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书界采风录     
○《新民晚报》9月5日发表舒乙的文章《提倡重版》,认为实行重版制可能会使我国出版业走出困境。文章说,在某种程度上,出版业,特别是正经的文学书籍的出版业,要靠由一次版制度走向重版制度来振兴。  相似文献   

2.
书界采风录     
《文汇报》于10月26日发表《繁茂中的隐忧——警惕“泡沫图书”的泛起》一文,是记者夏震霏、吴兴人同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郝铭鉴与著名散文作家赵丽宏探讨的话题。 郝铭鉴在同记者谈话中说,这次武汉书市的确琳琅满目,涌现了一批好书。但在曲终人散之后,我却有一些隐忧,那就是在林林总总的书展中,“泡沫  相似文献   

3.
书界采风录     
地图出版发行问题较多亟待加强管理 《科技与出版》今年第五期发表陈振华的文章,谈当前我国地图出版发行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文章说:改革开放给地图市场带来了繁荣景象。近年出版地图的品种和印数都有较大增加。1990年以后,品种年均约1100—1200种(其中社会参考图约占70%,教学图约占30%),印数年均约1.3—1.4亿册(幅)(其中社会参考图约占40%,教学图约占60%),特别是1994年,品种约1400—1500种,印数约1.6—1.8亿册(幅),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特别可喜的是,还出版了一批高品位的地图作品。近十  相似文献   

4.
一书一世界     
《全国新书目》2022,(5):88-91
书的本质是介质,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无数或厚重或有趣的灵魂。因此比起纸面上安静排列的一行行铅字,书籍更重要的价值是引领读者探寻属于自己的新天地,用思想的力量塑造更好的人生。  相似文献   

5.
书界采风录     
○《书报刊》今年第7期发表余蜀的《定期公布长效书目如何?》一文。文章说,畅销书有短期畅销与长期畅销之别,前者轰动一时,昙花一现,转眼间就成了匆匆过客,此之谓短期畅销书,那大半是只顾眼前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后者不一定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但它有价值,有生命力,经得起时间考验,不断重印,其累计印数相当可观,此之谓长期的畅销书,或曰长效书。商务印书馆每年出  相似文献   

6.
书界采风录     
不久前,湖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等单位对湖南师大学生课外阅读倾向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古今中外名家名著备受青睐并成为当代大学生阅读中的新时尚。在接受抽样调查的大学生中,71%的大学生表示喜欢名著,另外有19%的大学生表示既喜欢名家名著也喜欢通俗读物。调查发现,近年来,课外阅读过文、史、哲、经济、政治等各类名著15本以上的学生占91%,其中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阅读数量多达50本以上。在解释“喜欢名家名著”的原因时,大学生们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名家名著不仅给人精神上的享受,还能从思想上给人启迪,激励我们奋发向上。名家名著越读越有味,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体味和感受。这次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越来越追求和珍视理想、人生、事业上的高境界与高品位,他们已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定格在与自身素质相适应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书界采风录     
《南方周末》9月22日刊载记者文尚的文章:《只能与外国当代文学擦肩而过吗?》文章说: 一纸国际版权公约,似乎把中国的出版界逼到了死胡同,从而也把中国的外国文学读者逼个半疯。要不,一部美国商业畅销书《廊桥遗梦》怎么会红遍大江南北,造成“万人竞说廊桥梦”的局面? 《廓桥遗梦》在中国出乎意料地风行其实给中国的出版界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出版界怎样去喂养那些已饿得发慌的外国当代文学读者。  相似文献   

8.
书界采风录     
○邵燕祥在2月21日的《新民晚报》发表文章,倡议爱书者自发地成立书迷协会。文章说,中国有了球迷协会,有了戏迷协会,就是还没有书迷协会。前苏联有个书迷协会,成立于1976年,现已有基层组织25万个,会员2000万人,协会经常组织活动帮助会员读书。但作者并不主张我国也搞个什么全国性的书迷协会,跨行业、跨地区,弄个庞大的理事会之类,最终成为某些并不读书之人表演角力、“相扑”的场所。因此,作者提倡组织些个书迷小组、书迷大组,书迷可以就共同所读的书交流、争论。作者最后说:“书迷,恐怕是越多越好。至少不要比球迷、戏迷跟什么别的迷少。否则就是文化的偏枯了。”  相似文献   

9.
书界采风录     
王本金在《新闻出版导刊》今年第一期上发表文章,要求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稿酬制度。文章主张:实行版税制以与国际出版业接轨;建立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制度;修改《书籍稿酬暂行规定》。文章认为“现行稿酬标准是1990年制订的,这三年来多种商品价格上涨,唯有稿费标准始终一副不变的面孔。稿费标准起码应随书价上涨而上涨。”“调查显示,目前稿酬低的负效应在增大,一些文化精品、严肃作品在淹没、在流失。近几年,有许多很好的专著在海外出版,文化资源流失严重。有的中老年学者不潜心研究学问,而去编畅销书,学术研究荒废了。这对第一生产力的科技研究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  相似文献   

10.
书界采风录     
○《书与人》第3期发表季羡林文章《翻译的危机》。文章说:“这个题目看上去有点危言耸听,但是我自认是实事求是的,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当年严复以“信,达,雅”为“译事三难”,季先生认为,三个字中,以“信”字为基础,为根本,这个字做不到,就根本谈不到翻译,而危机正出在不遵守“信”这个标准上。  相似文献   

11.
书界采风录     
《中华读书报》11月9日在“观察家”栏刊出文波的文章:《如许热点应该降温》。文章说:近年来,一些图书在选题运思与出版运作上的相似与相近的现象愈来愈多,使得看似繁荣的图书市场出现了相对集中的一些热点。这些热点,有的是由求新补缺起始,尔后趋之者若鹜,变成了相互重复;有的则  相似文献   

12.
书界采风录     
○《人民日报》8月10日发表罗新璋的文章《阿拉伯数字莫乱用》,对我国书刊上乱用阿拉伯数字的现象提出批评。文章说,以视觉感受而言,眼下报刊上排得浑成一体的中文稿已很少见。诸如“28佳人”(二十八佳人?),“熟读唐诗300首”(也可读作“熟读唐诗三零零首”,七言变八言),令人哑然失笑。尝见一副刊载一文,引唐诗“南朝480寺”,我不禁为“24桥明月夜”担心,更为“30功名尘与土,8000里路云和月”捏一把汗。汉字里夹阿拉伯数字不分场合,方凿圆枘,常不能相间相形,  相似文献   

13.
书界采风录     
《新民晚报》近日发表叶路的文章《除了拍卖,作家还有多少权益?》。文章说,近来国内有许多作家对文稿拍卖表示了很大的兴趣,“一字×金”的消息,更是令众多作家怦然心动。但是,在把稿子寄出之前,请作家再考虑一下,你了解著作权法吗?你知道伯尔尼公约吗?你知道怎样才有可能维护好并争取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吗?  相似文献   

14.
书界采风录     
辞书编纂出版问题多 《文汇报》9月14日刊载张新颖文章,批评当前辞书编纂出版中的粗制滥造现象。文章说:第一届中国辞书奖评选的印象是:确有好书,但只占少数;平庸的为数甚多;低劣的也有一批。有些问题带有普遍性。 一是抄袭剽窃。如《基督教文化百料全书》,有关教派与教会的100多个条目,绝大部分条目系抄袭。 二是胡编乱造。《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大辞典》一书,拥有380万字,均系东拼西凑而成。 三是立目不当。许多辞书的编纂人员以为立目越多,篇幅越大称优。一部《金融辞海》有15000条,520万字,但其词目大部离题。  相似文献   

15.
书界采风录     
○《服务导报》日前发表赵允芳的文章《中国图书“肥水”岂可如此“流入外人田”?》,认为我国在版权贸易上存在着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国内出版社在和海外出版商、社签订版权贸易合同的势头越来越旺的同时,中国出口图书的版税却从80年代末的10%至15%降低到了现在的6%至7%。如此  相似文献   

16.
书界采风录     
○《光明日报》1月10日发表记者韩小蕙的一篇报道,报道了北师大教授童庆炳和副教授吴正民主持编辑的“心理美学丛书”出版后所面临的困境。据报道,该套书共15本,是1985年国家社科研究“七五”规划的重点项目,由童庆炳教授带领十余名硕士生和博士生投入研究,至90年完成。被誉为“中国现代心理美学的奠基之作”。然而这15部书稿全部是自费出版,每部印行千册,自己包销。现在,呕心沥血了几年,不但一分钱稿费未拿到,还欠了一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7月下旬,为完成《赵家璧传记》(暂定名),我和合作者芦珊珊一道专程赴上海山阴路约访了赵家璧女儿赵修慧女士。此行,不仅结识了热情爽朗、丰姿绰约的修慧大姐,更加深了我们对赵家璧先生的崇敬、敬仰之情。感叹"书比人长寿",我们被这样一位优秀的出版家为书籍的一生所折服。赵家璧先生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享有很高声望的出版家、编辑家。他所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  相似文献   

18.
书界之怪状     
《中华读书报》(2002年4月10日17版)刊载了李庆西的文章《二十年目睹书界之怪现状》。具体现状如下:怪状之一,从避免雷同到出书大碰撞。本来并非文化人习气,这些平素文化都产业化普世化了,文化人也得近乎人情物理,所以扎堆成了最显眼的市场行为。怪状之二,没人叫好的书竟风靡20年。这说的是大名鼎鼎的琼瑶,其言情小说自80年代初进入祖国大陆,那时女孩们人挟一册,读得如痴如醉。可是,琼瑶不像金庸迷,迷归迷却没人出来替琼瑶叫好。怪状之三,“看不惯”的书也卖得火。这事情本身也让你看不懂,像钱钟书《管锥编》、…  相似文献   

19.
在学院里教书,自然是以书为生,离不开书。由书作纽带也就认识了书界里的人:读书人、藏书人、出书人和著书人。 去年,给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课,有感于他们花边杂志知道得多而学术理论著作又读得太少,给他们开了一个长长的读书目录。出于打基础的想法,目录中所列几乎都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一些“名”得不能再“名”的社会科学名著和本专业的一些基本著作。过了段时间,我在课堂上问学生们读书的体会,不料听到的回答竟是异口同声的“找  相似文献   

20.
眼下除了天热不受欢迎外,各行各业都是人心思热:广播电视纷纷开热线、报刊杂志追热门新闻、商家厂家乃至娱乐界的大腕小腕们急吼吼地“热炒热销”,还有广告热、炒股热、旅游热、购房热……一热高过一热。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寻求热点效应,也就是寻求制胜之道,谁都害怕出现“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窘境。出版业也不能免俗,市场上一“热”方起,就有多家追逐。图书编辑更是闻“热”而动,一马当先,从选题策划到组稿拉作者,眼睛只盯着“热”字不放。热到昏头之时,许多尴尬和烦恼也会由此而生。 五、六年前,我社有一批“故事大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