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学生具备了敢问和爱问的能力后,不一定就能把问题问得贴切,问得有高度。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发现问题。反思常规方法,捕捉“问”的契机,不但使学生想问、敢问,还要善问。首先,要注重示范,通过教师的“举一”引导学生“反三”。其次,向教师发问,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质疑习惯后,教学中给学生留有质疑的空间,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质疑的状态。最后,还要向学生发问,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旧教材中存在题材老化、数据过时等问题,教师要善于…  相似文献   

2.
李娟 《安徽教育论坛》2004,(1):54-54,46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有创新,才会有发展”。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质疑的方式有:向书本问、向老师问、向学生问。明确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3.
让学生善于和勇于提出科学问题,用科学批判和理性质疑的科学精神去审视旧的科学问题,充分发挥创新性的想象力去提出新的科学问题,会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质疑精神、突破权威的观点和发现真理的成长史实,鼓励学生对教师知识、课本内容及专家观点提出质疑,促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从而让学生“爱问”,“会问”。  相似文献   

4.
"学贵有疑"是我国传统的学习理论,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也有许多。这足以说明我国历来都十分重视质疑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而"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传统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在学生的心中,课本就是"真理",课本就是"权威",不敢向课本挑刺,不敢向权威挑战。这与新课程所强调的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背道而驰的。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鼓励学生敢于向课本说“不”!  相似文献   

5.
张鸿 《云南教育》2004,(11):23-24
课堂教学离不开“问”,这个“问”在课堂上表现为老师向学生提问和学生自己主动的发问、质疑。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只设计课堂提问,而忽视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发现真知。为实施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教师除了精心设计提问,还必须设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鼓励学生提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奇思异想 ,大胆对教师、教材、别人的意见提出个人的看法 ,允许出差错或越轨。居里夫人说得好 :发明千千万 ,关键在一问。学生在课堂上敢提问质疑 ,就能发现问题和认识问题 ,质疑和答疑的碰撞就会磨擦出创造性学习的火花 ,对职高学生的学习是多有帮助的。1.求异性质疑。就是鼓励学生提出不满足课本中现成的结论和观点 ,用超出课本束缚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 ,提出与常规不同的解法 ,例如 :过圆x2 y2=R2外一点 p(a,b)引该圆的两切线PA、PB(A、B…  相似文献   

7.
<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丰富的创新内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为学生创造创新的机会,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使他们得到更好的、全面的发展。下面我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点燃学生创新火花的几点做法。一、鼓励学生质疑,疑中求新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题是学生创新思维获得发展的前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自己思考得出的不同意见。鼓励他们敢于向老师质疑,向课本质疑,向同学质疑。引导他们课前预习后质疑,课中学习时质疑,课后进行延伸性质疑。同时,指导学生运用多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看书质疑的能力六安城北小学王群数学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数学课本的作用,培养学生看书自学、质疑能力,做法如下:一、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于数学课本中的语言精练,叙述严谨、科学性强,学生初次看书时对课本内容不易理...  相似文献   

9.
一、创设质疑氛围,培养质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应从兴趣入手。如:(1)向学生推荐有关的名言。"智慧常常从怀疑开始"、"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2)向学生介绍有关名人故事。如介绍爱迪生、伽俐略、华罗庚小时候爱好提问的故事。(3)表扬大胆质疑的学生,以榜样带动胆小的学生。  相似文献   

10.
质疑是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起点。它反映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是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必经环节,也是学生的思维向深刻性、独特性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的有效途径。旨在引导学生敢问、会问,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相似文献   

11.
毛幸运 《考试周刊》2013,(52):35-35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和善于质疑的能力,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教师必须通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其质疑能力,使其"能问"、"善问"、"乐问"。  相似文献   

12.
课本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和材料。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知识极富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是小学生获取数学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学生学会读数学课本 ,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自学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一、以“疑”导读以“疑”导读就是带着问题读 ,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 ,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 ,不易理解。指导阅读时 ,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 ,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要主动 ,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 ,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  相似文献   

13.
教过几回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但学生不满意。有的学生认为逻辑知识不易明白;有的则说看着课本时就懂,一合课本就没印象了;有的学生更坦率地问我:“老师,学逻辑有什么用?”如果学了没有用,这的确是问题呀!我苦恼过,不知怎样才能解答学生的质疑。后来,读了张志公老前辈的有关文章,更体会到逻辑知识课的确不好教。因为近代的语法学、逻辑学、修辞学都是从西方引  相似文献   

14.
一、学生的质疑高中物理课本关于通过棱镜的光线的偏折问题,历来采用的都是如图1所示的插图,所以课本对通过棱镜的光线总要向底面偏折这一现象也就自然地解释为:“这是因为光线在棱镜的两个面上发生折射时,两次向底面偏折所造成的”(见甲种本)。这种解释为绝大多数中学生毫无疑义地接受。但个别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的学生却会大胆地提出质疑,他们问到:通过棱镜的光线会不会有图2所示的情况发生呢?如果这种情况存在的话,由于在两个侧面折射时一次是向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渠道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质疑创造宽松的环境,改变学习方式,为学生的质疑精神提供条件,鼓励学生质疑课本内容,挑战权威,培养学生敢于对传统的观点质疑。  相似文献   

16.
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途径。可是 ,在农村小学 ,由于学生的知识面较窄 ,迷信课本 ,坚信老师 ,更由于长期受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这样的教学方式影响 ,导致学生不敢质疑 ,不会质疑。我认为 ,改变教学方法 ,缓和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 ,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是培养农村学生敢质疑的关键。  在学生已掌握一些应用题解法的基础上 ,我出了这样一道题 :有 18个苹果 ,吃了 3个。剩下的苹果每 5个放一盘 ,可以放几盘 ?  全体学生理解题意后 ,师 :你会解答这道题吗 ?生 :会。  学生独立完成后 ,师 :今天老师想请同学来做小老师 ,帮我讲…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问题是创造的前提 ,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 ,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创设情境 ,使学生“想问”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 ,对困惑既渴望质疑又害怕“出错”。因此 ,学生的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早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 (哪怕是错误 ) ,不敢向教师质疑 ,更不敢向课本质疑。因此 ,我们想让学生质疑 ,就应该使质…  相似文献   

18.
吴立军 《文教资料》2006,(6):120-122
新课程背景下的问题教学主要有“教师提问式”和“学生质疑式”两种模式。笔者认为“教师提问式”教学的关键是精心设计问题,要问在知识关键处,问在教学当问处,问在难易适中处,问在学生需要处。“学生质疑式”教学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问;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勤于问;提炼质疑方法,让学生善于问。教师应积极尝试基于学生质疑的教学,灵活运用课堂调控策略,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加强质疑方法指导,从而使学生敢问、想问、爱问、会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发现问题,通过内在的活动积极思维,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质疑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问的勇气、问的方法、问的能力,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自动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