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乙己》和《变色龙》作为中外两篇经典之作,"笑"字是贯通两篇小说的点睛之词。让我们来领略一下《变色龙》中的"笑"料片段:"莫非他老人家的哥哥来了?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来了?"奥楚蔑洛夫问,他整个脸上洋溢着动情的笑容……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这"笑"的蕴含实在富足,仔细挖掘"笑"的内在深意,就能让学生认识到"世态炎凉""为虎作伥""冷漠荒诞"的社会反动和腐朽,以及"变色""变态""变味"的  相似文献   

2.
选点突破     
寻找恰当的切入口“选点突破”是一种好方法。譬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范进中举》、《故乡》时,通过精心阅读不难发现,小说中的人物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学习这几篇小说就可以选定一个突破点———“变”。围绕这一“变”字,分析人物“如何变”,思考人物“为何变”从而赏析作者“怎样,写”,进而评价人物,领悟作品内涵,链接现实生活,从中获得有益启示。当然,具体教学中我们还应“因课选点”。如《香菱学诗》就应该抓“痴”字,分析“如何痴”,从而引出写作技巧的赏析;思考“为何痴”,便谈到香菱的“苦…  相似文献   

3.
卫立华 《语文知识》2014,(12):76-77
最近,笔者观摩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课改观摩课,课题为《变色龙》。教者以“变”为中心,组织了与《皇帝的新装》的比较教学。在这节课里,笔者感受到三个特点鲜明的“变”。 第一“变”:教学内容的连接。在这节课里,教者在引导学生梳理《变色龙》之“变”的现象与本质之后,要求学生以“变”来审视《皇帝的新装》这个富有寓意的童话故事,寻找文中涉及“变”与“不变”的人物并挖掘他们“变”与“不变”的社会原因。这种教学将语文课程学习内容前后连接起来,起到助推学生深度阅读文本的作用,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语文学习的抓手。  相似文献   

4.
一、引渡型 于漪老师上《木兰诗》一课时,在解释了诗题之后,并未马上让学生诵读,而是补充讲解了如下一段话:“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一书中说:‘北朝有《木兰诗》一篇,足够压倒南北朝全部士族诗人。’《木兰诗》为历代人民传诵,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我国民间文学史上的‘双璧’。《木兰诗》如此佳妙,让我们诵读、欣赏、享受这首叙事诗的艺术美吧!”这几句对《木兰诗》评价的过渡语,将教学环节从解题引渡到诵读、鉴赏,情趣相生,流畅自然。 二、串联型 即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文章的中心线索、中心论点、文眼等主线来设计过渡语,串联各教学环节。比如在教《变色龙》一文时,就可以把奥楚蔑洛夫有几变,怎么变,因何而变作为串联段落层次的问题,设计诸如“我们已经领教了变色龙的第一次变色,那么,接下去他还会怎么变呢?又是什么原因引起他变色呢?”之类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在疑问和求索中自  相似文献   

5.
《考试》2008,(9)
一、新课的"起调",扣人心弦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在教读《变色龙》一文时,我首先向学生设置悬念:变色龙是动物蜥蜴的一种,它的皮肤的颜色随着四周物体的颜色而改变,课文是在写这种动物吗?学生回答说:不是。那为什么课文却以"变色龙"为题,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不是在写变色龙这种动物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6.
戴健 《小学生》2015,(4):14-17
变色龙大家都很熟悉,它身体的颜色会随着所处的环境变化而改变。生活中,其实也有这样的人,他们的脾气秉性、办事风格经常会有变化。所以呢,人们也会称他们为——变色龙。请以《我眼中的"变色龙"》为题,写一个你认为符合"变色龙"特征的人,并用生动的事例来说明他为什么是"变色龙"。题意分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三个要求,一是要以"我眼中的‘变色龙’"为题,二是要用事例来说明这个人为什么是变色龙,三是事例要生动。现  相似文献   

7.
<正>一、立足文本,把课背精、背透是根本备精、备透课文是语文课堂回归自然本色的根本所在。备课时一定要立足文本,吃透教材,从整理上把握教材,并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整合,使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实际。优秀的语文老师,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的。有位老师在教学《变色龙》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了解变色龙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屏幕显示"变色龙"变色画面,接着花了近5分钟时间向学生介绍"变色龙"的习性,继而问喜欢这样的动物吗?有的学生说喜欢,因  相似文献   

8.
“九变”考     
在对《孙子兵法》篇章结构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种孙子所设计的、用以暗示《军争篇》与《九变篇》为姐妹篇的、特殊而固定的引言格式:"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圮地无舍)。"由此诊断出两处传统句读的错误,与对"舍"字的注释错误,从而破解了"《九变篇》有哪‘九变’"的千年古谜。进而又在《九地篇》中诊断出一处传统句读的错误,解决了何为"绝地"的疑团,继而对"‘九变’与‘九地之变’有关联"的猜想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并厘正了两者之间不尽相同的概念。最后以逻辑推理的方法,对何为"五利"提出了新的证明。  相似文献   

9.
教课一得──《变色龙》板书艺术的构思许昌市第十中学程素云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尤其语文学科,更需要精心设计。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曾说:“语文板书是课文解说的高倍浓缩,要求有序、求精、求巧。”我在设计《变色龙》一文的...  相似文献   

10.
王雅娟 《文教资料》2007,(20):93-94
《变色龙》是俄国文学家契诃夫的一篇著名讽刺小说,在中国也可谓家喻户晓。它通过警官奥楚蔑洛夫裁决小狗咬人一事,讽刺批判了沙皇俄国官僚制度下趋炎附势的奴性心理,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契诃夫的小说艺术一向以洗炼含蓄著称,在有限的篇幅中蕴涵极为丰富的内容。如此,当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再解读《变色龙》时,就会发现它还在讲述一个"演戏"与"看戏"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一、新课的“老调.扣人心弦 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在教读《变色龙》一文时,教师首先向学生设置悬念:变色龙是动物蜥蜴的一种,它的皮肤的颜色随着四周物体的颜色而改变,课文是写这种动物吗?不是,那为什么课文却以“变色龙”为题,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引导学生带着悬念,主动、积极地学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识。 2.活变题目,以点带面。于漪教师在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时,让学生初读课文,先把题目改为《一个皇帝》,请同学们在横线上用课文中找出的表现皇帝性格的词语填补题目,如昏庸、虚伪、愚蠢等等,加深印象…  相似文献   

12.
设计意图在大班语言教学活动中,幼儿会接触到一首儿歌《绳子变把戏》,通篇都用一个"子"字作为韵脚,也叫"子字歌"。在该儿歌的仿编环节,我发现幼儿的思维被儿歌的句式(如"一上一下×××,一前一后×××,一左一右×××")所束缚,  相似文献   

13.
<正>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初中阶段的第二个小说单元。该单元围绕人文主题"人生百态"选取了《孔乙己》《变色龙》《溜索》《蒲柳人家》四篇小说。《孔乙己》和《变色龙》作为教读课,前者塑造了孔乙己的"苦人"形象,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弊端以及国民的劣根性,后者是讽刺小说,通过警官奥楚蔑洛夫对一条狗的态度的几次变化,活画出一个欺下媚上、趋炎附势的小官僚形象。《溜索》和《蒲柳人家》作为自读课文,前者生动再现了高山深涧中马帮首领等人强悍勇猛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说“壑”     
《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张公夫人麴娘墓志铭》中的"■"为"壑"的俗字。在"壑"到"■"的俗变过程中,文字类化起了重要作用。类化分为字内类化和字际类化,是众多俗字产生的重要途径,《集注》中"(頁頁)"和"■"也是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字内类化字。  相似文献   

15.
物种新发现     
德、美科学家发现世界上最小的变色龙据新华社华盛顿2月17日电,据美国新一期网络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卷》报道,德国和美国科学家日前在马达加斯加新发现4种变色龙,它们成年后的躯干长度仅有指甲盖大小,可能是迄今世界上最小的变色龙。这些变色龙发现于马达加斯加东北部哈拉岛的热带雨林,都是侏儒枯叶变色龙属的成员。它们从鼻尖到尾部末端总长29mm;它们仅在枯叶间活动;这些变色龙身体呈棕色,并不变色,但这种颜色对它们已经形成了"绝佳的伪装";它们长相非常相似,研究人员利用遗传分析才确认它们分属4个不  相似文献   

16.
《变色龙》中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面对同一个受害人和同一只狗的情境下,围绕着狗是否是"将军家的"而把自己的态度变来变去,彻底暴露出一副可恶的"变色龙"嘴脸。他对狗的称谓变换是其卑下人格的真实写照,他的变色行为证明,他自己也是一条狗,一条搜刮民脂民膏的"走狗"。  相似文献   

17.
教案的设计者始终围绕着《变色龙》一课的文眼“变”字安排教学,从变色龙的特点入手、指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了解奥楚蔑洛夫善“变”的表现,分析“变”的内在原因,进而启发学生认识“变”的实质.人物性格、社会环境、情节发展以及语言、动作、细节的描写全部融汇在指导学生对“变”的理解过程中.例如,在小说原文中,社会环境是放在第一段中描写的,但“教案”并未把交代背景、分析社会环境安排在教学初,而是在学生经过研读、讨论,已认识了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的本质后,进一步讨论课文的主题时,要求学生联系第一段内容认识当时的社会性质.使教学内容既有整体感,线索分明,又重点突出;政治思想的教育和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谐统一.在指导学生认识奥楚蔑洛夫善“变”特点的过程中,教案设计注意抓住“狗咬人”这一中心事件,通过对狗的态度,启发学生理解人物性格,把握情节发展;教学安排步步深入,具有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著名文学家契诃夫的讽刺小说《变色龙》(初中语文第四册),是两千来字的短篇。在这篇短文里,既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曲折的故事,凭着朴实无华的语言和简炼、单纯的情节,引起不同  相似文献   

19.
正某杂志推出的"立体课堂"栏目中,《变色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文的教学实录中有如下两个教学片段。【片段一】师: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九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生:(生读后,交流)变色龙的外形。师:(板书:外形)谁来读读课文第十自然段?生:"变色龙这么迟钝,怎样捕捉食物呢?"师:这个自然段仅有一句话,谁能根据  相似文献   

20.
《变色龙》(见初三册)与《我的叔叔于勒》(见初六册)同为外国短篇小说之精品。两文无论是从欣赏角度还是从数学角度都具有很强的可比性。一、就人物性格而言,《变》文中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与《我》文中的主人公菲利普夫妇这两个(组)人物形象的科技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