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地位日益凸显。为研究上海在引入跨国公司嵌入方面的影响因素及趋势,促进上海进一步吸引跨国公司,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利用理论分析方法,从经济嵌入、技术嵌入、文化嵌入、社会嵌入和体制嵌入五个方面分析跨国公司在沪本地化的特点,结果发现尽管上海的区位优势明显,但是由于人力资源成本限制、跨国公司的挤出效应和周边城市的竞争,在进一步引入跨国公司方面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需要从发挥自贸区溢出效应,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设立准入门槛和坚持"四个中心"发展四个方面进行改进,成为真正的"宜居、宜商、宜业"的世界城市。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知识嵌入特性对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结果的影响及其对知识转移活动的选择适应性,所构建的知识转移管理路径模型包含了知识嵌入性、转移活动和转移结果。使用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的样本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设验证。实证研究显示,知识的人员、惯例嵌入特性和初级、高级知识转移活动可显著推动知识跨国转移;高级转移活动是人员、惯例和复合嵌入类知识转移的有效中介,而初级转移活动只对人员嵌入有中介作用。同时发现初级转移活动适应人员嵌入而排斥惯例嵌入知识,高级转移活动对人员、惯例与复合嵌入知识都表现出了良好的选择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显著提高东道国企业生产率的潜在贡献.整合知识基础观与嵌入理论,考察了跨国公司在华溢出效应的驱动因素,分析发现,跨国公司与政府相关机构的嵌入性、与金融机构的嵌入性以及跨国公司在华的产品出口战略均会对本土企业产生溢出效应,而跨国公司在华科技人员雇佣政策对溢出效应的影响关系却不显著.最后,讨论了研究的理论贡献、政策意涵及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基于网络视角,研究内部嵌入性对跨国子公司成长能力的作用机制。通过对119家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的问卷调查数据检验子公司内部嵌入性、知识获取与成长能力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内部嵌入性对跨国子公司成长能力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知识获取的中间传导促成,子公司所在产业负向调节了子公司内部嵌入性与知识获取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运用关系嵌入和权力依附关系与吸收能力相一致的相关理论,试图解释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通过外部的商业关系获得商业知识(显性/隐性)的内涵、动机和能力的机理。通过对80个在华跨国公司子公司的调查发现,在营销知识自外部的商业伙伴向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传递中,权力依附关系和吸收能力是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主要因素,关系嵌入仅仅具有有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知识嵌入性视角的知识共享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知识特性与嵌入性相关文献,通过规范研究,分析了知识嵌入性的内在构念,认为知识嵌入性是知识流动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并构建了一个包括知识嵌入对象、嵌入层次与嵌入类型的知识嵌入性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知识嵌入性对知识共享的影响机理,提出了知识共享中的知识嵌入效应悖论.最后,从知识嵌入性视角,探索了知识共享的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7.
嵌入性与产业集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嵌入性是经济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概念,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网络对经济活动绩效的影响。在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中,应用嵌入性的概念框架,对理解产业集群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嵌入理论的提出,打破了新古典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基本假定,认为个体和组织的行为是嵌入到一定的社会网络中的.将嵌入理论应用于创业研究,一方面,彻底摒弃了"谁是创业者?"这一将创业者视作孤立的特殊主体的假设,提出创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潜在创业者身处的社会结构是否能够带来创业所需要的足够资源和信息;另一方面,嵌入理论仍然肯定了创业主体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对身处结构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创业主体在嵌入当地结构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维持和修改当地结构.本文在回顾了嵌入理论的发展渊源以后,梳理总结了基于嵌入观点的创业研究文献,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研究中嵌入性理论深入不断拓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析工具,嵌入性成为衡量和鉴定产业集群与否的标志之一。在当前嵌入性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集群嵌入性的现象、概念以及已有的研究框架,深入研究集群嵌入性的形成机理,提出了集群嵌入性层次结构,即环境嵌入性、网络嵌入性和双边嵌入性,尝试性地对已有嵌入性理论做出拓展。  相似文献   

10.
从嵌入性分类角度入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嵌入性划分为制度嵌入性、网络嵌入性和文化嵌入性3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嵌入性理论的产业集群研究构架,探究嵌入性3个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critically assesses the policy orientation, social impacts, and linkages of telecommunic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in a government deregulated policy environment and an increasingly globalized economy. Deregulation has been driven by both ideological and technological demands, stemming from sever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s in the world economy, the collapse of state socialism in eastern Europe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nd greater oligopolistic competition among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 expanded infrastructure of new digit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is the foundation of a worldwide political economic regime of accumulation. ICT increases command and control capabilities of large corporations, together with the mobility and liquidity of capital, making it essential to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world economy,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creation of global information city networks. At the same time, government deregulation and rapid technological change are associated with a number of spatial, economic, and social dualisms.  相似文献   

12.
苏永骏 《科教文汇》2012,(18):11-12
高校教务员是奋战在教学管理一线的主力军,教务员的综合素质是影响高校教学管理质量的关键因素。笔者对当前江苏省高校教务员的素质进行研究,指出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高校教务员素质的具体的、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新药风险投资现状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立  何建敏  夏太寿 《软科学》2006,20(6):97-101
分析了江苏省在新药研究领域引入风险投资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重点介绍了国内首个专业性风险投资资金———江苏省新药创制发展资金的运作模式及成功经验,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药风险投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顾了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研究进展情况。本文设计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总体框架: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目标是获得一个具有可比性、敏感性、综合性等特点的综合指数;在评价思路,以“活动—压力—反应—绩效”为分析框架,描述性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并以此为依据选择确定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指标标准化方法等进行探讨。根据本文设计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框架与思路,对江苏省循环经济进行了描述评价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的循环经济发展程度在逐步提高,并且江苏省的循环经济发展经有明显的阶段性;对分项指标的分析表明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表现,即在减量投入和污染减排这两个方面做的比较好,在循环利用方面有待加强。最后,文章结合评价结果,提出了一些促进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江苏省高等医学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以及地区结构进行现状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思考。  相似文献   

16.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评价模型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梦洁  陈慧中  赵紫玉  庄舜尧 《资源科学》2009,31(12):2137-2143
如何体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特点,提出因地制宜的耕地数量平衡标准,并且充分考虑耕地质量的变化,建立特定区域条件下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评价模型是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之一。论文首先回顾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体系及其政策保障体系,分析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内涵,指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当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平衡,进而构建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评价模型。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评价模型中,耕地数量动态平衡模型强调一段时期内人口和经济增长背景下耕地转化的不可逆趋势,耕地质量动态平衡模型则通过投入产出要素的变动趋势来判断耕地总体质量的变化,并以江苏省为例,应用评价模型对江苏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可以看作是一个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应用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对集群的创新能力问题提出了三个理论命题,即如果产业集群中各组织成员之间具备中等程度的关联性、中等程度的异质性、产业集群具备内部中等程度的控制水平(Medium Degree of Governance)的话,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将更强.采集了江苏省三个产业集群的数据,借助网络分析方法,对命题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8.
许丹  章学周 《现代情报》2012,32(6):58-63
江苏省网络信息消费在居民实现能力、消费渠道和消费类型上都取得了发展,但同时也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该文在大量数据基础上,通过线性回归方法构建江苏省城乡信息消费函数,明晰居民收入与信息消费的关系,分析江苏省城乡居民网络信息消费水平。认为引导网络信息消费的健康发展,政府仍起关键作用,并且应该首先通过促进农民增收来促进网络信息消费水平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蓓蓓  梅艳 《资源科学》2009,31(11):1973-1981
本研究选取1985年~2007年江苏省的生态足迹、经济数据,构建生态足迹消耗与人均收入、经济结构变量的计量模型,对江苏省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江苏省的资源消耗量与经济增长在实际取值区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二者的演化规律基本符合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②经济结构变量对生态足迹消耗以及生态足迹与收入曲线产生影响,固定资产投入比例、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提高会加大资源的消耗量,并刺激经济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促使生态足迹与收入曲线更加陡峭,相反,产业结构的升级则缓解了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