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年9月,北京日报“人事档案制度:妨碍人才合理流动的壁垒”一文曾报道:.据对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上海人才市场、中国北方人才市场、中国南方人才市场以及贵州、四川等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60万“弃档族”。出现这么多弃档族,笔者以为,这和保管个人的人事档案需要交费有关。  相似文献   

2.
美国社会安全码对解决我国大学生弃档现象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人才流动的加速和用人机制的灵活,档案的影响力逐渐下降,"遗弃"档案现象也随之增加.根据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中国上海人才市场、中国北方人才市场、中国南方人才市场以及四川、贵州等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60万"弃档族".  相似文献   

3.
《中国青年报》最近报道,根据人事部全国人才交流中心、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上海人才市场等人才交流中心的不完全统计,截止2002年12月,全国至少有60万“弃档族”。众所周知,人事档案重如身家性命,出国、升学、评职称、结婚、生育、调动、晋升等等,没有它几乎寸步难行,但就是这样“性命攸关”的东西,为何现在有人弃之如草芥?一、中国的人事档案中国人事档案制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它记载人的家庭出身、本人成份、社会关系、学习经历、工作过程等历史资料,堪称一个人存在社会的“印迹证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管理约束一个人的重…  相似文献   

4.
谈人才“弃档”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燕 《海南档案》2005,(1):28-29
近几年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流动速度的加快,人事档案的“弃档”、“死档”现象越来越严重,成为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十分头疼的问题。据报道,某市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对其管理的4000多份人事档案进行了排查,“死档”竞达1000余份,即有1/4的挂档人员弃档而走,不知所踪;在一些人才流动比较频繁的大中城市,“死档”比例大都有1/4以上。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才流动的增强,大学生自谋职业成为一种时尚。有资料表明,目前全国至少有60万“弃档族”。“弃档”一族对人事档案的“漠视”,对现行档案管理制度提出了新挑战。一在“弃档”一族中,“弃档”者多为大学生、出国者、个体创业者和外企员工。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档案成了束缚自己的工具,为了“自由”之身,不惜把自己身份的标志、记录自己成长之路的档案随意丢弃。人档分离确实使人才更容易成为一种全社会共享的资源,使人才更好地自由流动,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但并不意味着档案可以随意丢弃。人事档案一直以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人事制度的改革。人才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作为记录个人成长经历的人事档案的作用被淡化。在流动人员最为集中的人才交流中心,“弃档”越来越多。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约有60万人弃档不顾。其中还有一些成了无人认领的“死档”。2005年4月2日的《中国青年报》记载:在甘肃省人事厅高新技术人才市场保管的2万多份档案中。就有8千份档案已经10来年未缴纳保管费了。属典型的“弃档”。占该市场所有人事档案的40%。这种现象在单位一样存在。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的人遗弃自己的档案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人事制度的改革,人才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作为记录个人一生成长经历的人事档案的作用被淡化,在流动人员最为集中的人才交流中心“,弃档”者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60万人弃档不顾,其中还有一些成了无人认领的“死档”。2005年4月2日的《中国青年报》记载:在甘肃省人事厅高新技术人才市场保管的两万多份档案中,就有8000份档案已经10来年未缴纳保管费了,属典型的“弃档”,占该市场所存人事档案的40%,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的人遗弃自己的档案呢?一“、弃挡”现象产生的原因1…  相似文献   

8.
浅析“弃档”成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事档案曾被视为身家性命 ,如今却遭到越来越多的人遗弃。用工制度的变化 ,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使“弃档”成为可能 ;人事档案自身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不能满足人事管理工作的需要 ,是“弃档”主因 ;人才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们的“弃档”行为。“弃档”具有群体性特征 ,“弃档”给社会、相关单位及个人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在处在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非常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之一就是市场体制和计划体制“二元”格局并存,而流动人员“弃档”现象也可以归咎于这种格局。流动人员“弃档”现象主要存在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人才交流中心所管理的“弃档”,据国家人事部的统计,2003年全国各级人才流动中心为15.4万个国有和非国有单位代管了330万份人事档案,其中有60多万份与主人失去联系,成为“弃档”、“死档”。第二种情况是:国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所管理的“弃档”。很多停薪留职、离岗人员、出国人员的档案没有转走,造成“人档分离”,成为弃档。  相似文献   

10.
从“弃档”透视人事档案管理的弊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事档案一直以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社会和人事部门了解一个人的真实载体,是人才使用的重要依据。把自己的个人档案随意遗弃,在若干年前简直不可思议。但近年来,社会上“人档分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人认为人事档案可有可无。据国家人事部的统计,目前全国各级人才流动中心为15.4万个国有和非国有单位代管的330万份人事档案中,有60多万份与主人失去联系,成为“弃档”、“死档”。那么,什么是造成“弃档”族日益壮大的原因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一、现行人事档案管理不规范是根本因素我国现行人事档…  相似文献   

11.
王维利 《天津档案》2006,(12):25-25
早在三年前人事部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人才交流中心就有60多万“弃档族”。弃档人员主要是改革开放初期下海经商、在非公有制单位打工的跳槽人员以及没有找到工作或选择到非户口所在地工作的大学生。三年已经过去了,情况如何.最近据人事部等有关部门统计.弃档人数不仅没有减少,  相似文献   

12.
段义严 《兰台世界》2006,(8S):11-11
“弃档”现象的出现及愈演愈烈,使人们更多地关注我国的人事档案和“档随人走”的管理制度。“弃档”族的凸现及日益壮大,让人们开始质疑人事档案的价值,甚至其存在的必要性。然而,笔认为,对我国人事档案及“档随人走”管理制度不能求全责备,“弃档”何尝不是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13.
人才竞争对人事档案工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新芳 《兰台世界》2006,(15):54-55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人员流动政策的逐步放开,人才竞争现象日益加剧,流动人员的数量也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流动人员的档案管理问题亦愈来愈突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被认为是员工身份证明、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的人事档案,在人才竞争激烈的当今却被冷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形成“弃档”“、死档”。有的是辞职或自动离职或是出国未归形成的“死档”,有的是在人才流动过程中形成的“弃档”“,弃档”已不是个别人的偶然行为,而已成为一种大规模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秩序及人事改革的健康发展,应该引起全…  相似文献   

14.
由“弃档”现象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琳 《贵州档案》2003,(6):26-27
近年来,大中专生毕业后自谋职业成了普遍趋势。一些暂时没有找到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将档案留在了学校或人才交流中心,甚至一些自谋出路找到了工作的毕业生也置档案于不顾。来自贵州省各地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资料表明:截至2003年9月,全省有几万“弃档族”,“弃档”已成为普遍现象。针对这一现象,贵州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有关人士指出,无人问津的被遗弃档案的出现,促使人们对原有  相似文献   

15.
侯砚 《云南档案》2011,(8):16-16
天津网:目前天津北方人才市场启动了新一轮的寻档工作,至今不清楚自己档案所在地的职场人士可通过中国北方人才市场寻档热线找到自己“失散多年”的档案。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跨越地域的流动越来越多,许多单位不拘一格引进人才。但因有许多实际问题存在,使得人才流动和档案转递不能同步进行,从而导致了人档分离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60万人弃档不顾,仅广州“弃档”一族就高达3万人之多。其中,还有一些成了无人认领的“死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人才的流动也日益频繁。在这一前提下,“弃档”现象的发生也屡见不鲜,人事档案在人们心目中的角色地位已经有了新的变化。本文结合实际,对人才流动引发的“弃档”现象进行了思考,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并且在借鉴美国人事档案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消除“弃档”现象的建议和对我国人事档案面临改革的想法。  相似文献   

18.
郑美虹 《兰台世界》2004,(11):21-22
“人事档案”作为人生经历的记录,在计划经济时期被视为人的“生命线”,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人员流动日趋频繁,随着频繁的人才流动,随之产生了擅自“弃档”、“扣档”、“建档”、“造档”等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引发了人事档案可否“隐退”、能否“克隆”等思考。人事档案究竟是一张有价值的名片,还是一块可有可无的鸡肋?笔者就此谈点粗浅之见,以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张姣 《兰台世界》2008,(11):4-5
本文陈述了作者从“弃档”到“拾档”的经历,对“弃档族”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分析,并对解决“弃档”问题,加强人事档案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完善法规解决"弃档"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事制度改革和用人机制的巨大变化,在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一个日渐突出的问题显现出来,即人、档分离现象和“弃档族”的出现。笔者在有关资料中看到这样一则信息:“据中国人才交流协会估测,在实现工作流动的人才中,约20%的人未携带人事档案,要么人、档分离,要么彻底弃置。”据分析,这些人当中,有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