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国平 《中文自修》2011,(Z1):56-57
我的回到事物本身,就是回到生命本身。秋末冬初,我们一家三口乘飞机去海南,在那里住了十天。啾啾四个多月,生平第一次远行,居然也有一张填写了她的名字的正式机票,我把它珍藏了起来。  相似文献   

2.
科学研究无疑是追求真理,但所探求的真理应该是美德的集中体现,是一种至善。真理,首先是道德的,其次才是正确的,这是真理的本意,坚持人本主义的价值中轴,用人本主义的真理观去指导科学发展,使真理一诞生就具有人文性质,使科学具有人性化,并使其在终极关怀之路上生长与壮大,只有这样的真理,这样的科学才是人类的福祉。  相似文献   

3.
张弛 《中文自修》2012,(1):24-25
文起探讨张爱玲文字回到了真实、古龙小说的刻意追求则以词害意、金字塔、帕提农神庙之美等正反论证文学艺术需返璞归真的道理,继而展开了对万物生死轮回的探索,让我们回到生命本身,回到一切开始的地方点醒题旨,纵横捭合,洋溢着玄思与诗境之美。  相似文献   

4.
"入声"是中古韵书以及到现代方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关于入声的性质,主要有"入声为声"和"入声非声"两种观点。夏中易在前人基础上对入声的性质做了较全面的研究,认为入声的内涵是指塞音韵尾,入声韵的声调是平上去调位的变体。但结合音位学"区别特征"的理论,发现夏先生的音位归纳存在一些问题。中古汉语音节可以分为舒声调系和促声调系,入声作为促声调系和平上去形成的舒声调系相并立。  相似文献   

5.
学校发展不只意味着作为一个组织的学校的发展,学校发展必须以学校这一类组织的性质与目标的实现为前提与旨趣。目前学校发展中出现了发展与目的的分离、好学校与好教育的分离。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专业精神与教育精神的重建,如此,教师才能不仅成为学校发展与变革的代理人,更是学校变革的自觉发起者。  相似文献   

6.
儿童不只是一个生物学概念,不只是作为客观事实存在的,不只是以一定年龄为界限的群体,而更是一个社会学、教育学命题,是富含价值意蕴的,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具体生命。如何看待儿童是一个恒久且意义深远的问题。儿童究竟是“小大人”,还是不同于成人的存在?儿童世界究竟是成人世界的缩影,还是独立于成人世界的另类文明?儿童阶段即童年是否就是为了将来做充分准备,为此他必须广纳人类知识,覆盖或压抑他对周遭事物的独特理解?……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如何看待儿童,如何与儿童相处,教育如何发生作用,本文尝试对此类问题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7.
《全球教育展望》2006,35(2):5-8,41
儿童背负了太多的希冀和压力,本该单纯烂漫、充满好奇与活力的儿童被成人诸多自以为是的良好期望压缩成了"微型大人"。本文从这些惯常的行为和态度入手,分析童年的独特地位,儿童的创造欲和精彩观念的意义,对儿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熏陶和养成之价值。教育只有回归儿童本身,其本质和功用才能得以体现和彰显。  相似文献   

8.
2012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卷第33题为: 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的诗词名篇。它们以最精炼、最优美、最讲究的语言,展示着先哲们的非凡智慧,抒发着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然而,如何把古诗的美呈现在当代小学生的面前,如何让孩子们通过学习古诗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却让我们的语文老师陷人了迷惘:讲多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被拆解,重了理性的积累,轻了感性的体验;不讲,年幼的孩子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  相似文献   

10.
从现象学运动有益的理论成果尤其是“回到事物本身”分析和思索课程思政,能够提升人们对课程思政认识的准确性,有助于破解宣传中的形式化、观念上的机械化和推进中的简单化,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此基础上,构建立体的认知结构,形成自上而下的压实机制、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和同级交互的促进机制,能提升对课程思政的系统认识。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需要摆脱和抵制错误思潮尤其是虚无主义,厚植创新发展理念,狠抓一线教师综合素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滋养助力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开创课程思政建设的崭新局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1.
回到说课     
课程改革到今天,回味我们自身专业的时候,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一副好口才——我们这些教师不能不思考,自身的"武功"到了何种境地。好比说课,就是体现教师口才的标志之一的基本功,成为我们学校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其意义是一种回味、一种反思,更是一种提升。  相似文献   

12.
回顾文学发展的历史,先秦时期,“文学”的含义包括文章与博学。汉代起已经孕育了文学的自觉因素,这些文学因素经过不断的累积,在汉末魏初时跃升为一种特征鲜明的综合性进步——文学自觉。  相似文献   

13.
在各种时新的出版物乃至电子读物、视频充斥书店和网络的时代,经典教育似乎意味着“不识时务”。熟读《西游记》不如脱口而出《大话西游》的台词显得时尚,《伊利亚特》、《奥德赛》相对《哈利波特》来说显然out,于丹《论语心得》的普及取代了对《论语》本身的阅读……的确,经典总是和“过时”相联,它总是在物理时间的“过去”领受着自己的灯火阑珊。《理想国》倡议的等级秩序与现代大众的平等诉求完全不是一个理想;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早已被“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经济动物”所取代,不仅如此,现代人还相信人是天生的各种动物;莎士比亚笔下形象猥琐、贪婪悭吝的高利贷者早已华丽转身为令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康德的道德律令充满着18世纪的陈腐气息,卢梭的《论科学艺术是否有伤风化》在N次科技革命后一看标题就荒唐得令人捧腹,而作为古代中国人金科玉律的孔孟之道更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和君主专制的帮凶……  相似文献   

14.
正在各种时新的出版物乃至电子读物、视频充斥书店和网络的时代,经典教育似乎意味着"不识时务"。熟读《西游记》不如脱口而出《大话西游》的台词显得时尚,《伊利亚特》、《奥德赛》相对《哈利波特》来说显然out,于丹《论语心得》的普及取代了对《论语》本身的阅读……的确,经典总是和"过时"相联,它总是在物理时间的"过去"领受着自己的灯火阑珊。《理  相似文献   

15.
运用科学的方法,广泛占有古文字材料,不囿于许慎的“六书”框架,对古文字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科学的总结,可以发现传统会意字理论在名称、构件、分类、外延以及文化衍射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疑点和漫混之处。  相似文献   

16.
侯外庐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是一部很有影响的古史研究著作,由于这本书中反复申述周代国家是“‘宗子维城’的城市国家”,有人对这一提法便不加评论地加以介绍。例如叶文宪同志在《商周城市国家问题讨论述评》一文中,就用下面一段话对侯外庐先生的观点作了综述:“……春秋时代政权下移,各国兴起了大规模的筑城运  相似文献   

17.
《山海经》中"窫窳"与蚩尤形象各异,从"帝桎梏者谁""窫窳者谁"窫窳与蚩尤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加以考辨,与王孝廉先生"窫窳和蚩尤实是同一神的分化"的观点相商榷,以分析中国古代神话中"一神多圣、一圣多神"现象,借此阐释中国神话衍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文学发展的流程中,建安文学以其辉煌的成就卓立千古,彪炳后世。它总承了先秦和两汉文学的精英,开启六朝文学的先路,成了唐代及后世文人学习借鉴的榜样,并为历代的文论家所极力推崇。但是,建安文学本身的许多问题,诸如界限,归属和重心等,意见相当歧异,至今尚未统一。本人将不揣浅陋,略作献疑。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文学批评作为现代知识学科的产生、发展历程的一个特殊类型,在当代存在着过度解释的状况。如文化研究的兴起,对文学研究的影响就存在过度解释的情形。论文通过对二者的互文性、文本联系等内部探寻,主张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并由此找出改善文学批评过度发展的解决方案,即借鉴传统批评的某些规则,深化文学研究方法,回到文学文本等。  相似文献   

20.
《说苑全译》注文、译文有不妥之处,应予校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