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虽然缺乏翔实的资料记载,梁祝传说传人白族地区的准确年代难以判定,但是,综合考察梁祝传说在内地与白族地区的流播情况、文本内容以及白族地区和内地的联系等因素,本文认为,梁祝传说传人白族地区的时间最早可上溯至南宋末年,而传说在白族地区大规模的流行应该自明代开始。  相似文献   

2.
梁祝传说在我国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该传说虽然起源于汉族地区,但在壮族地区同样流播广泛,这与明封建中央集权总背景下壮族社会与历史的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关注与思考这一突出的现象,对加深理解梁祝传说本身的特质和文化传播这一复杂而重要的问题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梁祝传说在我国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该传说虽然起源于汉族地区,但在壮族地区同样流播广泛。这与明清之际封建中央集权总背景下壮族社会与历史的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关注与思考这一突出的现象.对加深理解梁祝传说本身的特质和文化传播这一复杂而重要的问题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勤建、尹笑非的《梁祝传说的现代解读》一文,根植于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同时辅以扎实的文献典籍和广阔的理论视角,以生命原型意识形态作为理论建构,是对梁祝传说文化内涵的深入探讨和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5.
民间长诗包括民间抒情长诗与民间叙事长诗.分析彝族《我的幺表妹》、《妈妈的女儿》、《逃到甜蜜的地方》,壮族排歌《见哥情重又回生》、《嘹歌》、《特华之歌》,上海汉族《哭丧歌》、《哭嫁歌》,布依族《月亮歌》,傈僳族《逃婚调》,白族《串枝莲》,纳西族《游悲》,蒙古族《铁牛》,傣族《傣家人之歌》等作品,探索民间抒情长诗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民间长诗包括民间抒情长诗与民间叙事长诗。分析彝族《我的幺表妹》、《妈妈的女儿》、《逃到甜蜜的地方》,壮族排歌《见哥情重又回生》、《嘹歌》、《特华之歌》,上海汉族《哭丧歌》、《哭嫁歌》,布依族《月亮歌》,傈僳族《逃婚调》,白族《串枝莲》,纳西族《游悲》,蒙古族《铁粒牛》,傣族《傣家人之歌》等作品,探索民间抒情长诗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起源于浙江宁波鄞县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故事,与《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梁祝》传说历史悠久,流传中外。在国内几乎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特别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成电影在1954年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招待外宾放映后,以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更加轰动世界。之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问世,再次轰动世界。 《梁祝》传说,大约形成于三国以后六朝以前的东晋时代,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可考证的,最早的是1400多年前的  相似文献   

8.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流传的梁祝传说《三蝶奇缘》,是对梁祝传说的继承与发展,其在细节上的变异反映了浓厚的民族地方特色。《三蝶奇缘》在当地形成的时间最早应在清朝雍正年间,主要是通过苗人的迁徙和苗汉之间的战争和通商而传入的,其内容突出了苗人开放的民族性格、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民族传统。  相似文献   

9.
"龙"自古就是汉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是汉族精神的代表。广东的畲族在其《族谱》《图腾画卷》等宗族谱籍和民族史料、民间口头流传的《高皇歌》中也大范围地出现了关于"龙"的神话,且大多与畲族的始祖传说有关。畲族流传"龙"及其神话说明了畲、汉文化的交融与吸收,揭示了畲族文化变迁中汉文化的影响踪迹。  相似文献   

10.
梁山伯是一个历史人物,1600多年前在鄞州有一坟、一庙。900多年前的《义忠王庙记》记述了梁山伯生卒年月,籍贯,在县(今鄞州)当县令年代,政绩。并第一次将历史和传说完美地结合起来,于是有了梁祝传说。梁祝传说发源于鄞州(古县),是人民的清官情结演绎成爱情经典;从鄞州传播全国,开始是歌谣,后来是戏曲,现代是影视、音乐、舞蹈,并走向世界,成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相似文献   

11.
白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 ,至今已有约 4千年的农耕历史 ,因农业对水的过份倚重 ,水崇拜在白族社会生活中影响深广。本文试就白族水崇拜与农耕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 ,以求揭示传统精神和传统文化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崇拜是白族的一种民族民间宗教信仰,其产生,形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它和白族的历史文化,艺术,哲学,村社生活,民族意识等密切相联。形成了一种具有农耕文化特征的,以村社和水系为纽带的民间宗教文化-自族本主文化。其核心是保万民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白族本主文化与白族其它文化一样,是一种多元的开放性文化,早期唐南诏时期,南王室即“不读非圣之书,尝学字人之术……阐三教(儒,佛,道)”,儒,道,佛在白族地区有着重大影响。本文试就白族本主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作粗略探析,试由此出发揭示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白族传统水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在历史上对人与水的和谐关系之建构起过重要的作用。从物象、制度行为、精神三个层面对白族传统水文化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分析,可以为解决水危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白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化较发达的一个民族,随着社会经济化 的发展,白族群众的政治、经济、教育等意识都有程度的提高,但法意识的状况仍不能令人满意。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探讨白族群众的法意识,对推进依法治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作者把地方风情上升到了地域文化的高度,达到了乡土文学的高峰。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典籍的大量借鉴是《平家物语》在创作上的一大特点。其中以对白居易诗文、尤其以对白氏《长恨歌》的借鉴为最多。而正如其对《长恨歌》的借鉴主要集中于“描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回到故宫日夜思念”的后半部分一样,《平家物语》借鉴白诗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其对感伤情感的抒发。这一特点与《源氏物语》等平安文学作品惊人一致,由此可见其对平安以来“物哀”文学传统的继承;又由于其后《太平记》等军记物语也都继承了这一传统,因此可以说:《平家物语》是日本古代“物哀”文学传统由中古贵族向中世武士传承过程中的一部承前启后作品。  相似文献   

17.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文化认同呈现出开放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形成这一文化认同个性的白族教育具有以下特征:“开放、包容”的教育人文环境;“儒、释、道、‘土’”兼具的多元教育内容;“释儒”结合的交融教育形式;制度教育与习俗教育并存的教育形态。  相似文献   

18.
白族民族服饰的现状,即白族男子民族服饰的消亡及白族女子服饰的半消亡,可虚拟为汉族现代服饰发展演变流程的活化石,会给予我们一种没有民族服饰的悲哀。民族服饰是民族的一种外在物质标识。传统文化的复兴,也应该有民族服饰的复兴,“唐装”就是一个信号。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白族名家大姓在滇西盐井区域的开发中,促进了人口、经济和文化这三大过程的整合与变化,使偏于滇西一隅的白族盐井地区民族社会进入了“略与中夏同”发展层面,为祖国西南边疆各民族的融合与国家认同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0.
贵州彝族传统舞蹈“恳合呗”,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文化艺术,长期以来一直流传于彝族人民的婚姻、丧葬及节日活动中,并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本文对之进行研究,目的在于全面了解贵州彝族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文化,弘扬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用以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进一步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