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诗文中体现出来的心系社稷、贵民固本、亲和自然、刚肠疾恶、恪守真诚的文化人格精神,深深地烙印着中国政治哲学、社会哲学、宇宙哲学、人生哲学的民本情怀与和谐意趣,是值得我们挖掘、整理、开发和借鉴的宝贵文化资源。民本情怀与和谐意趣结合为李白的文化人格精神,在极其阔大的历史和现实时空中昭示了李白的不朽和永恒。李白把心灵和谐对应于宇宙自然,再拿宇宙自然的和谐反观社会和人生,就使得他的文化人格有着批判现实生活所存在的不和谐的精神价值,这是李白最为难能可贵的地方,也是李白最为赢得读者的关键所在。民本情怀与和谐意趣,是李白诗文中的生命张扬,最终造就了他别具一格的诗学风格和独立于世的人格风貌。  相似文献   

2.
李白的生活方式与艺术创作,包含着丰富的“现代性”内容,体现了个体与社会分裂、理性与非理性分裂的“现代性”症候。李白通过张扬非理性的、来自于本能的激情,力图摆脱现实生活对生命的压抑。实现对人生虚无的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3.
梁丽婷 《文教资料》2011,(36):82-84
在对李白诗歌的研究中.“豪放飘逸”几乎成为其代名词。本文则用“日神精神”、“酒神精神”说对李白的诗歌做一些分析。李白的诗歌交织着日神精神的“梦”与酒神精神的“醉”,有着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的社会文明中,剑既是一种非常锐利的冷兵器,又是一种富含文化韵味的意象体。李白的诗歌中多次提到剑这个意象,他的剑是侠客的标志,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展示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杜甫与李白的交游诗,考察了杜甫及盛唐人对李白的评价,从而探讨了李白的“清”的人格精神与诗风追求,我们认为其人格精神与诗风是一致的,二者有机地体现在李白的身上,成为盛唐精神的一大内蕴。  相似文献   

6.
作为诗论家,胡应麟对唐诗源流和类型等的总结和阐述,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李、杜诗歌进行细致化分析的意图,显示了格调诗学后期在观念上的自觉突破意识和另辟蹊径式的探寻方向,而作为创作者,胡应麟在具体的乐府和古体创作中表现出的词语采撷、句法混融以及气势摹仿等,更为鲜明地反映出明后期理论转型阶段对李白诗歌的理性归纳和艺术实践相融合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庄子宇宙观认为时间和空间都具有无限性,天地万物和宇宙本体构成一个整体并处于动态运动之中。庄子将宇宙之美纳入人生现实之中,形成了审美化、艺术化的宇宙观。李白继承并发展了庄子的宇宙观,在诗歌创作中将个人主观意志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构建了以"我"为主体的审美意境。这是对庄子宇宙意识的再接受。庄子宇宙观的文学审美意义不仅在于文本自身,更在于后世文学对它的接受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位于西亚的古波斯(今伊朗)是个具有四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从2000多年前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中伊两国就开始了绵延不绝的经济文化交流。文章分析了唐代长安西域化对李白的影响。并主要以中古波斯文学“四柱”的诗作和李白诗歌作了比较,指出人格和风格上的相似之处;进而指出两国诗史的3条共同规律:1.以现实主义、爱国主义、人民性为主要贯穿线索;2.以刚健清新,富含人生哲理之作为上品,对自我对人生必有不断高层次的探索和追求;3.与反人民的统治集团间的不协调。  相似文献   

9.
<夜>的主人公何华明面对个人欲望与革命理性的冲突时,在革命话语权的控制之下,个人欲望让位于革命理性.这在更深层次上是作家创作中艺术的艰难突围与政治意识的无奈选择,同时也体现了文学艺术与革命话语权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夜》的主人公何华明面对个人欲望与革命理性的冲突时,在革命话语权的控制之下,个人欲望让位于革命理性。这在更深层次上是作家创作中艺术的艰难突围与政治意识的无奈选择,同时也体现了文学艺术与革命话语权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艾斐 《高中生》2011,(1):36
文化是什么?文化做何用?这似乎是一个常识性问题,人人都能回答一二,但要作出准确恰当的回答,还真非人人可为。文化的功能是什么呢?就是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增长智慧、涵养德行、陶冶情趣、砥砺品格,提供正确导向,丰富社会生活。这样一种功能,归结起来便是养"心"——养智、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世纪70、80年代之交知识分子视角中"文革"题材小说为再解读对象,试图发掘作品背后的叙事逻辑和文化原型。这些在思想解放背景下的反思文学的优秀文本,普遍呈现出对一系列整体概念的"母与子"式的情感模式和与传统文化难以剥离的文化原型。这种情感模式和文化原型,在当时却成为知识分子所能寻找到的合法有效的政治批判资源,对它们的理想化的理解与信仰也是对文革极端荒谬的政治面貌的映照。  相似文献   

13.
杨建坡 《考试周刊》2013,(83):192-193
《苟子·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在唐代,魏征与唐太宗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政治对话也是出于此。在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文化中,这成了一条颠覆不破的执政真理——那就是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4.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包括校园内动态的人和精神,静态的物质和制度,时空的现状与历史等等的总和。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途径,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学校如何构建校园文化呢?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  相似文献   

16.
张文华 《教师》2012,(5):121-121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说是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农业文明塑造了“九曲回肠”,那么,是齐鲁文化和古老的济水养育了山东人,塑造了山东人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的演进过程,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是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路向选择在于大力培育公民的权利观念、法治观念和公共观念,而经济形态的转换、政治结构的转型和西方政治文化的冲击引致了这一路向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也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融通与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学启智、以行启智,做到润己泽人、以文化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做培育时代新人的“大先生”。  相似文献   

19.
"黄帝四面"神话究竟应该作何种解读?自古以来一直存在分歧。这固然与神话本身的多义性有关,同时也与人们对神话解读存在局限性有关。以往的解读者多着眼于具体的文化(历史)现象,而没有关注到背后一以贯之的东西,即某个能够给予这些文化(历史)现象以普遍性理论支持的哲学世界观或文化元观念。通过对古代神话文本与哲学文本的对比研究并结合对神话得以发生的经验原型的具体分析即可发现,"黄帝四面"其实是一个与古代天道模式有关的神话隐语,各种与"黄帝四面"神话有关的文化(历史)现象只不过是作为文化元观念的天道模式的具体表现而已。由此,这个古老的神话就获得了忠实于神话原意的解读;而且,由于引入了文化元观念这一概念,从而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国古代神话、哲学以及文化之间一体性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1月12—13日,“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论坛:十七大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研讨会在常熟理工学院举行。本次会议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教育厅、河海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江苏警官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关联”、“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唯物史观特质”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本刊在此编选了5篇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