更应该关注作者或者说文中的"我"的情感。[1]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项脊轩志》中"我"的情感呢?我们常讲,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理解散文的"神"自然应该从其"形"入手。笔者认为,《项脊轩志》这篇散文所写的"形"都围绕一个"变"字展开。孙绍振老师认为,经典的文本内容既有显性的层面,也有隐性的层面,[2]同样《项脊轩志》的"变"也包括"显性之变"和"隐性之变"。  相似文献   

7.
关注和距离     
给一本中学生杂志写"卷首语",这对我来说是一件难事。首先我没干过这活儿,其次这和我当中学生时的个人判断有关。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那会  相似文献   

8.
作家汪曾祺抗日战争时期曾在有名的西南联大读书,是大作家沈从文的得意弟子。他从沈从文那里学到很多关于文学写作的学问。据我个人看来,汪曾祺的散文即使不能说超过他的老师,也不比老师的差。我以前细读过汪曾祺的小说,也写过几篇关于汪曾祺小说的研究文章。关于他的散文我没写过,但是我知道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很了不起。我写汪曾祺小说文体特色时说过,他的小说是“散文化”的。当然这话也不止我一人说过,评汪氏小说的人大都这么说,因为这个特点很鲜明。“散文化”就是不依靠情节,不编排故事,淡淡写来,味在其中。接着说到他的小…  相似文献   

9.
《我与地坛》是一篇值得人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作家史铁生以极生动深邃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所思。全部讲述所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从某种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表现了一个有着独特生活经历的人对生命的深邃独到的思考,也向我们展示了一首深沉、凝重的生命之歌。  相似文献   

10.
虚伪的文学     
小说是虚构的作品,开宗明义就告诉读者:这是编的。散文、随笔是虚伪的作品,开宗明义告诉读者:这是我的亲身经历!这是真实的历史!这是真实的感情!其实也是编的。一个爱好嫖娼的男人,偏偏喜欢写一些赞美妻子的文章。一个在海外混得很惨的人,可以大写自己在美国的辉煌经历,可以写自家的游泳池和后花园,可以写自己被克林顿请到白宫里去喝葡萄酒,希拉里还送给他一件花边内衣。一个自己的爹明明只是一个团副的人,在散文、随笔里,可把自己的爹不断地提升,一直提升到兵团副司令的高位吧,反正不会有人去查你爹的档案。一个在成为作家之前明明只是个医…  相似文献   

11.
虚伪的文学     
小说是虚构的作品,开宗明义就告诉读者:这是编的。散文、随笔是虚伪的作品,开宗明义告诉读者:这是我的亲身经历!这是真实的历史!这是真实的感情!其实也是编的。一个爱好嫖娼的男人,偏偏喜欢写一些赞美妻子的文章。一个在海外混得很惨的人,可以大写自己的美国的辉煌经历,可以写自家的游泳池和后花园,可以写自己被克林顿请到白宫里去喝葡萄酒,希拉里还送给他一件花边内衣。一个自己的爹明明只是一个团副的人,在散文、随笔里,可以把自己的爹不断地提升,一直提升到兵团副司令的高位吧,反正不会有人去查你爹的档案。一个在成为作家之前明明只是个…  相似文献   

12.
正"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鲁迅先生的散文《秋夜》开头的一句话。对一个乡村时代的中国人来说,树是他最早的记忆。几乎每个人都这样在树下长大,或者说,是和树一起长大。树是家园的象征,总是静静地等待。电影中,树所传递的是一种典型的人类情感,从早期的《乱世佳人》  相似文献   

13.
备考提示写人记事的散文有写人和叙事之分。写人的散文,着意于刻画人物鲜明的思想性格;记事的散文,致力于发掘所叙之事的实质。写人散文所写或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或是一类人,或是几类人,甚至是几者的综合。叙事散文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常常将几件看似互不关联的事组合成篇,而这几件事又一线贯穿。写人、叙事往往不可分离,文中的人、事都来自于生活,并非虚构。无论写人、叙事,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感情,阐明事理。  相似文献   

14.
看完这篇散文后,突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范美忠,在他的人生中曾有过这样一段经历,他会怎么说?我想他会直言自己并不后悔,狗很亲,但是人更亲——一如他在这次地震中的逻辑:尽管别人的生命很重要,但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相似文献   

15.
我的老师     
孩子对于自己最初接触的老师,总会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在这篇散文里,作者怀着温暖亲切的感情,记述了自己印象最深的蔡芸芝老师。这位年轻的女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她用诗歌陶冶孩子们的感情,引导他们接近文学,爱好文学,使得小孩子们很尊敬她,愿意模仿她。老师的慈爱、关怀,使得小孩子以纯洁的感情依恋她,想念她,以致做梦时都要"找蔡老师"。这些都成了作者记忆中的珍宝,一直保留许多年月。这篇散文写得率真、自然,作者以亲切的口吻向读者谈心,把珍藏在记忆中的一个小孩子的甘苦体验,娓娓道出,使人读来好像沐浴温润的春雨。教师节之时,你读着这篇文章,想想你的老师,他们是怎样为你付出的呢?  相似文献   

16.
在进入"名作"的阅读之前,请年轻的朋友们先读读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文学大师巴金和一个孩子的故事>--这一株"大树"与一棵"苗苗"的故事,同时也是"人(人类)"的"文学"与"人(人类)"的"后代"的故事,是"人的精神"薪火相传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正截止到今年年末,我已写了32年日记,没有人逼迫我,完全是我的一厢情愿。我每天都坚持写一则,哪怕写一则流水账,我都要写。我不希望有一天的空白,对于我来说,一天的空白,那不是日子的空白,而是生命的空白和虚度。人生的任何经历,都是一种累积,累积的越多,人就越成熟;经历的越多,生命就越有厚度。留住经历的最好办法是写日记。写日记,如同把一个个真实的日子放进保鲜柜里,  相似文献   

18.
"文学是人学",语文教学应该关注人的情感,散文教学尤其应该如此。散文是一种重在抒情的文体,无论是写事还是写人,都离不开"情"字。散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品味体悟文章的情感。如何品味?一、品味语言散文也可以说是语言的艺术,虽然没有诗歌语言那样精粹。散文由于风格的不同,语言风格也是千姿百态。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纯净。  相似文献   

19.
正王晓霞是诗人、词作家,因为工作关系,写了许多优秀歌词。我听过她写的歌,读过她写的诗。由于我们都是满族,交往起来有特殊的感情。近日读王晓霞发表在《民族文学》上的一篇散文《金川梨花称世外》,又看到诗人写散文中的诗情画意。诗人作为"多民族作家金川行"的一员,终于有机会踏上金川之旅。位于川西北高原,阿坝藏族  相似文献   

20.
我一直以为,读书和听歌有许多非常相似的地方。在生命不同的阶段里,一个人喜欢读的书和喜欢听的歌,都是不一样的。它们仿佛是你生命历程里留下的脚印,见证着你走过的每一段路。大学时候,爱好文学的我是图书馆的常客。只是由于我学的是理科,从来没有受过文学老师的任何指点,读书自然也就十分盲目。记得那时,我到图书馆里简直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想看什么书完全是跟着感觉走。学生时代,我一直偏爱读中国的小说和散文,直到今天,我对外国文学依然十分陌生,这对我个人的文学生涯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大学里读的文章尽管很多,但曾经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