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他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准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第六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文有这样两句话:“我们平常说的‘察颜观色’‘眉目传情’等等,都是不用语言的一些特定的交际方式。”“即使像‘察颜观色’这一类特定的交际方式,也必须有语言的交际为基础,预先有了一定的了解,双方才能领会。”笔者查阅了《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等多种权威工具书,均无“察颜观色”一词,而只有“察言观色”。“察言观色”一词出自《论语·颜渊》。孔子跟他的学生…  相似文献   

3.
汪宓 《学语文》2003,(2):3-43
初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塞翁失马》有“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日:‘此何遽不为福乎?”’一段,《教师教学用书》把文  相似文献   

4.
自深圳市宝安区践行胡滨教研员提出的“言意统一”的教学观以来.新课标的精神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成为避免低效语文课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言意统一”的教学观主张“语文教学重视吟诵、品读、体味、领悟等学习方法”.主张“语文课应该是‘语言学习课’,  相似文献   

5.
周新 《语文知识》2001,(6):34-34
在一节创新达标课上,语文老师提出一问题之后,紧接着说:“谁来回答?需要我点卯吗?”此言意在了解学情,试探学生的学习习惯(老师不是在本班上课,和学生互不熟悉),以便有针对性的调整自己的教法,虽不高明,倒也实在。可老师话音刚落,一学生意外发问道:“老师,‘点卯’  相似文献   

6.
魏莉 《内蒙古教育》2004,(5):19-20,43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实验教材有许多优点,以“式题”教学来说,突出了“三少三多”,即:“公式少,变化多;例题少,解法多;习题少,题型多’’的特点.这样可以改变过去抓题型、套公式机械被动的学习局面,进而培养学生积极开拓思维,勇于探索创新的习惯和能力。  相似文献   

7.
孙阳 《现代语文》2014,(12):41-44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国著名期刊《语文学习》曾连续地在封面上印上了这句话。这也是我们通常认同的大语文观。今天再谈大语文教育,读者不能不对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实验有所了解。对张孝纯的主张,温钧陶作过很好的概括:“‘大语文教育’的主张体现在一个‘大’字上,其指导思想就是通过‘一体两翼’的教学结构,以语文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人人都在使用语文,生活处处都有语文,所以有人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是的,随着e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再不应“局限于一本教材,一间教室”,而教师再不应“把课本当成了本本”,再不应“即使课堂上补充些课外材料,可由于未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起不到增加兴趣、促进学习的作用。”本文作者针对“伪学习环境”提出了基于网络的“‘真实’的语文学习环境”这一课题,并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研究。———编者  相似文献   

9.
曹作国 《语文知识》2000,(10):63-64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语文》在第246—247页汉语知识(词汇、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一文中,谈到多义词时写道:“一个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是最初的常用的基本义。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是比喻义。例如‘帽子’的基本义是‘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做装饰的用品’,后来用它比喻‘罪名和坏的名义,,例如说‘对同志乱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语文》2004,(7):19-19
本期我们选用了语文报刊网(www.zgywsb.net)之语文论坛上“高中师生茶座”里绿水清荷老师首先提出的“古代诗歌中‘落英,与‘落花’如何区别”的问题。在这里,几位老师的讨论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知识,更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宝贵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11.
减负.就是减轻学生不必要的、不合理的、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负”并不是不要“质”,要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进行。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学习既“减负”又“增效”呢?笔者以为:我们应该立足课堂教学,“变‘故’鼎‘新…——逐步改变、优化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才能逐渐改变以往“少、慢、费、差”学习现状,才能保证在“减负”的同时“有效”“增效”。一、减少课堂教学的“枝蔓”。变“老师讲课”为“师生聊课”  相似文献   

12.
记得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我一直记得高尔基对他的儿子说的那句话——“‘给’总比‘拿’愉快。”每每读到这句话,我总是想到自己的语文课堂,想到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对于幼小的孩子们来说,自己主动的“拿”,的确要比教师“好心”的“给”愉快得多,有效得多。  相似文献   

13.
杨军卫 《考试周刊》2014,(60):26-27
"新语文教学"要坚持语言学习规律,应当是"举三反一",而不是"举一反三",只有"举三"才能"反一"的主张;要"把语文课改造成一门真正的艺术"课,"美读吟诵"是师生共同演绎"综合课堂艺术"的舞台;"新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背诵识记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语文知识素养。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古语“实事求是”是这样解说的:“‘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按照这种解说。这里的“实事”是偏正结构,而“求是”为动宾短语,这自然不失为一种新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初中教学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多讲少读、多听少说的教学问题,大多数教学课堂基本都是教师在不停地进行知识内容讲解,而学生在课堂下面专注的听讲,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思考。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要逐渐消除‘失语’现象,让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见解,提升课堂学习效率。本文将针对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结合笔者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深入阐述解决语文课堂问题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张奠宙  赵小平 《数学教学》2009,(6):F0004-F0004
日前特级教师周继光来访,谈及我国的数学双基教学.周老师说,南洋模范中学的赵宪初先生曾经提出,中学数学教学需要“举三反一”,甚至有时需要“举十反一”,“能够‘举三反一’,孺子可教也”(见《赵宪初教育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现代文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局面呈现出某些新的气象,但是,文言文教学依然存在着低效、无效或负效的问题,作为阅读教学改革的“瓶颈”,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钱梦龙先生认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相似文献   

18.
尹力  张磊 《今日教育》2014,(2):21-21
“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这个运用包括‘有用’之用和‘无用’之用。”  相似文献   

19.
张志公先生曾感叹:“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f自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学生搜肠刮肚却未凑得只言片语。视作文为畏途;教师费尽唇舌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感之门,劳而少功。教学效果确实如吕叔湘先生说的“少、慢、差、费”。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对杜牧《阿房宫赋》里“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句中“人”的解释是这样的:“人,民。唐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下文‘人亦念其家’‘六国各爱其人’‘秦复爱六国之人’的‘人’,与此相同。”这样的解释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既然是避李世民的讳,杜牧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