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经·小雅·采薇》“杨柳依依”四句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情融于物 ,情景交融 ,意境优美 ,千古传诵 ,脍灸人口。清人王夫之评其艺术效果曰 :“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究其情理 ,言“杨柳依依”为“以乐景写哀”具反衬作用 ,自当无疑 ;而云“雨雪霏霏”为“以哀景写乐” ,仍具反衬作用 ,则甚悖诗意 ,当是“以哀景写悲” ,具有正衬效果。沿用已久的王夫之诗评当重新认识 ,“杨柳依依”四句义蕴应重加解读。  相似文献   

2.
景物反衬法     
用景物烘托人物心情,通常使用正面衬托法,即以乐景村乐清,或以哀景材哀情。但是,许多诗人文立在走笔驰情时,却往往故意将感情与景物的差距拉大,常见的手法就是以美好的景物来写哀情,或以凄凉的景物来写快乐,这就是景物反衬法。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诗译》中指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王夫之引的四句诗出自《诗经·小雅·采蔽》的本章,其意思是:从前我出征离家时,杨柳枝叶扶疏;现在我出征归来,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显然,这是以‘唐柳依依”…  相似文献   

3.
吴国珍 《学语文》2013,(5):47-48
《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玄认定为诗经最佳句,王夫之更从中概括出文学创作的反衬手法,其《姜斋诗话》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来我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其《诗广传·卷三》在对“昔我往矣”等句的阐释中又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观点。他说:“往伐,悲也;来归,愉也。往而咏杨柳之依依,来而叹雨雪之霏霏。善用其情者。不敛天物之荣凋以益已之悲愉而已矣。”  相似文献   

4.
古诗词常常借助外在的景物来表达感情,融情于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与景的关系如何呢?这是试题命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应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总的说来,情与景的关系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描写之景与作者的情相一致,即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是正衬关系;一种是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是反衬关系,可以更增一倍的哀或乐。下面重点介绍以乐景写哀情的诗歌的答题方法。  相似文献   

5.
杜甫《登岳阳楼》的艺术手法是诗中景与情(即物与我)的奇特结合。所谓“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从某种意义上说,都离不开一种映衬方式。景与情的关系不外“相辅相成”(以乐景写乐、以哀景写哀)和“相反相成”(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两种。或日“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或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相似文献   

6.
在晏殊的闲雅而有情思的《珠玉词》中,《蝶恋花》以其清雅之气、深挚之情而动人心扉。在苏教版必修四教学参考中对这首词的上阙有这样的鉴赏:“上阙之中,‘槛菊愁烟兰泣露’,此皆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皆是令人悲愁恨恼之物,皆以乐景写悲,以无情反衬有情。前者在艺术上可称作烘托、共鸣的手法,后者在艺术中可称作反衬、对比的手法。”在这里出现了古典诗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以乐景写哀情。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一首著名诗歌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零零。”古人说这首诗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其效果是“一倍增其哀乐”。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就是人们常说的反衬方法。“一倍增其哀乐”是说这种写法的效果。反衬,既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艺术表达方法。正因为这种表达方法有极强的感染力,所以它在写作中运用十分广泛。如《诗经》中所描绘的征入在临远行时,诗人没有用令人哀伤的景物来烘托,而是用依依的杨柳从反面来烘托;而在描绘归来时,没有用令人愉快的景物来烘托,却用靠军的雪雨来反面烘托。景物和…  相似文献   

8.
何英 《考试周刊》2012,(3):15-16
本文从对《永遇乐.元宵》这首诗情与景的赏析中得出结论:以乐景写哀情是古典诗歌创作中一种清新脱俗的反衬手法,并且列举这种表现手法在古典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课本对此句的注释为:“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这样的注释似与诗句的语意相违。这句诗所描绘的是诗人在月夜下举目所见之景:星月璀璨、平野辽阔、地广天高。其中“星垂”意为“遥望天际,星垂如挂”之象。这样的景象,只有当人身处空旷、平阔的原野,能极目远望时才能感受到。如果换成山间谷地或是现代都市的高楼大厦间,仰望星空,断不会有如此之感、如此之境。也就是说,须先有“平野阔”之境,然后才可观“星垂”之象;是因“平野阔”,才显见繁星点点、垂挂于天际。其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为一精工对仗之联,上下两句的句子结构是…  相似文献   

10.
朱润 《文教资料》2014,(16):9-10
杜甫的《旅夜书怀》中,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向来为人所称道,而同为唐朝著名诗人的李白,其五律诗《渡荆门送别》中的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和前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两者体现出的精神面貌却有差别,很好地体现了两位诗人不同的诗歌风格。作者将两首诗进行比较,试析一二。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的《周南·关雎》是国风的首篇,它的艺术手法一直为历代学者所称道。本文主要从它的比兴手法、叙事特点和描写梦幻中的爱情三方面发表一点粗浅的见解。先说比兴。朱熹云:“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念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诗经》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相似文献   

12.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即通过类比联想引进比 喻客体,打比方,“写物以附意”;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即“触物以起情”。当以兴为主,兼有 比喻作用,就合指比兴手法。古诗文 中有许多运用比兴手法的名句。如 《诗经》中爱情诗《周南·关雎》一诗  相似文献   

13.
《诗、小雅、采薇》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此章写得情景交融,历来为论者所乐道。清代王夫之曾谈到此章诗,认为是“为乐景写哀,以衰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即我们现在所谓“反衬手法”。现代学者周振甫也曾在他的《诗词例话》中把此章作为反衬的例证之一。但我认为,此章诗并不是用了反衬手法。 显而易见,《采薇》诗中的戍卒并不是“急于回家而不顾雨雪忙着赶路”(见《诗词例话》),而是相反,“行道迟迟”,心情并不是“愉快  相似文献   

14.
寓“情”于“景”中,“景”中见“情”,“景”要为“情”服务,“景”本身就必须饱含着“情”,这是诗词中写景的常规。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在不同的作品里,处理“情”与“景”关系的方法又是千差万别的,这千差万别的方法又各有所长,相互补充。鱼龙寞寞秋江冷(杜甫《秋兴》第四) 万里风烟接素秋(杜甫《秋兴》第六) 这里写了“鱼龙”、“秋江”、“风烟”、“素秋”,一片凄凉,而这一片肃煞凄凉之“景”与作者看到的动乱如棋局的时局而产生的悲凉心情是相一致的,这叫做哀“景”衬哀“情”吧。这种情景相一致(还有喜景衬喜情)的处理方法,能使人感到情感真挚,诗味醇厚,所以历来为诗家所惯用。但是,遇到大家名手,突破了常规,采用了情景相抝的写法,寓情于景外,就会使作品更加生色,正如王夫之说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畺村诗话》),我以为《沁园春·长沙》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沁园春·长沙》上片写景为主,一个“看”字领起七个短句,写了一个“秋”字,这个“秋”字虽然已是季节上的“寒秋”了,但写出的并不是凄凉的“悲秋”,也不是灰暗的“素秋”,而是“胜似春光”的“壮秋”: 万山红遍——满(广且多) 层林尽染——红(艳且透) 湘江碧透——尽(宽且深) 百舸争流——竞进(有动有声) 鹰击长空——飞(飞得雄健有力)  相似文献   

15.
明朝哲学家、教育家王夫之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卷上)这实际说的是反衬描写的艺术魅力。五年制第九册26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所以能至今震颤世界各国亿万读者的心弦,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多次自然而巧妙地运用反衬描写,乃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清人王夫之曾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大致意思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以喜来写悲,以悲来写喜,这样反而更能表情达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对这句话的体会愈来愈深刻,下面就以乐景写哀情这一方面,进行探讨和梳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最早可追溯到《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  相似文献   

17.
喜和悲是相对立的感情,可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又可以相互转化。清代王夫之曾说:“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并指出以喜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的特殊艺术功能:“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对于以乐景写哀情的作品,我们要善于由喜见悲。由乐景见出所激起的愁思。美好的景色本来可以使人悦目赏心,可是在诗人心境不好的情况下,反而引起了悲怆的情绪。杜甫的一首《绝句》:  相似文献   

18.
情志之情     
情志之情诗歌的情志关系,一直是中国古代诗论中争论不休的问题。《说文解字》这样解释情:“情:人之阴气,有欲者。”并引用董仲舒的话说:“情者,人之欲也,人欲之谓情。情非制度不节。”《礼记·礼运》中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不学而能。...  相似文献   

19.
“乐景写哀”,源于清代王夫之的《姜斋诗话》,这一手法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很好的艺术展现,写“乐景”极尽铺陈夸张,“包括于事有关之物和于情无干之人”都描写得淋漓尽致;在“哀事哀情”的叙述上不动声色,情节发展自然,无半丝议论之词,无一点大哀大恸之语;外在妆扮风光满眼,哀者欲表难表,委曲求全。红楼梦成功地运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才使得这部悲剧经典倍增其哀。  相似文献   

20.
《采薇》是《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著名的行役篇。本篇主要描写戍卒在行役之后的归途中,回顾同獫狁作战的经历,以及其因战事不得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哀怨情结。作者采用了复沓、比兴、双声叠韵以及以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艺术表现手法,曲折委婉,一唱三叹表达了诗人的忧时之情。其艺术手法,经过日月的淘洗,依然有极强的生命力,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