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术类文本教学是现行教学中的一块空白.该类文本的学术专业性很强,阅读难度很大,学生阅读兴趣不大,教师也基本忽视这类文本的教学.但该类文本教学的缺失和阅读能力的缺失实际上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缺失.如何有效地教学学术类文本,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如图文并茂法、图表提示法、诗文互证法等.  相似文献   

2.
群文阅读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广泛。群文阅读具有特定目的性和指向性,要么有共同的文章形式,要么有共同的中心思想,总目标则是由各部分组成的,在文本数量、教学目标、阅读结构上存在着"总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文本的个性解读是文本阅读的必然结果。文本意义的形成是文本中的"隐在读者"和"召唤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个性介入的文本阅读本身是不存在的。但阅读教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其目的更多的应该是培养学生自觉发现"隐在读者"和"召唤结构"的能力,而不应该将意义的获得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要的就是关注课标与教材落实之需:让学生学"标"所需,学我所需,学中有乐;让教师教"标"所需,教生所需,教中有乐。师生一起走进文本、共同理解文本、引导学生感受文本。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伙伴和老师对话。这样的主题式教学,则能很好地让师生都在阅读中寻找到所需,在质疑中有获,在交流中学法,在拓展中体验快乐。  相似文献   

5.
高职高专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文本"与"人本"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阐释与解读,充分展示自身独特的教学魅力。教学使用的文本既要让学生喜爱与珍惜,更要让教师从中获得教学的热情与灵感。学生要采用多种方式去阅读文本,享受阅读的快乐,与老师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正>"文本解读"是一种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的活动,是发生在读者、文本与作者之间的理解与对话交流活动,是读者积极主动接受与参与建构的活动。基于这一认识,教学文本解读是发生在"读者、作品、教材编者与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建构活动。既然是师生共同参与,那么,文本解读就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学生,也应该参与到文本解读中来,让文本的内涵与价值真正在学生层面体现出来。笔者对此作了些尝试,试图找到让学生参与文本解读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正>一、共生及言意共生的内涵"共生",顾名思义即共同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共生教学,就是追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激活与共生共长。个性、差异是共生的基础,求同、协调是共生的实质。"言"是形式,即文本本身的魅力;"意"是内容,即文本的意象、意蕴、意趣等精神性方面,它是情感、思想的合称。情感和思想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教师要和学生一同通过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深处,实现言与意的转换,进而让言与意融合共生。言意共生是语文与其他课程的本质区别,是语文教学所散发出来的特有之美。它是师生在与文本的情感互动中透彻理解文本的含义,积累运用文本中的经典语言,使得语文课堂言中有意、意中有言,达到言意互补、言意  相似文献   

8.
"价值问题"是语文教学安身立命的问题,因而是其存在与发展的首要问题。语文教学的价值聚焦点是文本与人的关系问题,即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和表达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换言之,语文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所教的这篇文本对学生的生命发展有何独特的不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学对话的方式之一。教学对话作为一种交流方式,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建构"意义"的过程。它强调借助语言或非语言的载体实现教学主体间、教学主体与课程文本、教学主体自我对话,追求知识共享、理解双向和  相似文献   

10.
正神话故事是幻想文学中的一种。作为一种文学文体,它有着怎样的文体特征?进入小学语文教材,成为高年级语文教学文本,它又有哪些教学价值?课文的教学价值,与其文体特征紧密相联。叶圣陶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阅读教学要关注"这篇文章属于哪一类,和哪篇性质相似或互异?这类文章有什么特性和共同式样",其中提到的关注"文章有什么特性和共同式样"即关注文体特征,目的在于发掘文本的教学核心价值。把握神话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前沿和热点问题。原因有三:一是当代社会崇尚自由、个性、创造的时代精神的需求;二是针对新课改以来出现的"泛人文""轻文本"语文教学倾向的一种反拨;三相关学科理论的快速发展。由于语文教育面临较复杂的教学要素和情境,"文本的教学解读"比"文本的常态解读"更复杂,应立足于作者、编者、教师、学生的共同作用,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防止文本误读、片面解读、阐释循环、过分深度解读、无边界解读、无方向解读等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正>一、拓展书本的理论依据"拓展"意指开拓、发展;"拓展书本"意即在书本原有内容基础上,通过增加新的东西,丰富其形式与内容,让学生学习触角向书外延伸。书本是师生课堂学习对话的静态文本,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据。教学前教师先要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前提是对文本的准确理解。对课程文本的理解,关系教学目标的实现,关系核心素养培育策略的制订。在对文本的理解上,存在"复原说"和"意义创生说"。前者认为,意义与真理早已存在于文本中,  相似文献   

13.
对于文本,我们需要注意的不仅仅是表面。任何文本都不是封闭的,在对文本的进一步解读中,存在着大量"空白",即表面之下的"不可见部分",就像冰山理论一样,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是水上的一小部分,而水下的部分占据空间更大。在文本的解读中也是一样,文本"空白"是"文本空间"的存在,我们在思政课实际教学中,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一个关键就是对"文本空间"的打开。打开文本空间可以理解为语言符号背后的阐释、语言符号之间的省略及语言符号之外的延伸。这些在教学中的主要体现,是在思政课教材文本之后找出"文本空间"的不同存在形态,常见的有"遮蔽""省略""对话"。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以教育语言学为切入点,借用注释、替换、插入和延伸四种方法,对语言空间的空白进行填充,从而实现话语创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的主要内容,也是最能展现语文教师才情和教学水平的教学。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不同文本的阅读教学有所不同,需要具体文本具体分析。但是,除了教师的一些个体性差异外,文本阅读教学有其内在的规律,这使得"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我们大可将不同文本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共性方面归纳总结出来,探讨其中的教学技巧,形成文本教学的具体步骤,在此基础上,添加个性的教学因子,使得教学有规可循,文本阅读有章可依。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初步将其总结为三步教学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渗进生命教育,生命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是唤起生命意识,培养生命智慧,追求生命价值的教育,他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点化和润泽生命就育的本源。那么,怎么将教材文本中的生命意识挖掘出来与学生们共同讨论,共同分享呢?一"、读"出感情教材中有许多语言优美、富有情韵、朗朗上口的作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民情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课堂。王尚文先生在《"入侵"与"生成"》一文中提出,生成是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主体的建构,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通过对话共同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每个教师都"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对课堂上的一些资源因素进行巧妙把握,充分关注语文教学的生成性,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是以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师生围绕小学语文学习内容中适切的单元主题,通过共同的语文学习内容、言语实践情境、自身语文经验进行对话,使学生与语文文本中的语言内容建构全新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探索语文核心知识的产生、发展与实践运用,理解语文对于自身成长的价值和意义,体验语文学习的成就感。其价值取向表现为:语文教育思维由"演绎"走向"归纳",语文学习内容由"蓝本"走向"文本",语文教学文化由强调"德性"走向尊重"个性"。其核心特质是:知识有宽度,情感有温度,资源有广度,文化有厚度,结果有效度。其基本实践路径是单元主题教学。  相似文献   

18.
正"文本研习"主要是针对一些典范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以期提高学生理解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文本研习"的理解与操作存在一些问题,走进了教学的误区。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研习",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文学经典文本作为人类所共同拥有的丰厚精神财富,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是人类守护的永恒精神家园。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在多元化观念的撞击之下,高校文学课程教学面临着种种困境与不适,尤其是文本阅读与文学课程的教学之间更是存在着各种尴尬。如何解决其间存在着的种种问题,如何培养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与习惯,是高校文学课教师应该担当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机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做出判断、处理,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能力。它是教师智能的灵活性与机敏性的统一,是一种"应急"的智力活动过程。课堂教学是师生在共同研究文本时的生成过程,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发挥教学机智,及时调整与处理课堂中的有关环节,能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