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11年12月,孙中山先生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于次年元旦就职,宣告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从而建立了“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然而,仅为时三个月,就被迫向袁世凯妥协让位,交出政权。  相似文献   

2.
3.
治中国近代史者,在论及辛亥革命中孙中山让权袁世凯原因时,多从客观上去寻求答案,本文拟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前后的主客观因素来考察一下孙中山让权的基本原因。一对近代中国的国情缺乏深刻的了解,是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的一大弱点,也是孙中山让权袁世凯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是一个有明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1840年鸦片战争后,社会性质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就其政治方面而言,封建专制  相似文献   

4.
武昌起义是一次突然的胜利,几十天之间,革命党人迅速奄有南方半壁江山。但是,这突然到来的胜利也突然带来了巨大的财政需求。革命党人要建立全国性的政权,要兴师北伐,处处需要经费,其总数,当以亿元计。不幸的是:当时国穷民困,各地库存空虚;列强又迅速控制了海关税款,这就使得原来并无财源的革命党人碰到了一个十分难以解决的问题。武昌起义后,孙中山决定暂不回国,先赴巴黎、伦敦借款,但是,革命军尚在和清政府对垒,胜负难明,西方的资本家采取“金融中立”政策,不肯轻易解囊,孙中山空手而归。革命党人当时到底需要多少钱呢…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民初孙中山热衷实业建设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因为实行其三民主义理论,还应充分考虑孙中山当时的政治处境,这是使孙中山对民初政局感到失望,进而转向热衷实业建设的客观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孙中山的一批追随者探索社会主义 (非科学社会主义 )对孙中山产生一定的影响 ;他们的一些社会主义主张超出同时期孙中山的思想 ,并被孙中山以后所吸收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因而不断地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学智 《历史教学》2007,2(12):31-34
建立中华民国后,孙中山特别强调要将中华民国建成民主共和的法治国家,要以法治国,依法行事.他领导南京临时政府立法建制,改正和纠正不能严格依法行政的行为,但也有未能严格依法行政的情况发生.极力倡导以法治国原则的孙中山及南京临时政府违反法律程序的无奈,深刻反映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转型进程的复杂与艰难.  相似文献   

8.
一九一二——一九一三年,孙中山经历了他一生中较曲折的一段路程。本文拟从孙中山与民初国民党的关系这一侧面,来探讨他是怎样从这段路程中走过来的。大量事实说明,国民党不仅由孙中山参与发起创建,并以孙为党的领袖和旗帜,而且还是孙中山用来进行“二次革命”的基本力量。国民党的成败得失,与孙中山休戚相关。弄清了这种关系,对于正确地评价孙中山和国民党,科学地总结民国初年政冶斗争、经济建设等方面的经验教训,无疑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9.
建立中华民国后,孙中山特别强调要将中华民国建成民主共和的法治国家,要以法治国,依法行事.他领导南京临时政府立法建制,改正和纠正不能严格依法行政的行为,但也有未能严格依法行政的情况发生.极力倡导以法治国原则的孙中山及南京临时政府违反法律程序的无奈,深刻反映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转型进程的复杂与艰难.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其功勋和业绩堪称永垂不朽,已为世人所公认.然而,在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的斗争这一重大问题上,不少论著颇多微词或很少系统涉及.这不能不说是美中不足的地方.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的斗争,集中表现为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的资产阶级与反动的大地主大买办阶级之间革命与反动、共和与帝制的斗争;同时,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封建主义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这场斗争极其尖锐复杂,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对这一斗争加以分析和探讨,将有助于正确地认识辛亥革命发展的过程和本质,有助  相似文献   

11.
清末时期,袁世凯手握军政大权,主张派遣军事留学生学习国外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民国初期,袁世凯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留学教育理念,其主政的北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留学教育的法律规章,规范了留学生的选拔、管理、经费等问题,促进了留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袁世凯作为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及进行的教育活动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改革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推行实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后又掀起复古主义教育逆流,向封建传统教育让步、妥协。他以不同方式作用于清末民初的教育,已成为教育转型或波折变动中不可忘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袁世凯与清末民初的工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工业是袁世凯经济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他对我国近代化所起的作用也主要体现在这一方面,其表现有四:对外理性抗争,进行利权回收,倡国货,拒洋货,引进外资,引进,推广机器,发展工业,扶持民族资本工业。  相似文献   

14.
在学习“中华民国的成立”一节中,学生经常会疑惑:孙中山为何要让位给袁世凯?本文试对此进行一下分析。(1)袁世凯当时的声望和才识是一个重要的砝码。袁氏不同于封建官僚,他是从政治上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官僚代表,在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任上,塑造了“锐意革新”的“一代强人”的社会形象,因此赢得了资产阶级的信任。当清帝被逼退位后,其个人声望更是达到极点。再加上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北洋军,掌握着军政大权,人们普遍看重袁世凯就不足为奇了。(2)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在武昌起义的枪炮声中,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为维护自己的侵华权益,帝国主…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成这一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同盟会本身的分裂乃是一个主要因素。拙文拟从同盟会内部来探讨孙中山让位袁世凯的历史渊源,以就教于方家。 一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召开了成立大会,与会会员100余人,包括国内14个省籍的人士。会上通过了黄兴等人起草的会章。同盟会的本部是按照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建立起来的,它采取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设立权构,并按选举的办法推定各级领导和职员。显然,中国同盟会是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巨清革命运动有了统一的指导中心。同盟会的成立,使孙中山感到无比的高兴,他说:“自革命同盟会成立之后,予之希望则为之开一新纪元”,“吾始信革命大业可及身而成矣”。而且,很兴奋地告诉南洋的同志说:“近日吾党在学界中,已联络成一极有精彩之团体,以实力行革命之事。现舍身任事者已有三四百人矣,皆学问充实,志气坚锐,魄力雄厚之辈,文武才技俱有之。……有此等饱学之才,中国前途诚为有望矣”。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众望所归的革命政党,却随着斗争的不断发展日益走上了涣散分裂的道路。中国同盟会的分裂以  相似文献   

16.
开始,黄兴、孙中山政党观形成对立,黄认为,竞立党派,是政治一大弊病,组政见商榷会,图消除党争受挫;孙认为,政党至不可数,可征民智之发达。后来,黄接受教训,注意政党政治的宣传,倡导党德,鼓励政党合并,鼓吹政党内阁;孙对社会革新比党务更感兴趣,对党争不闻不问,不厕身政界。  相似文献   

17.
开始,黄兴、孙中山政党观形成对立,黄认为,竞立党派,是政治一大弊病,组政见商榷会,图消除党争受挫;孙认为,政党至不可数,可征民智之发达。后来,黄接受教训,注意政党政治的宣传,倡导党德,鼓励政党合并,鼓吹政党内阁;孙对社会革新比党务更感兴趣,对党争不闻不问,不厕身政界。  相似文献   

18.
清末袁世凯在国家观内在思想的驱动下出山,先后历任要职,在促进南北和谈、维护国家利益、缓解边疆危机、民国建立及建设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国家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具有不同形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国家一统、民族平等、多重性的国家道德观等方面。袁世凯的国家观是主观性与实践性的产物,展现出历史的进步性和阻碍性的双重特性,在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过渡与转型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近代中国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袁世凯上台后,以加强中央集权为己任,与各省议会在适用和解释法律、权力归属等重大问题上发生激烈争执。两之间的矛盾不能循着理性合法的途径解决,各省议会无论有无法理依据的支持,有权必争,导致精力分散,未能正常发挥地方议会的职能。中央政府则利用强势地位以命令代替法律直至解散省议会,与民主共和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20.
沈晓敏 《历史教学》2004,(10):15-21
袁世凯上台后,以加强中央集权为己任,与各省议会在适用和解释法律、权力归属等重大问题上发生激烈争执.两者之间的矛盾不能循着理性合法的途径解决,各省议会无论有无法理依据的支持,有权必争,导致精力分散,未能正常发挥地方议会的职能.中央政府则利用强势地位以命令代替法律直至解散省议会,与民主共和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