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游戏风俗     
拔河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拔河这项活动,那时称为"钩强"或"牵钩",后演变为荆楚一带民间流行的"施钩之戏"。人数相等的两队队员,分别握住长绳两端,向相反方向用力拉绳,把绳上系着标志的地方拉过规定界线即为胜出。  相似文献   

2.
拔河     
《课外阅读》2012,(1):69
拔河拔河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团队角力运动,世界各地皆有拔河活动。在今日的各种运动会中,仍然不难看见有此项比赛活动。目前拔河运动可被区分为传统拔河及新式八人制拔河运动,传统拔河为20-30人的活动,过去以祭祖等活动出现。  相似文献   

3.
正1月5日,首届桂台青少年拔河友谊赛在广西外国语学院举行,首次访桂的台北景美女中女子拔河队与广西体育局拔河队、广西外国语学院拔河队同场竞技。比赛采取循环赛制,经过精彩激烈角逐,台北景美女中女子拔河队技胜一筹,夺得首届桂台青少年拔河友谊赛首场比赛冠军。本次体育交流活动是由广西桂台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协会和台湾中华运动传播协会共同主办。自治区台办副主任李文,台北景  相似文献   

4.
拔河与襄樊     
拔河是一种世界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它的起源地却在襄樊。拔河,最早又称做“牵钩”、“钩强”、“施钩之戏”。《墨子·鲁问》中有此记载,说是“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楚人顺流而进,迎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难。越人迎流而进,顺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速。越人因此若孰,亟败楚人。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强之备,退者钩之,进者强之,量其钩强之长,而制为之兵”。曾长期居住在襄阳,萧梁时为官的南北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施钩之戏,以绠作篾缆相胃,绵亘数里,呜鼓牵之。……公输子游楚为舟战。其退则钩之,进则强之,名日钩强遂以时越。以钩为戏,意起于此”。《隋书·地理志》上说:“……南郡、襄阳……又有牵钩之戏,云从讲武所出。  相似文献   

5.
拔河比赛是一种常见的集体体育活动,比赛时人们认为力气很重要,但如果力气相当,运动员的拔河姿势又该怎样?带着问题笔者决定用所学习的力学知识,结合理论分析、实验验证为您分析、研究拔河时运动员应该保持怎样的身体姿势,尽可能地呈现出一个定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拔河是一项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它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更主要的是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激发集体主义精神,让人们从中懂得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你可知道,拔河比赛中还有很多力学知识呢.  相似文献   

7.
唐代的拔河     
拔河,现在是一项颇普及的群众性体育项目。其历史已很悠久。拔河,古代称为“牵钩”。相传着秋战国时,襄汉地区已很流行,当地风俗,每当正月望日,都要举行拔河比赛。楚国在攻吴之前,还曾以拔河作为练兵的一项内容。南朝梁文帝时,曾下令禁止拔河,却无法禁绝。可见其群众性基础的深厚。到了唐朝,拔河也常在宫廷里举行。中宗时,曾在清明节命传臣进行拔河游戏,参加者均为显贵。东队是七个宰相、两个驸马,西队则是三个宰相、五个将军。东队贵人多,而且多一人,西队不服,请求重新编队,中宗不许,结果西队输了,两个年迈老臣随着绳子…  相似文献   

8.
本文重点研究一款"三绳拔河"游戏,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加上一些简单的逻辑推导,把这个游戏抽象为一个策略分配问题,并用C++语言编程运算出一个最优策略。通过分析程序的运算结果,从数学的角度归纳证明了这个分配策略的合理性。该策略可以对三绳拔河的运动员提供一些帮助,且通过这次研究,可初步理解建模的思想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我国古代蹴鞠运动的起源、发展与衰落。说明了体育运动的发展受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社会主义制度为体育事业开创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我们应借古代蹴鞠运动之绝技,发展现今的足球运动。  相似文献   

10.
期盼已久的运动会终于开始了,大家都兴奋极了。上午是广播操比赛,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班获得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下午的比赛有:跳绳、男女混合25米接力跑、拔河等。一开始比赛顺  相似文献   

11.
“新写实”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刘恒在其“农民系列”小说《力气》《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狼窝》等等中塑造了一个个平庸却具有震撼力的农民形象,这些农民形象之所以能够令读者触目惊心,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展示着一种动人的“力气”形象。农民形象们本身正是这种“力气”的载体与展示舞台。通过对刘恒“农民系列”小说中主人公身上“力气”的解读。笔者认为这种“力气”源于一个“兴奋点”,流淌着“希望之光”,承载着“生存”、“赎罪”的重负,最终归于有意义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演义小说这一文体源自史传。历史叙事的三大要素事、文、义与《三国志演义》的事、文、义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史上首部历史演义《三国志演义》,对《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史“事”进行推演,通过《资治通鉴纲目》远绍《春秋》之“义”,而发之于通俗生动之“文”。事、文、义三者的融合促进了“演义”的正式生成,并规定了“演义”的体式特征;三者的游离和矛盾促进了演义与历史的分化,进一步使充斥于古代小说中的道德劝戒逐渐虚化为空洞的说教。  相似文献   

13.
通过阐述现阶段“健康体育与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师管理工作所囊括的各项内容,并结合分析当前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需求与满意状况,针对性地提出高校体育教师管理工作科学、系统的模式,以应对健康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开展与实施,更好的推进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4.
讨论西安方言语音的内部差异,主要的着眼点在3个大的方面:一是关于知照两系及日母合口三等字以及宕摄开口三等逢庄组字、精组逢合口一等舒声模韵、入声没屋烛3韵字、端透定3声纽拼今齐齿呼字以及蟹摄合口三等、止摄废韵合口三等微韵逢非组声母字在西安方言里的差异问题;二是关于长安方言的内部差异问题;三是关于西安新派方言与老派方言的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主要从生命的起源与发展,人类生命的可持续发展与运动的辩证关系等方面,探讨生命在于运动的哲理,从而对运动有更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远”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理论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具有“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本质内涵,这在北宋·郭熙、郭思所著的《林泉高致》中有多处体现:山水画家的审美情怀、观照客观景物的审美方式、山水画空间表现与主体心理的关系以及意境理论的成熟等。“远”观念对于山水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对于全面、准确理解北宋时期山水画所具有的“超然之美”的艺术旨趣颇多裨益。  相似文献   

17.
北宋中期内忧外患日益加重,有志之士纷纷挺身而出,要求进行变革以挽救危机。李觏便是其中一员。在学术上,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开宋代义理先河。在思想上,他主张经世致用,是宋代功利主义先驱。在政治上,他追随范仲淹,拥护“庆历新政”,提出了一整套通变救弊的革新主张。虽然没有史料表明李觏与王安石之间存在直接的交往,但重要的是两者的革新思想基本一致。李觏是王安石的先驱,王安石将李觏的理想付诸了实践。李觏与王安石以非主流的身份同占据宋学主流的程朱理学相对而立、相映成趣,并对南宋以陈亮、叶适为主的事功学派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孙孔懿 《学科教育》2009,(4):3-7,46
“文质彬彬”在今天“多用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追溯本源,它出自《论语》,原指人的文采和质实配合均匀,包含着“文与质和谐发展”的教育意蕴。孔子提出的这一论人标准和育人规格,是其教育哲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孔子当年还提出要防止“质胜文”或“文胜质”现象,遗憾的是人类在创造文化一步步远离“质胜文”的野蛮时代的同时,越来越受文化制约,以致出现“文胜质”现象。初步的“知识考古”表明,“文质彬彬”词义的历史演化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缩影。在以“和谐”为主旋律的今天,亟需借鉴历代思想家对“重文轻质”倾向的反省与批判,赋予“文质彬彬”新的时代内涵,实施文质双向关照、协调发展的和谐教育。  相似文献   

19.
秦国时商鞅实行"异子之科"对家庭模式进行控制。然而随着王朝更替,加之诸多因素的影响,虽有"汉承秦制"之说,但西汉初就开始逐渐改变秦国的"异子之科",经东汉发展,最终于曹魏时期正式废除了"异子之科",而建立了一种相对成熟的"同居"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同居的范围、户籍关系、财产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各个时期显现着不同特点。而这个演变过程的发生,也有着深刻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曹风·候人》一诗,后人大多认为是女求男的情歌或是刺权贵之诗。此二说似乎有道理。然女求男的情歌说与古代的服制不符,刺权贵说则没有挖掘诗中暗含的"鱼"的深层内涵。探析"候人"、"彼其之子"和"季女"的身份,并从挖掘"鹈鹕在鱼梁上捕鱼"、"荟兮蔚兮,南山朝"和"饥"的深层内涵入手,证明该诗写的是曹国大夫以上某位官僚(彼其之子)任意霸占曹国一位候人已成年的小女儿(季女)为自己的妻或妾,然后又随意抛弃了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