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移情说”作为审美认知范式,揭示审美心理经验及审美主客体关系。其中,审美主客体关系这一范畴,对英语语言教学实践中,学习者和语言形式的关系有启示作用。如果把审美范式中的“移情说”引人英语语言教学领域,从审美认知角度探讨“移情说”与焦点式语言形式教学的互动,即“移情”与“注意力分配”的关系,就能更好地指导焦点式语言形式教学在实践中的操作,真正实现美育教育对智力教育的促进。  相似文献   

2.
移情作用是形象思维的方法 ,是诗人抒情达意、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柳宗元诗歌创作中的审美移情造成了其诗歌独特的阴郁愁苦的审美情趣。诗人诗作中表层的淡泊平和之意与深蕴的愤懑悲悼之情相结合的矛盾处 ,儒释思想在诗人身上的两相融合 ,使其作品展露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与韵味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审美认识过程中,美学移情与哲学抽象有着天然的思维契合。美学移情处于审美欣赏的实质位置,是审美主体向对象“灌注了生命”。美学移情有着强烈的主观感性体验特征,但却内涵着深刻的哲学抽象的逻辑思维方式。哲学抽象是美学移情的思维基础,美学移情是哲学抽象的客观显现。  相似文献   

4.
杜晔 《青海师专学报》2008,28(1):111-115
移情与外位是两种相异甚至相斥的审美观.前者强调"审美移情于物",后者则要求审美者与外物相脱离.移情与外位在审美活动中是同等重要的,两者相辅相成,只有通过移情与外位两种审美体验,我们才能对审美对象有全面、辩证的认识.笔者尝试从对交际策略培养的影响、对师生"换位策略"的影响以及几种有效的课堂活动设计等方面来探讨移情与外位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论审美抽象     
本文不同意把审美思维等同于具象思维的观点。认为如果在审美活动中排除了抽象思维,这不仅违背人类思维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从根本上否定了审美的教化意义及文化意义,同时也不合符审美活动尤其是艺术审美活动的实际。但审美抽象不是桑科学抽象那样从感性材料中抽取共同属性,而是从自然感性中提炼和创造具有情感生命和理性意蕴的特殊意象。审美抽象和移情体验相辅相成,不存在移情体验的审美抽象谓之空,不能升华到审美抽象的移情体验谓之盲。审美抽象旨在实现对与人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历史背景及社会规范意象的凝定、体验、理解与反思。  相似文献   

6.
屈原孤独情结缘于屈原遭贬并在长期的贬谪中生成。是屈原贬谪情结的核心。诗人以神话思维方式,运用诗意独白、寓景于情、梦幻神游、隐喻象征等多种手法抒写内心的贬谪之痛,这种思维方式的运用与诗人所生活的楚地盛行巫风、巫文化氛围浓郁有关。孤独情结迫使诗人进行审美创造活动;在艺术表现中,诗人的孤独情结被转换成诗歌审美意象并上升到艺术的审美境界中,孤独情结因此而得以宣泄。  相似文献   

7.
写景类文章承载着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任务,同时兼具涵养学生内在精神,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目标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让他们经历心灵愉悦的发现过程、物我两忘的移情体验过程和新境界的创造过程,使他们感受文章独特的语言美、情感美、形式美,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兴”作为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独特范畴,之所以会引起历代诗人诗论家的深情关注,是因为它积贮着深邃的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和鲜明的诗学内蕴。前者的文化内核是对“同”的庄严追求与热烈共享,它既与原始先民们强烈的生命意识密不可分,又表现出“天人合一”的集体心理体验;后者则呈现出极具民族魅力的审美思维范式,主要折射为直觉思维、心物交融和兴在象外的审美追求,它是历代诗人创作的共同的内在范型,与西方的审美思维范式差异显著,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9.
回忆与咏史诗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审美关联。杜牧的咏史诗中将这一关联演绎为一种审美回忆:借助回忆性意象的审美创造能力,将回忆性意象的缺失与诗人的情感缺憾相契合,营造一种感伤婉约的审美情调;借助于回忆的形式创造了自己的审美乌托邦,抒写着自己的审美理想。进而超越时空的限制,在瞬间的时空定格中去体验人生、体味生命,完成自己的审美感悟。  相似文献   

10.
小海作为当代著名诗人,其先验与经验融合的诗歌审美范式,为现代诗歌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形而上生命力的创造与形而下生活经验的拥抱,体现了小海诗歌建构的主体性。小海诗歌的审美范式有三种:一是以先验为主与经验为辅的融合范式,二是先验与经验较为平衡发展的融合范式,三是以经验为主与先验为辅的融合范式。其审美范式虽有差异,但无不表明诗人的创作实践在不断地变化和突破,体现了诗人的创造精神和多元探索世界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诗歌的平淡美历来被视为最高的美学境界而被许多诗人所追求。平淡的诗歌易中见深,淡中藏浓,具有自然圆熟的功力,没有多方面的深厚素养很难企及。平淡之所以被认为是很难企及的最高的艺术境界,在于它自然天成、大巧若拙而又含蕴深厚的风格特征。这种看似毫不经意的随意挥洒,正是诗人高深艺术素养和过人观察力的体现,它给读者的审美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刘禹锡与柳宗元是中唐时期的两位重要诗人,他们在生活经历和文学创作的情感表达上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禽鸟意象”的运用就是他们在贬谪的艺术表达上的一个共同点,他们把被贬谪的痛苦、对自由的向往 、对小人的机刺,以及强烈的怀乡思归之情,都含蕴在禽鸟意象之中,而成其贬谪创作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精髓,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中国古代诗歌在儒道释相糅合的哲学思想中展示出深邃而生动的空间观念。诗人们在对生命的体验之中表达了自然、社会、人类以及理、事、情融会贯通的多雏美学向度及艺术表征。  相似文献   

14.
七月诗派重要成员牛汉,在文学失落的历史空间重新找回诗性。“文革”时期牛汉的诗歌创作,具有相当独特的意义,它们不仅凝结了他本人的命运与痛苦,表达了特定年代诗人的精神世界,而且还代表了牛汉诗艺历程中富有转折意义的重要阶段。牛汉的“文革”诗作,从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出发,将最大的精神关切置放于生命本身,体现为生命的冻结与囚禁的困厄意识,以生命的体验去寻求艺术的创造,这是牛汉区别于其他诗人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山水诗的意境创构,在唐代达到了完善,这是因为唐代山水诗人普遍采用“即目入咏、临景构结”的方式进行创作。“当下”的审美感兴使情景融合为一,自成完善的系统,更使诗人通过瞬间的直觉把握到事物完整的、真实的感性存在,从而在诗歌中创造出纯净浑融的意境。  相似文献   

16.
论诗的情感     
诗人与普通人一样有喜怒哀乐的情愫流露,而一般人只是将情感停留在初级阶段,即原始情感阶段,真正将诗人与普通人区别开来的应该是情感的第二阶段,即艺术情感阶段。诗人情感进入到这个阶段才意味着创作的开始。  相似文献   

17.
“湖畔”诗人专写情诗,他们少受封建文化的毒害,较轻易地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写出了关于爱情的浪漫想象,其诗中的现代性主要体现为爱情至上的态度和对女性的尊重。“新月”诗人的情诗,则在清纯的旋律上增添了缠绵的情调,专写青年人细腻的体验和热切的恋爱告白。他们追求意境的美和意象的生动,开创了一个中西文化融合的新局面,标志着中国现代情诗的趋向成熟。  相似文献   

18.
张炎是宋元之交的一位著名词人,他转益多师,继姜夔之后,标举清空,为词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范式,丰富了诗词苑囿,对词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使得玉田在宋际遗民词人中,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特色,从而成为"江东独秀"的遗民词人。他广采前人之所长,集其大成,对各种艺术技巧都加以总结,成为宋词三百年发展的殿军。本文试图从张词对前代词体艺术的发展入手,探讨张词对宋词的总结与开拓,以求对张词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鲍照和吴均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同是寒门出身,在仕途上不得志,在他们生活的时代与流俗不合,诗文的立意及造境均有独到之处。后世诗评中简单概括为吴均多仿鲍照之作,这在一定意义上影响了对二人的独创性的研究,淡化了个人的创作特色。文章拟从内容和形式入手,结合二人的身世背景及作品、历代诗文论来重新审视二人的创作,以期揭示其中的同与不同。  相似文献   

20.
寓湘诗是一个丰富而又复杂的艺术世界,作为寓湘诗人中的佼佼者,柳宗元、陈与义的在湘诗作颇富典范价值:一方面他们的寓湘经历和诗作的情感内蕴具有代表性意义;另一方面他们的诗歌个性鲜明,特别是诗作的意象及其特征各有千秋。柳宗元、陈与义的诗歌丰富了寓湘诗的艺术世界,提高了寓湘诗的艺术品位,或许也为文学与环境、文学家的养成等命题提供了有益的资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