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联中嵌进“一”到“十”这十个数字,古今屡见不鲜,且其中不乏佳作。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任蜀汉丞相,后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当政期间励精图治,推行屯田政策,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他曾五次出兵伐魏,意图统一中原,未能如愿。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勉县境内)军中。诸葛亮死后,后人为了缅怀他的功绩,曾在他居住过的地方建造了武侯祠堂,以示追念。自西晋以来,历代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来此凭吊,留下了一副副脍炙人口的名联。在这些楹联中有一些对联巧妙地将数字嵌入其中,别出心裁,独具匠心。位于河南南阳的卧龙岗相传是诸葛亮当年躬耕之地,这里景色幽雅,建筑别致。武侯…  相似文献   

3.
对联这一艺术形式,有诗的品质,又短小整齐,既宜书镌于楹轴,又可点缀于卷帙。很多妙联佳对,广为流传,耐人寻味。真可谓汉语言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在异彩纷呈的奇联妙语中,有一类巧嵌数字的联对。本来极为平凡的数字,一经撰者驱遣,便幻化出各种诗情画意,奇思妙想,别有情趣。例如彭元瑞联: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此联自问自答,启人深思。二月杏花的灼灼其华,八月桂花的馨香远逸,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对美好人生和高尚情操的追求。三更灯火,五更鸡鸣,则从侧面烘托出主人公的勤勉与奋斗。主人公是在…  相似文献   

4.
关于数字联,有这样一个传说:北宋时苏轼与两个学友一起到九江的二门赶考,因为水灾误了时辰,考场的门卫就出了副对联难为他们。上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官,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苏东坡不假思索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上联由“一”而“十”,下联由“十”而“一”,组合奇妙,富有奇趣。中国历代皇帝中,清朝乾隆皇帝可谓“风流天子”。他酷爱吟诗,也喜对联艺术。相传,有一年,乾隆在游山玩水时即兴出了句上联:“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才子阮云对…  相似文献   

5.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讲究平仄,工于对仗,言简意丰,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一类对联,巧嵌数字于其中,更使对联妙趣横生。如:  相似文献   

6.
一些看似极为简单、枯燥的数字,将它巧妙地嵌入诗联,寓庄于谐,却可横生妙趣,美不胜收,产生令人惊奇叫绝的效果。我们先来看看宋代理学家邵康节曾写过的这样一首诗:  相似文献   

7.
对联是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千姿  相似文献   

8.
数字联     
相传有个秀才,因为路上有事,耽误了考期。主考见他苦苦哀求,便准他补试,让他以"一"到"十"这10个数字做个上联。秀才便借机说明迟到原因:一叶孤舟,坐上二三个骚人,启用  相似文献   

9.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在对联中嵌入数学知识,能产生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下面撷取几幅,以飨读者。两位数学老师喜结良缘,因为他们的爱情之路十分曲折,有人撰赠一副意味深长的喜庆对联:“爱情如几何曲线;幸福似小数循环。”另一副贺联是:“恩爱天长,加减乘除难算尽;好合地久,点线面体岂包完?”含蕴丰富,读之令人感慨不已。民国初,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窃国大盗袁世凯假称“人民拥戴”,竟恬不知耻地演出了称帝的闹剧,有人便为他写了一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此联上联隐去了“八”,下联隐去了“耻”,…  相似文献   

10.
11.
展华 《老年教育》2010,(4):49-49
古代有一副以四季入联的妙联:“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令人拍手叫绝的是,此联用复姓“夏侯”、书名《春秋》、地名“南京”、剧目《西厢记》与“春夏秋冬”四季名和“东西南北”四方位完美地结合起来,贴切自然,天衣无缝。  相似文献   

12.
旧时一秀才为某道士写挽联云:吃老子的饭,穿老子的衣,一生到老,全靠老子;叫天尊不应,喊天尊不灵,两脚朝天,莫怪天尊。联语中巧妙嵌入道教始祖“老子”与道士行话,幽默诙谐,妙趣横生。上例为秀才借用行话写就,下面一例其故事本身则更具职业色彩。相传从前一小姐出联求偶云:羊毫笔写白鸾笺,鸿雁传书,南来北往;  相似文献   

13.
<正>数字联是对联的一种。枯燥乏味的数字经过文人之手,镶嵌于对联之中,数字与文字交相辉映,读起来朗朗上口;寥寥数字,韵味悠长,妙不可言。隐意旨,引人探究启思维。据说乾隆皇帝在一次宴会上,指着一位矍铄老者,出了上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众臣面面相觑,不知所以,纪晓岚灵机一动对出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乾隆点赞。请问老者多少岁?花甲重逢即120岁,三七岁月即21年;同理,古稀双庆即140岁,一度春  相似文献   

14.
数字妙联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一次与两位书友乘舟赴省城应试,因遇大水,应考迟到,书生即兴吟出上联:“一叶孤舟,坐着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由六濉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苏对下联:“十年寒窗,进过八九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年一定要中。”  相似文献   

15.
程扬 《老年教育》2010,(10):48-49
数量词在对联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将枯燥乏味的数字引入对联之中,作一番艺术处理,即可像魔方一样化平淡为新奇。  相似文献   

16.
中药的药名多达数千种,不少医家便以中药药名为素材,编出许多妙联,读来颇为贴切,饶有风趣。现采撷三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人名巧入诗联,既风趣又别致。1982年除夕,在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迎春征联活动中,有这样一副获奖对联:"碧野田间牛得草,金山林里马识途"。这副对联的上、下联都是由当代文艺界的三位知名人士碧野、田间、牛得草和金山、林里、马识途的名字串连而成。此联构思精巧,意义连贯,意境也十分含蓄、优美,并无生搬硬凑之嫌。  相似文献   

18.
相传明代有一学士,在浙江天台山游 览时,夜宿山中茅屋。次日晨起见茅屋一 片白霜,心有所感,随口吟出了一上联: 昨日大寒,霜降茅棚如小雪。联中嵌入三 个节气,流畅自然。但他竟对不出下联,一 时成为绝对。不知过了多少年,又一名士 到此,光和日煦,流水潺潺,灵感突至,遂 对以: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嵌入 我国民间三个传统节日,与上联成双,真  相似文献   

19.
一人的名字,本是代表某某人的一种符号,但一经高手将其巧妙地组合或嵌入联语后,却颇多意趣。 1983年,在香港举行的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上,周策纵教授将来自台北和来自北京的同叫“高明”的两位学者的名字戏拟一联: 高明问高明,高明不高明?高明答高明,高明,高明。港报刊出此上联征对,法国《欧洲时报》的翁黎先生寄给港报的下联是: 田汉语田汉,田汉非田汉,田汉学田汉,  相似文献   

20.
语法大师吕叔湘说:"虚字的数目不及实字多,可是重要性远在它之上。"将文言虚字嵌入对联中,虚实搭配,运用恰当,能使对联妙趣横生。1.洪舜俞是南宋进士,为人直率敢言。刚中进士时官职虽不大,却不畏权贵,上疏参奏当朝宰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