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软科学》2015,(5):63-67
以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2008~2010年发生并购的405家收购企业为样本,研究并购中CEO薪酬操纵的行为及其价值效应。结果发现:并购中CEO权力和CEO薪酬份额(CPS)均对企业价值具有破坏作用;并购中CEO利用权力提高自身薪酬份额,破坏了企业价值,CEO薪酬份额(CPS)在CEO权力破坏企业价值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股权集中度对CEO权力与CPS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表明股权集中度有效抑制了CEO利用权力提高自身CPS的薪酬寻租行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全球企业第六次并购浪潮的特征与成因的分析,以及中国企业在这次并购浪潮中的表现,指出了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并购浪潮中面临的机遇,目的是使中国企业在并购实践中观察和学习并购技术,有效地构建企业并购战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3.
一个成功的并购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融资活动在企业并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并购活动中,并购企业可以通过多种融资渠道获得并购所需的资金。如果并购企业根据自身的资本结构通过一种合理的渠道获得资金。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融资渠道选择不当,就有可能背上沉重的财务负担,甚至可能会影响企业日后的生产经营活动。  相似文献   

4.
《软科学》2022,(1):52-57
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和资源能力理论,以主并方进行跨界技术并购的A股上市公司2007-2019年相关信息为研究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企业战略变革与跨界技术并购绩效。结果显示:前序战略变革程度越大,越不利于跨界技术并购后短期绩效的提升,丰富的冗余资源与高股权集中度缓解了两者间的负向关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负向影响会逐渐减弱,并呈现正向影响趋势。  相似文献   

5.
企业并购是企业竞争过程中优胜劣汰规律的实现形式,实现企业集团化发展的战略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成为调整产业结构合理有效的手段之一。我国企业并购中所存在的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和并购自身规范的诸多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企业合理并购,健康发展的羁绊。本文从分析企业并购概念入手,明确了企业并购的涵义,法律性质和特征,参照美德两国相关的立法体系,针对我国目前企业并购实践中暴露的各类问题和立法上存在的欠缺及不足,提出了建立我国企业并购合理法律体系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用我国中小板上市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利用2010—2016年的面板数据,探讨了供应链集中度、产权性质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供应链集中度的两个维度,即供应商集中度和客户集中度,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存在差异,客户集中度能够显著促进研发投入强度,而供应商集中度对研发投入强度产生负向影响。进一步地,考虑我国存在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在非国有企业中,客户集中度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同时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供应商集中度对研发投入强度的负向影响;而国有企业中,供应商集中度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本研究从企业供应链的视角探讨了影响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因素,重新认识了供应链集中度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研究结论对企业如何看待供应链集中度以及如何评估供应链集中度对企业研发活动的影响,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资源基础理论的视角,阐述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的企业家能力与企业并购之间的关系,指出在企业并购中,企业家的能力大小对企业的并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灰色系统理论在企业并购风险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一种灰色识别法。将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关联分析方法引入到企业并购风险模式识别中,依据专家评判得出的各种并购风险因素重要度,对企业并购中各种并购模式风险大小的可能性做出了准确的判断。通过与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灰关联分析法在企业并购风险识别中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对并购双方利益影响最大的问题是对目标企业的定价问题。对目标企业的定价是以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为基础的。介绍了目前企业并购中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并对并购价格的确定及影响因素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了我国企业并购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我国企业并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推进我国企业并购规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企业购并绩效评估模型和度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江 《科研管理》2002,23(6):59-66
本试图就购并绩效评估指标和度量方法作研究,提出购并的经济绩效表现在成本优势、销售收入增加、无形资产增加和核心能力提升四个方面,围绕这四个方面对购并绩效作评价,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估指标,为此,本在对指标作系统分析基础上,总结出对这四个方面评估的度量方法。在购并绩效测算评估中,最困难的是对核心能力提高作用于经济绩效回报的评估,因此,本提出了核心能力作用于经济绩效的评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知识型企业并购是基于价值创造的投资行为,但并购的价值创造依赖于并购投机价值和风险损失的实现情况,风险损失的减少就意味着并购价值创造的增加。本文分析了风险损失和价值创造的内在关系,以及风险控制的选择如何影响并购的风险损失和价值创造。  相似文献   

13.
李飞  陈岩  金红 《科研管理》2006,40(12):73-84
本文基于2001-2016年的146起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海外并购样本的事件研究与大数据Bootstrap重复抽样检验,得出结论,内外网络均衡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后国内创新质量和国际创新质量均产生正向影响,且对国内创新质量的促进作用高于国际创新质量;母国和东道国的数字化水平对网络均衡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后国内和国际创新质量的关系也均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按照母国与东道国数字鸿沟分组检验结果发现,数字鸿沟小时,并购方网络均衡与东道国数字化水平的交互作用更能提升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后创新质量;进一步按照目标方知识复杂度高低进行分组检验,发现目标方知识复杂度高时,网络均衡与数字化的交互作用对提升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后国内创新质量与国际创新质量的作用都高于知识复杂度低时。本文阐释数字经济中新兴市场跨国企业构建内外均衡网络兑现全球性创新优势的全新机制,在数字化加剧服务与制造分离的情景下,对中国制造业企业运用内外均衡网络,海外寻求复杂性强的隐性知识,加速中国消费端数字化向工业互联网资源的配置转移,利用数字化强外部性整合工业产业创新资源走向世界创新中心,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Using information on 31 in-depth cases of individual M&A deals, we show that technological and market-relatedness between M&A partners distinctly affects the inputs, outputs, performance and organisational structure of the R&D process. While the findings in the literature on the effect of M&A on R&D are quite mixed, we can sharpen results by analysing data at the level of the R&D process. This comes at the price of a smaller sample and more qualitative data, for which caution in the interpretation is necessary. M&A between partners with ex-ante complementary technologies result in more active R&D performers after the M&A. In sharp contrast, when merged entities are technologically substitutive, they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ir R&D level after the M&A. Moreover, R&D efficiency increases more prominently when merged entities are technologically complementary than when they are substitutive. These two findings on the R&D level and the performance support the scope economy effect of M&A, on the one hand, and reject the scale economy effect of M&A, on the other. Next, for cases in which partners were active in the same technological fields before the M&A, the reduction of R&D is more prominent, while the R&D efficiency gain is smaller if merged entities were rivals in the product market prior to their merger than if they were non-rival. This suggests that rival firms reap little technology gains from mergers.  相似文献   

15.
晏国菀  谢光华 《科研管理》2017,38(9):106-115
并购是推动创新经济,国企混改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BHAR模型与非参数检验方法,从董事会职能的视角研究了联结董事社会声誉对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声誉机制主要通过提升联结董事的咨询服务,降低并购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来改善并购绩效;目标公司信息越不透明或异地并购时,高声誉联结董事促进作用增强;而在委托代理问题严重的公司,监督职能受到限制,甚至低声誉联结董事可能在掏空严重的公司与管理层合谋,损害了并购绩效。本文的结果表明,应从加强声誉机制、改善公司治理入手,促进董事联结对并购绩效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1-2016年的151起中国上市公司海外并购样本,本文运用GLS实证回归模型检验海外并购创新过程中海外知识整合与创新质量的非线性关系,并对比提升国内创新质量与提升国际创新质量所对应的不同知识整合模式;结果发现:海外并购知识整合与并购后国内创新质量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与国际创新质量负相关;进一步考察网络嵌入均衡与产业时钟速度的调节作用,发现国内与国外创新网络嵌入均衡能够优化知识整合与创新质量的倒U型关系,且当国内网络依赖高于海外网络依赖时,网络嵌入均衡的优化作用更强;产业时钟速度快的行业,内外网络嵌入均衡的优化作用更强。本文首次基于创新网络的内外嵌入均衡视角,为中国企业突破海外并购知识整合过程中的“专利泡沫”与“创新假象”,提升对外投资质量走向世界创新中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杜健  丁飒飒  吴晓波 《科研管理》2019,40(6):130-143
当前后发企业的技术寻求型的跨国并购发展迅速,然而并后成功实现整合并获得技术升级的企业并不多见,一直以来是困扰后发跨国企业的一大难题。本研究在二次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动态演化模型,试图通过组织学习与组织合法性两个维度,解释后发跨国企业如何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实现技术能力的积累与提升。通过追踪研究中国民营车企吉利集团十余年内多次跨国并购行为,我们发现:吉利集团凭借三次螺旋上升的互补资产寻求型跨国并购,利用组织内外部合法性的杠杆效应,确保了并购后组织学习的有效性,正是通过这种全球二次创新的动态演进模式,吉利集团成功实现了后发者的追赶。  相似文献   

18.
以2007-2018年我国沪深A股生物医药行业发生的109起技术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构建含有中介变量的回归模型,在实证检验并购方技术特征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基础上,探究了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企业知识基础和合作能力对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在知识基础、合作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并购方CEO接受技术类教育水平越高,企业技术特征的敏感度更高;互补型技术并购加强了主体知识基础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相似性技术并购则加强了合作能力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苏屹  郭稳  张傲然 《科研管理》2022,43(9):48-57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有效促进企业对隐性知识的识别与提取,提高创新效率。基于隐性知识本身固有特征和并购双方“有限理性”特征所引发的双方关于隐性知识逆向转移策略的多重选择问题,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企业并购中并购双方隐性知识逆向转移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同因素影响下并购双方在隐性知识逆向转移中策略选择的演化路径。研究表明:大数据知识整合技术能力、大数据预测分析技术水平、目标企业隐性知识的敏感程度、转移成本与预期收益的比率等是影响双方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处于一定范围内的大数据技术分析水平对隐性知识逆向转移有促进作用;对目标企业的补偿率存在最优区间;成本与预期收益比率的变化将导致并购双方的博弈策略向不同的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