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高扬 《语文新圃》2010,(7):35-37
月相是古代历法计算中的一个重要的项目。在我国古典史料中,对月相的记载数不胜数。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历法是以月亮圆缺来记录的。除此之外,为了预报古代人普遍惊恐的月食、日食,研究月相就变得更加重要了。因此,在研究这些内容时.对月相词本身必须有深刻的理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月相词中最基本的三个“朔”“望”“晦”。  相似文献   

2.
3.
姚鼐的《登泰山记》初读之,总觉得有些索然寡味.但又频频见诸高中语文教科书,有其深层次的东西吗?带着这个疑惑去重读,果然看到了其勃勃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4.
船,先秦叫舟,汉代叫船。在现代汉语中,“舟”与“船”是文言与口语的差别。早期的舟,是选巨大独木剖开挖空而成的,船则由木板制造。所以成语“木已成舟”,说“舟”不说“船”,说“木”不说“板”。用木板造船,大概起于商代。春秋战国时期,在诸侯国之间经常使用船只往来,并有了战船。战船中最有名的是楼船。秦始皇  相似文献   

5.
姚鼐的《登泰山记》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有很高的思想意义,此文堪称游记散文的顶峰之作。  相似文献   

6.
张志达 《学语文》2002,(4):48-48
《登泰山记》是桐城派作家姚鼐的一篇游记精品。文中有这么一句:“望晚日照城郭,汉水、徂徕如画”,《教师教学用书》的释译是:“远望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宛如一幅画。”笔者认为,译文总体上符合原意,可是对前半句的解释不够准确,把其中的“望”字释为“远望”有值得商榷之处,释为“临近、接近”更合适些。“望”有“临近、接近”的含义,如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句中“望秋”即为“临近秋天”之意。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7.
李健吾先生的著名散文《雨中登泰山》(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写道:“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笔者认为“岩岩”并非“积石貌”而应为“高峻貌”。“泰山岩岩”出自《诗经》中的《鲁颂·(门心)宫》,原诗是赞美鲁僖公功绩的,文多溢美,以泰山之高大来喻鲁僖公的所谓伟业。金启华先生在其所著的《诗经全译》中,将“岩岩”译为“高大”。众多辞书均将  相似文献   

8.
说“迎取”     
赵运普 《语文知识》2000,(12):38-40
《孔雀东南飞》(《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也常省作《焦仲卿妻》),这是中等学校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照一般情况说,文字注释该没有什么大疑问了,然而问题并不很简单。就拿焦仲卿迫于母命不得不遣送刘兰芝之时,与刘兰芝相约“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的“迎取”来说,就很值得探讨一  相似文献   

9.
10.
杨军 《现代语文》2006,(6):48-49
《登泰山记》是我国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写成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相似文献   

11.
12.
吴天佑 《语文知识》2000,(10):60-61
课文《雨中登泰山》的第七、第九自然段各有一个不连贯的句子。第七段的一句是:“我们正赞不绝口,发现已经来到了一座石桥跟前,自己还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细雨打湿了浑身上下。”读完这句话,就会发现最后一个分句“细雨打湿了浑身上下”由于缺少必要的时间副词“已经”,没能与上一句“自己还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里的“还”字相照应,也没能和第一、第二两个分句中的  相似文献   

13.
说“暗香”     
“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根据张恨水小说《金粉世家》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在央视黄金强档播出后,这首名叫《暗香》的主题曲被迅速传唱,演唱这首歌的青年歌手沙宝亮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红透了半边天。《暗香》的走红,与它巧妙地融入了我国古典学的养分有关。  相似文献   

14.
在众多的关于泰山的散文中,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无疑是颇具特色的一篇,它短小精悍,含蓄蕴藉,初读觉得很是一般,但细细感悟,越读越有滋味,如咀嚼一枚橄榄。以下几方面就是对这篇文章的解读体会。  相似文献   

15.
说“翘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翘楚"语出《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郑玄笺:"楚,杂薪之中尤翘翘者。"本指高出杂树丛的荆树。《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比喻杰出的人才"。唐代孔颖达《春秋正义》序:"刘炫于数君之内,实为翘楚。"黄兴《广州三月二十九日革命之前因后果》:"此次死义诸烈士,皆吾党之翘  相似文献   

16.
17.
《陋室铭》中末句“孔子云:何陋之有?”中的“陋”,向来释为:简陋、狭小,即“华贵”“宽大”的反义词。其题中的“陋室”之“陋”,亦作如是解。课本、“教参”及诸多古典学读本均持此见。笔以为,此说为非。  相似文献   

18.
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因其观点鲜明,分析透辟,眼光锐利,切中要害而名垂千古,后代对其注释者甚众。然于“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一句中的“互”字,各家均释为“交互”。义虽近是而未近确,今试为辨正。  相似文献   

19.
菜色——饥饿的脸色。《礼记·王制》:“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酒色——酒醉的脸色。《三国志·吴·诸葛恪传》:“命恪(诸葛恪)行酒,至张昭前,昭先有酒色,不肯饮。”难色——为难的脸色。《三国志·魏·杜夔传》:“于宾客之中吹笙鼓琴,夔有难色。”寒色——感到寒冷的脸色。《新书·谕诚》:“楚昭王当房而立,愀然有寒色。”靳色——吝惜的脸色。《夷坚志·阳大明》:“大明与之,无靳色。”  相似文献   

20.
周新 《语文知识》2001,(6):34-34
在一节创新达标课上,语文老师提出一问题之后,紧接着说:“谁来回答?需要我点卯吗?”此言意在了解学情,试探学生的学习习惯(老师不是在本班上课,和学生互不熟悉),以便有针对性的调整自己的教法,虽不高明,倒也实在。可老师话音刚落,一学生意外发问道:“老师,‘点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