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炎黄子孙用血汗和智慧筑起了这傲然挺立的万里长城,长城不愧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当我饱含深情地总结完《长城》这篇课文之后,教学戛然而止。但同学们显出有点疑惑和不满足的样子,提出了很多问题:长城气魄雄伟、工程浩大,它到底是如何修建的?这么多这么重的条石是怎样运到山上去的?长城有多高、多宽?……有个叫小宇的学生观察得还挺细致的,他说:“我研究了插图,为什么长城的另一侧没有垛子?”这篇课文我已教了好几遍,有些问题以前也想过,但上完了课,也就“交差”了事,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从未深究过。面对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引导说:“老师也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2.
“长城,是中国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炎黄子孙用血汗和智慧筑起了这傲然挺立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当我饱含深情地总结完&;lt;长城&;gt;这篇课文之后,课堂教学嘎然而止.但同学们却显得有点疑惑和不满足的样子,他们提出了很多问题:长城气魄雄伟、工程浩大,它到底是如何修建的?这么多这么重的条石是怎样运到山上去的?长城有多高、多宽?……有个叫小宇的学生观察得还挺细致的,他说:“我研究了插图,为什么长城的另一侧没有垛子?“嗨,这篇课文我已教了好几个来回,有些问题以前也想过,但上完了课,也就“交差“了事,却从未深究过!……  相似文献   

3.
散文《养花》是现代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杰作。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通过检查预习,发现学生有这么几个难以理解的问题:“老舍爱养花,为什么不养奇花异草?”“他有腿病,养那么多的花,是不是自讨苦吃?”“花分根赠友人,为什么还特别喜欢?”“几棵菊秧被砸,为什么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实际上,这几个问题正是从各个  相似文献   

4.
学生错别字多,是个普遍问题。我教的这个班的学生,更为严重。同音字混淆,如健康的写成“建”;随意增减笔画,如文武的“武”写成“武”,工具的“具”写成“具”;把字写错,如段落大意的“段”写成“叚”……优等成绩的一个学生在一篇465个字的作文里就有34个错别字,其他更不用说了。这种情况,使我非常震惊。学生为什么有这么多错别字的呢?我作了很久的考虑和分析,归根究底,还是老师的问题。回想我在语文教学中,着重讲解的是课文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以及文章的  相似文献   

5.
《藤野先生》一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统课文。以前我教完这篇课文后,常用“我的老师”或“我的×××”这样的命题来指导学生写记人记事的作文。但这样做法,不能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的体会。后来我重教这篇课文时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在分析到藤野先生“惜别”赠照相这段文字时,我启发学生说:“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感情这么深,临走那一天,藤野先生会不会去给鲁迅送行?”“最后分别的地方可能在哪里?”“当时他俩的心情怎样?”在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我又进一  相似文献   

6.
人教社出版的《教案》及一些教师用书,将本课教学时间定为1课时,但我不能,我的学生不能。用这么少的时间来学习这么一篇极有文化内涵的课文,顶多算是教过了一学期24篇课文中的一篇,学生是无法“浸润”其中的。我将时间定为2课时。可教什么、怎么教呢?反复阅读全著和相关资料后,我心中有谱了。我把教学内容确定为三个板块:1.介绍《边城》故事情节。2.《边城》导读。3.课文赏析。其中前两个板块为重点,第三个板块为难点。这并没有脱离讲节选课文的常规老套,我还想为讲授添一抹亮色。经过思考,我为每个板块拟定了一个题目,分别是:《那船那人那…  相似文献   

7.
【总体阅读思考】本文是一篇通讯报道,记叙了张家口市第六中学革命传统教育主题夏令营的全部过程,表现出当代中学生立志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志向,揭示出对下一代革命传统教育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联系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可以看到这是一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学习这篇课文可以从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入手: 一、文章以7月30日夏令营营员在狼牙山上的集体呼唤作为开头,以营歌的歌词作为结尾有什么好处? 二、“长城古道行”的事例繁多,作者是如何做到繁而不乱的? 三、这次夏令营活动为什么要以“长城古道行’来命名?【阅读入门指津】课文不从营员的出发写起,而是选取了“长城古道行”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幕作为开头,一开始便扣紧了读者的心弦:夜幕下的狼牙山,云雾缠绕,  相似文献   

8.
“今天的家庭作业是,一篇周记、二十道算术题、背诵三篇课文……”“有没有搞错?每天都布置这么多作业!”是不是每天都会发出这样的抱怨?嘿嘿,如果今天你和老师颠倒位置,让你神气十足地站上讲台,给老师当老师,你会给他们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呢?  相似文献   

9.
背书     
“我的妈呀 !这么长的课文 ,居……居然要全部背下来 ?!饶了我吧 !”手上的语文书随着我的抱怨 ,也极不情愿地飞到了桌角。“谁去背那长篇大论的。简直是浪费时间嘛 ,反正再怎么背也背不出来。”的确如此。我在背书上从不下功夫 ,每每都是要抽查时才临时抱佛脚地去翻书 ,草草地速记下来 ,最后便会顺利过关。但 ,若碰到“长篇大论”时 ,我也只有祈祷老师别抽查到我。“……不是这篇 ,这篇你上学期不是背过了吗 ?是这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来———”“又是隔壁的 ,”我嘀咕着 ,“边洗碗还边教女儿念古诗。”“日照香炉生紫烟———”…  相似文献   

10.
《林海》是老舍先生的名篇,课文的第3自然段写得十分优美——“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描绘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一年前,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运用比较法学习了课文的第3自然段。学生朗读课文后,我着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优美,并提出问题:“这段话写了林海的颜色。描写绿颜色的词有很多,但是作者写林海的绿却只用了‘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是为什么呢?”在学生阅读时,我让学生把这几个词替换成“深绿、浅绿、嫩绿、翠绿”等描写…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简析 《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了解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它由两幅长城的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这篇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案例】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动物的互惠互助》。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生:我认为动物之间只有相互残杀,怎么会有互惠互助呢?生:动物是怎样互惠互助的?生:动物们为什么要互惠互助?师: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呢?生:可以读课文去解决。生:可以向老师请教。生:可以查资料。师:今天老师送给你们一个解决问题的法宝,那就是一个字——“读”。这么长的文章,看你能不能把它读短了,用简短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生:课文告诉我们动物不光有竞争,还有互惠互助呢!生:课文讲了蜜獾和导蜜鸟是一对好伙伴。生:课文讲的…  相似文献   

13.
陈超 《江西教育》2016,(5):38-39
耕耘:一段教室生活的开启“啊?为什么?”“我们都快毕业了,哪有时间做这事啊……”“我都不会弄,万一养死了咋办啊!”学期之初,我让孩子们每人都养一盆属于自己的花,教室里便沸腾起来。之所以会布置这样一个奇怪的学习任务,缘于上学期学习的一篇课文——《百合花开》。在上这篇课文之前,脑海里总是浮现一句话——“一花一世界”。在我看来,虽然这仅仅是一篇讲述山间百合的课文,但通过这一朵花扩展开的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接触写作,在那时,孩童的我还不明白:写作是什么?为什么日记和作文不一样?为什么只有用到好词好句才算一篇好的文章?为什么……当这么多的疑问从脑海划过,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赶快写完吧!这就是刚上一年级时我第一次写文章的感受——文章太难写了!一小时憋不出几个字,好词好句在当时我的脑子里也没有几个,只有东拼西凑,“组装”成一篇还可以读的文章。什么是写作?为什么写作这么难?这些问题到现在我还是不清楚。但现在,我可以总结  相似文献   

15.
孙海珍  李洪军 《山东教育》2012,(Z1):49-51,58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本组课文特点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生:喜欢!师:说说自己都到过哪里?生1:我到过青岛。生2:我到过济南、泰安。……师:同学们去过这么多好地方,一定拍了很多照片吧?(学生高兴地议论)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几幅照片,同学们请看!(出示第三组课文的部分插图)师:有什么发现?生:那是台湾的日月潭。生:那是北京……生:这些照片都是我们书上的。师:对,这些照片就是第三组课文里的插图。这几篇课文的作者不仅喜  相似文献   

16.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在指导学生体会了小松树骄傲自大、看不起大松树之后,我问孩子们“:小松树这么得意这么骄傲,对大松树说了很不礼貌的话,那么大松树听了之后有什么反应呢?”孩子们很熟悉课文,马上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大松树没有回答。  相似文献   

17.
一、课堂导入在初一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学过一篇《羚羊木雕》的课文,请哪位同学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复述一下。学生复述:“我”和万芳是好朋友,在“我”不知底细的情况下,把一只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我”父母得知后,非常生气,因为这只羚羊木雕非常珍贵,他们要求“我”一定要把木雕取回来。我觉得非常为难。二、提出问题1.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能不能理解父母的做法?学生甲:我不能理解。我觉得“我”去取木雕时,会伤害“我”和万芳之间的感情。学生乙:我能理解,因为这只羚羊木雕毕竟是太珍贵了,小孩之间互相送这么昂贵的东西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第八册部分课文板书设计□海城市教师进修学校范海燕12.电脑“管家”这篇课文作者先用“不仅……还能……”这样递进关系的句式,交待了电脑的功能,着重指出电脑“还能模拟人的大脑进行思维活动”。然后,作者介绍了电脑是怎样帮助北京长城饭店“管家”的,这...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叶圣陶这一观点,早为广大教师所熟悉;但在实行中,会遇到三种问题,我这里姑且称为“三题”。一、取例材料涉及多篇课文.怎么办?教学中,有时为着解决某一知能点,需从多篇课文中取例,而这些课文又不在同一册书上,教学时很不方便,怎么办?从多课选取材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材料在已经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南京长江大桥》一文总结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座座大桥犹如彩虹跨越大江、大河,你能说出有哪些桥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南浦大桥、杨浦大桥、九江长江大桥、徐浦大桥……这时有一学生回答:“赵州桥”(因为这篇课文刚学过),一听这话,同学们都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