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与写作》总184期刊载了吴顺文先生《博喻及其修辞意义》一文,读后很受启发,但对文中的几处举例产生了一点疑问。兹略陈陋见,以就教于吴先生及诸位读者。吴文将博喻分为两类,一是“聚焦”设喻,是“散点”设喻。文章共举了五个散点设喻的例子,我们认为其中有三例明显不属于博喻,它  相似文献   

2.
注重激趣,善于激趣,作文教学之路才可能柳暗花明,春光灿烂。 一、趣读 女作家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一文中说,她学生时代能写出几百字的小小说,全靠勤奋而广泛的阅读。女作家的成才经历启示我们,要酷爱读书,善于读书。 我是这样组织学生“趣读”的: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五册当代女作家叶文玲写的一篇散文,《我的“长生果”》,内容无可非议,的确是一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但笔者认为文章以“我的‘长生果’”为题,把“书”比作人类文明的“长生果”是值得商榷的。《现代汉语词典》对“长生果”的解释是:〈方〉落花生。《现代汉语词典》对“落花生”的解释是:①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  相似文献   

4.
《我的“长生果”》说课石嘴山市第八中学石雪梅一、说教材《我的“长生果”》是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这篇散文安排在本单元的首篇位置,它所承担的任务是:①掌握读书的知识、作用;②熟悉书目索引及图书馆目录常识,养成利用工具书帮助...  相似文献   

5.
《我的“长生果”》说课稿□夏永红《我的“长生果”》录像课,是我1997年11月参加省中语会反刍式单元教学研究中心举行的全省实验优秀课例比赛所上的一节课。比赛要求选手按指定课文自选一课重组单元,作仿读处理,时间为45分钟。现就该课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相似文献   

6.
巧用比喻     
比喻是写作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比喻用得工巧与否,是会影响到表达效果好坏的。怎样才能做到巧于设喻呢? 首先要弄清用喻的目的。用喻的目的不外有三:其一,把远地的、冷僻的、不为人所习知的事物,用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熟知的来比拟出之;其二,把习见的陌生化,给人们以强烈的、新鲜的感觉,化平为奇;其三,把抽象的、微妙的、不易传达的,例如感情世界中隐秘的活动化为具体而又可感的。因前一种目的而设喻  相似文献   

7.
日喻苏轼本篇运用浅显的事例,比喻深刻的道理,立论精当,行文活泼清新。取譬设喻,都从实际事物中来,故有以实拟虚、虚中寓实之妙。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一问总起。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  相似文献   

8.
一、多读:初中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范文,认真仔细地阅读不但能从中识字、解词、学会用词,而且还能学习其写作方法,对提高写作能力很有帮助。《我的“长生果”》中,作者叶文玲的800字小说发表后,她高兴地说:“假如我不是读了那几百部小说,决不会有这800字。”《红楼梦》中香菱跟黛玉学写诗时,黛玉对她说:  相似文献   

9.
构思精选材严涉笔活──《我的“长生果”》试析黄建成《我的“长生果”》是我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叶文玲为《中学生阅读》写的一篇散文,最近被收入新版初中语文第五册。它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范文,无疑是很合适的。文中把书籍比作“长生果”(在江浙一带、称落花生为长生果...  相似文献   

10.
反复设喻,简称复喻。也称“博喻”。就是对同一个本体事物,从不同角度连用两个以上喻体的比喻。《听潮》这篇课文有四处运用了复喻。 首先,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把潮来时的飞沫化作“细雨”“朝雾”、“暮烟”。这一复喻使海潮的形态具体可感。正因为这“飞沫升落”具有动态美,才有“现在这海完全属于我们的了”的欢悦,情景交融,算得上“尽够欣幸”了。 其次,第八自然段,作者为了体现海的“静”。用了一连串温柔甜美,富有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11.
如果我问你:“喜欢读童话吗?”你准会反问我:“小朋友谁不喜欢童话?”我知道,你已经读了不少童话故事,什么《丑小鸭》啊,《皇帝的新装))啊等等。《龟兔赛跑》就是一篇家喻(yu)户哓(xiao)的经典童话,不管你以前读过没有,我都想请你再来读一读,读了以后,我可要问你几个小问题哟!  相似文献   

12.
圆月当空,银辉泻地,给人清丽静谧之美;新月如钩,繁星满天,给人活泼闪亮之美。中考佳作中的辞格运用,就是这活泼闪亮的繁星,随手采撷几颗,定会使你眼睛一亮。一、珠光玉色饰华章怎样在中考作文中巧譬妙喻,使人眼睛为之一亮呢?主要方法有三:(一)标题设喻,一线串珠。河北省中考作文题是以“发现”为话题写作,有位考生以暗喻“发现是一只小船”为题,视角新颖。文中主体部分4段都以“发现是一只小船,驾着它,我赏读”开头,然后以四季为序,分别叙写“春天生命之萌动”、“夏天生命之跳跃”、“秋天生命之丰硕”、“冬天生命之聚蓄”,结尾仍扣题中之…  相似文献   

13.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围绕“我爱阅读”这一专题,精心选择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窃读记》《走遍天下书为侣》和两篇略读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我的“长生果”》,这四篇文章主题鲜明,组合巧妙,文质兼美。《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林海音小时候窃读的心理与乐趣,特殊的时代与生活境遇造就了特殊的窃读经历。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洋溢在文字间;  相似文献   

14.
“读”乃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也是我国传统的教法和学法。 古往今来,多少人对于“读”作过肯定和推崇。我国历史上,对于求知求学,进私塾叫读书的,一读就是几年、十几年乃至终生读下去。古人诗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千古名句几乎人所皆知。鲁迅先生更以切身经历来肯定,推崇“读”。他在谈到写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准备工作时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足见鲁迅先生对“读”的看重。今人,著名的作家叶文玲在一九八五年《中学生阅读》发表一篇散文《我的“长生果”》现已选登在中学课本第五册第九课。在写作上,强调“读”的重要。他说:“那是初中二年级时,我写了一篇800个字小小说《夫妻间的小风波》”。被刊登在县级报纸上,她深有体会地说:“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那800个字。”可见“读”的重要,可见“读”见成效。  相似文献   

15.
比喻的本质是"两者似是而非",由本体、喻体、相似点、相异点和喻词等要素构造.着眼事物(概念|词语)的相似处设喻,是事物性比喻,简称物喻,长于状物;抽取事件(命题|句子)的共同点设喻,为事件性比喻,略为事喻,传统语文学称作比或引喻,重在明理;而在事物和事件之间打比方,形成混合型比喻,简称物事喻,便于摹态.中学语文里,三类...  相似文献   

16.
余光中批评《荷塘月色》一物三喻,三种形象都太俗滥,用喻草率;"舞女的裙"只有负效果,"美人出浴"的意象尤其糟.其实"草率"的不是朱自清的比喻,而是余光中的批评,因为他没有关注到《荷塘月色》的设喻是有"整体性"的,"裙→人→梦→酣眠→小睡"互有关联,次第展开.如果余光中能领会"整体设喻"这一特点,他应向朱自清真诚地道歉.  相似文献   

17.
博喻是一束奇妙的比喻艺术之花。博喻的运用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多处可见。博喻(又称连喻)是一种比较广博的连续性地运用比喻来对事物的一个方面或多方面进行比喻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博喻既然是设喻广博而又有连续地不间隔地运用比喻的特点,这就必然有一个整体结构和展开方式问题,只有从整体结构上了解它表达和运用上的特点,才能对博喻有更明确的带规律性的认识。根据多年教学实践体会,我将博喻的  相似文献   

18.
一、互喻互喻就是本体和喻体互相设喻,即先用喻体比本体,再用本体比喻体,形式“A像B,B像A”这种形式。在古典诗词中,互喻并不少见。如:①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南梁·范云《别诗》)②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荆北雪如梅。(唐·张说《幽州新岁作》)③雪似古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宋·苏轼《江神子》)  相似文献   

19.
初读现代作家叶文玲的《我的“长生果”》,就足以让人心底泛涌种种滋味。这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勾起了读者相似的生活体验之功效。再读 ,不免为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叫好。文章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叙写了作者的读书经历 ,其情感的真挚深切自不必说 ,语言的形象传神也不必说 ,单结构的精耕细织 ,就很值得玩味。开篇——不枝不蔓而又铺排厚实文章开篇直奔话题 ,首句以比喻句“书 ,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干脆利索地扣应题目中的“长生果”,既破了题 ,又暗点出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接下来的“这个比喻 ,我觉得就我自己说 ,特别亲切”一句 ,则扣…  相似文献   

20.
人生·标点     
有人说:“人生好像一场戏,充满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有人说:“人生好像一杯茶,需要你去细细品味。”有人说:“人生好像一本书,不用心去读,是不会了解其中奥秘的。”可是我说:“人生就像许许多多的标点,充满抑扬顿挫……”人生如逗号。逗号是打上句号的前提。没有一条条小溪,哪会有江河湖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