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存在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可感受可体味的"场",这是一种由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文本共同营造和创设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师、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力求达成师生之间智慧的相通、情感的共鸣、释疑的愉悦、心灵的感应以及美感的共赏.苏联教育学家卢察尔斯基曾经指出:"教学会不会使学生生厌,会不会在学生大脑层上一滑而过,几乎不留痕迹,或者相反,这种教学将作为学生游戏的一部分,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而愉快地接受,与学生的心理融为一体,变成他们的血肉,这都取决于老师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我通过摸索实践,逐步总结出一些经验,与君商榷.  相似文献   

2.
广义的“对话”,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与各种文本之间。这种“对话”并不以口头语言的交会为特征,而通过人对文本的理解和批判展开。在语文教学中,课文是语文学习的凭借,因此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对话。在这里,文本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理解、被记忆、被复述的对象,而是与学生积极“对话”的另一个主体、另一种意识,它作为一种表达,与学生进行着情感的交融。学生面对文本时,不仅仅是解释与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是对文本、教参上的知识进行系统地讲授,而忽略了对师生“…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堂上的“张力”存在于文本内部,体现为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距,表现在由教师的高超教学艺术引导下课堂所呈现的状态上。因此,教师可从教材文本中发现和彰显“张力”,从教师、文本、学生三者的互动关系上认识“张力”,从课堂教学呈现出来的状态上把握“张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曹恩尧 《河北教育》2003,(10):23-24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过程。阅读教学面对的是广泛而深邃的言语世界,它的重要目的之~便是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离不开学生自身的语言实践。这一特点决定了阅读教学必须是一种“沟通”,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其实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  相似文献   

5.
吴红英 《考试周刊》2012,(61):34-34
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正如克林伯格所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所以“对话式”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教学形式。那么“对话式”教学有哪些表现形式呢?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话式”教学至少存在四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克林伯格认为,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教师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的交流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文本的互动对话过程,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7.
骆亮亮 《考试周刊》2009,(44):53-54
“读懂课文”要读到“世界”、“作者”、“文本”、“读者”四个层次.让学生“经历”这四个要素之间的转换。依据这一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本文呈现了两个不同的阅读教学设计。《幽径悲剧》主要引领学生经历了“作者”到“文本”到“读者”的转换。《孔乙己》则重在引领学生经历“读者”到“文本”到“世界”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张海峰 《湖南教育》2005,(18):27-29
自从《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后,“对话”作为一种教学形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然而,从实际教学现状看,课堂“对话”中出现了忽视文本甚至丢弃文本的倾向。本文试着对文本在“对话”教学中的地位作些探讨。一、前提:潜心文本从教育传播理论来说,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源”就是文本。时下许多阅读教学课,学生往往只读了一两遍课文就开始了师生、生生对话。这时的学生连文本的字音尚未念准,句子尚未读通,更来不及思考,谈得上有什么领悟需要交流呢?师生、生生对话的…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里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它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同时,阅读活动的本质并不在于只去探究文本的原意,而应鼓励学生站在自己特定的理解基础上,以特定的视觉去理解和诠释文本的意义。从这一角度看,阅读是一种创新过程,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努力去实现这种过程,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对语氛围。  相似文献   

10.
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后,“对话”作为一种教学形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然而,从实际教学现状看,课堂“对话”中出现了忽视文本甚至丢弃文本的倾向。本文试着对文本在“对话”教学中的地位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占慧娟 《江西教育》2022,(36):19-20
“统计与概率”作为高中数学的一大主线内容,承担着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数学建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运算素养的任务。由于这一部分内容抽象性很强,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存在“牵着走”的现象,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针对如何让学生“自己走”的问题,笔者结合“频率与概率”一节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英语教学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口语成为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一部分。教学实践中,初中生多数存在着口语“恐讲心理,”只会读,不会说,“哑巴英语”是初中英语课堂上较普遍的现象。从原因上分析,学生的单词量匮乏、具体词的使用不当、学生学习英语  相似文献   

13.
有效教学须让学生学“问”、会“问”,其目的、意义和价值等无须在此费口舌。而如何让学生学“问”、会“问”,则想借此一隅多说几句。一、学生不学“问”、不会“问”。这不是学生的错。学生不学“问”、不会“问”的主要成因是学生难有机会“问”、不敢随意“问”。长期没机会“问”、不敢“问”势必造成学生不想“问”、不会“问”的结果。让学生想“问”又敢“问”,  相似文献   

14.
教学中的“空白点”,就是指文本结构中存在的空白、省略和模糊之处。在“空白”处发问,一是问在看似矛盾的空白处。很多文本在内容或文字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独具匠心的“点睛”之处,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矛盾点上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十里长街送总  相似文献   

15.
阎真小说多关注知识青年群体在当代社会生存的“底层”境遇。当知识青年面临着人格志业理想与现实物质生存的选择困境时,“失节”与否的拷问便横亘于这一选择之上,有待文本内外的审判。然而,知识分子“失节”的根本原因在于作为主体的知识分子和作为对象的知识之间的异化。作者对两性主体在失节困境中的文本营构和失节审判立场上的差异,隐喻了作者的偏见。同时,作者的知识分子人格审美理想、姿态与其底层写实意图和技巧之间存在着不适,过于强调现实的下沉而将失节作宿命化的处理,消解着知识分子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读写结合”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它指出了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密切联系,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并广泛运用。可当下的读写结合在提高学生“写”的能力这一重要教学目标的落实上还存在不足,让我们一起来审视。  相似文献   

17.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然而,“个性化”不等同于“自由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与文本“接触”,寻找学生与文本的“交叉点”及“未定点”,一方面引导和鼓励学生理解、读懂文本中那些确定性的因素,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想感情来补充、改造、创新文本中那些可变性的内容,在“视界融合”的对话中达到一种既以我为主又内外补充,既情感激荡又思维缜密的阅读境界。一、研读文本,找准切入点就语文教学来说,选择与切入文本阅读的角度,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如…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试行)》中指出:“教学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极其复杂的动力性过程,但,最通常的是由“教师-学生-教材”这三大要素构成的。”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教材(课标中的文本)作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第三者”是不可或缺的,它是教与学的纽带,承载着实现“三维目标”的重任,因此.正确地把握文本,适度地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然而,当下的课堂,我们往往会看到以下两种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丁玖 《教书育人》2010,(2):62-63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关于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主要包括老师与学生、老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和解读,不是把自己或权威的解读灌输给学生,而是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互相交流,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20.
“对话”教学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所追求的不再是单一的课堂上的师生问答,也不是单纯的师生双方的言语交换,而是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材文本之间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和精神的融合。德国著名教育家克林伯格曾说过,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