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哲学基础,既吸纳了马克思主义产生时代的西方传统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又根据当时的文艺实践而总结产生.它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三个30年不同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1920-1949年,特点是从部分观点的介绍到走向全面而系统的介绍,并逐步与中国文艺实践的经验相结合,高峰是产生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第二个阶段是1949-1978年,特点是在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献的基础上,突出了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宣传和普及,并开始建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科书;第三个阶段是1978-2009年,特点是高举邓小平文艺理论的旗帜.批判了左倾错误路线,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做了更深入全面的工作,为建设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作出新的努力.这期间受到过左倾教条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和干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内涵极其丰富,可分为本质论、创作论、功能论、生态论、批评论等方面,不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为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出自己的贡献.今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艺理论及其实践;二是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传媒包括网络文学的发展和文学生产与消费的历史条件的变化,都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必须面对并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2.
自诠释学已经完成了由神学诠释学向一般诠释学、由方法论诠释学到本体论诠释学进而到文本论诠释学的转变,也完成了其隶属于神学和圣经注释的专门学科向普遍学科的转向。这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诠释学困境,具体表现在平等解读权利的泛化,时空发展的无限性与著作生成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以及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完成新的时代使命指明了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中国文艺理论的支柱和来源。然而,无论在过去和现在的学习和研究中,中国仍然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错误的解读,这种误读现象表现在:典型理论、艺术的独特性、文艺的社会功能、文艺批评的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等方面。它不仅影响了文艺界的正确发展,也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的文艺理论设置了许多障碍。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称“两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实践教学是“两课”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的实效发挥着重要作用。几年来,人们对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已有高度认识,实践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两课”实践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难,使“两课”实践教学难以广泛展开。要增强“两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就要研究制约“两课”实践教学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困境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全国许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都不同程度地陷入了困境,表现在学习氛围不浓、教材内容重复、授课学时减少等方面。其原因是受到社会环境、思想认识、教师情绪等方面的影响。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基本思路是:端正思想认识,明确目标定位,优化教材内容,盘活实践资源,健全联系机制以及创新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回顾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辉煌的成就。着眼于当今时代,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哲学思潮相互争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内涵丰富的哲学,也面临着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对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发现问题,并前瞻性地解决问题,进一步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公共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陷入了困境。为走出这一困境,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共课教学必须吸收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以有魅力的教学方式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魅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可以发现该学科建设的本科教育的局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重点不突出、研究方向分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脱离实际等问题;在分析以上问题成因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路,形成科学的学科架构;凝练研究方向,以行动取向为基本研究导向;优化队伍结构,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科发展统筹整合资源,发挥平台建设内驱力等解决问题的思路是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走出困境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9.
理工类高校文艺理论类课程教学除了面临社会困扰之外,还要应对人文气息偏淡的语境。解决的方式是解放教师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认同感,以及学校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从而形成一个管理服务者、教师、学生在学风、教风建设上的合力关系,以便能保证文艺理论类课程等有着良好的软件环境。  相似文献   

10.
黄力之教授坚信即使在我国这种“特殊文化国情”下,马克思主义也具有不可超越性。他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观察、分析文艺现象,在关于文学主体性、“重写文学史”、文艺的意识形态性等重大理论问题上。发表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因而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形式派文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论是20世纪富有影响力的文论流派。但由于20世纪的特殊社会政治语境,二者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继承并扬弃了形式派文论的长处和缺憾,二者走向了一条和合之路。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中国艺术理论界一直试图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学科体系却收效不大。原因首先在于马恩等代表人物没有建立文艺学学科体系,其次该学科本身缺乏严谨的学理基础,第三是学科建设没有形成通约性的学术观点。所以,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学科体系的条件尚不成熟。当下的首要问题是,继续以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经典文本为立足点,以古今中外,尤其是当下中国的文艺实践为出发点,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解决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面临的诸多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2012年我国文学理论界对马列文论“中国化”的建构做出了新贡献,突破了传统研究的理论视阈,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相联系,公认《讲话》蕴涵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变革力和推动力,对于当前建设文化强国来说至关重要,影响深远;《文艺科学发展论》是当代文艺理论建构的创新成果。应以科学态度对待“西马文论”,克服对马克思主义本源解释中存在的“泛化”和“窄化”问题;既要避免将“西马文论”“神圣化”,也要避免将其“虚无化”。应在注重理论指导实践、植根中国现实土壤的“接地性”和立足中国语境基础上,不断推进我国马列文论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教学大纲中,"马克思主义文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选修课。作为"专题型"教材的集大成之作,《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论》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视阈、问题和方法结合起来,以全球化为视阈,以问题域为中心,以关键词为方法,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进行共时比较和深度对话,在不忽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历史和经验的基础上使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视界融合,为跳出旧有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研范式寻找一种新的发展方向与可能路径,也为继续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教学与研究贡献一个新的理论平台与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校开设的“两课”是当代大学生必修的公共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为了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两课”的教学效果,应该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6.
徐生 《黄山学院学报》2011,13(6):101-10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任务,而且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以马克思交往实践观为指导,围绕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按照师生交往的范围和程度。分别从课堂对话交往、日常生活交往、社会实践交往构建高校思政课交往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理念是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方向标。纵观近20年的学术动态,其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起步探索——发展进步——逐渐深化三个阶段,主要围绕主体、客体与多学科交叉等维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理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有效的指导,还需着眼于整体,以系统方法论为指引,以差序式建构为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8.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要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要提高教育的理论水平;要提高教学艺术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政治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然而,当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无论在地位、内容、方式、渠道、效果等方面与预期目标均有差距.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应该从多方入手,真正担当起自己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和“四条线索”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高教发展的趋势以及湛江师范学院的改革实践,只有深入领会“三个代表”的具体要求,才能真正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三个代表”思想是衡量一所高校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