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辛弃疾大量的宴饮、赠答、记游词中对杜甫诗歌信手拈来的化用,表明辛弃疾对杜诗非常熟悉。稼轩词引用化用杜诗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其一,宋代印刷术为杜诗结集及其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其二,辛弃疾爱国、忠君、入世的儒家情怀与杜甫的思想一致。其三,宋人对杜甫精神及诗风的普遍推崇。  相似文献   

2.
杜甫与严武的关系历来众说纷纭,难下定论。今从牡甫的“赠严诗”中得知:杜、严二人关系密切.友情深笃。其交往历程分为发展期、蜜月期、转折期和怀念期四个时期。他们的关系、情感主要体现在:政治上同属“房党”,学上是诗友,生活上严武对杜甫关照有加。探讨杜甫与严武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研究诗人晚年的思想、创作、生活与行踪,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认识杜甫。  相似文献   

3.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二月,严武第三次入蜀,任成都尹、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同年六月经严武推荐,杜甫被朝廷任命为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但杜甫进入严武幕府不到一月,就表示“主将归调鼎,吾还访旧邱” (《立秋,雨,院中有作》),只要严武西征吐蕃归来,他就要回草堂去了。其后,由于杜甫的多次恳求,严武于永泰元年(765)正月三日解除了杜甫的幕府职务。杜甫在幕府中任职只有半年。为什么杜甫刚入幕府就要退出呢?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杜甫与严武有矛盾。我认为这种看法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相似文献   

4.
杜甫与李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座高峰,对后代诗人影响深远。北宋江西诗派即将杜甫奉为本派之"一祖"。江西诗派的开山者黄庭坚对于杜甫及其诗倍加推崇:一、肯定杜甫诗歌的创新精神;二、肯定杜诗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三、肯定杜诗的艺术性。黄庭坚的杜诗观,不仅包含着对前代文化遗产的观照,而且与其学力密切相关,呈现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宋代吴沆在《环溪诗话》中曾引用张右丞对杜甫的评论:“杜甫妙处,人罕能知。凡人作诗,一句话说得一件物事,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物事。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  相似文献   

6.
杜甫诗歌在钱谦益心目中占有极其车崇的地位.他称杜甫是"间代英灵,目空终古".其尊崇杜诗的主要表现是笺注杜诗和连受杜诗之<秋兴八首>原韵作大型七律组诗<后秋兴>.钱谦益崇杜的原因有四:(一)杜甫既有忠君爱国的思想,又有具体行动;(二)杜诗能表现世风时运;(三)杜诗有至真至深之情;(四)杜诗在艺术上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7.
<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以其高度的人民性、艺术性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关于诗中爱国爱民的精神,学生容易接受,但对于杜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教参没有提供这方面的信息。笔者以为:如果不准确理解这种风格,就  相似文献   

8.
杜甫的形象不只是忧愤深广,也有喜悦的一面.杜诗言喜者,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为国而喜;为民而喜;因家人而喜;因友人而喜;因生活而喜.杜甫的"言喜诗"常常是悲喜交集,喜忧参半,反映出时代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同谷(今成县)可考察的明、清、民国评杜诗碑有12通,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明代以来,在同谷的仕宦文人用自己的诗歌(包括题跋)艺术诠释杜甫"诗家门户独高风"之特点,尤其表达了对杜甫同谷诗的精湛理解,体现了对杜甫由秦入蜀诗作"大雅一删妙化工"的极高艺术鉴赏力。这些诗碑的诗学意义在于:评述杜诗特别是杜甫"同谷诗"具有独到性;指出杜诗特别是杜甫"同谷诗"在诗意上的隐含性;展现杜诗及"同谷诗"写实视点的超越性;其观点在研究杜甫"同谷诗"方面具有不可忽略性。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现存文本中,作者曹雪芹通过书中主要人物的诗词创作引用杜甫诗之语典、书中人物对话语言称引杜诗名句以及借宝钗、黛玉诸人之语评价杜诗等三种方式,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名篇巧妙融入小说创作之中,不仅体现出作者曹雪芹对杜甫的推崇和对杜诗的熟知,在客观上反映出清代士人对于杜诗的接受程度,同时,对杜诗的传播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杜甫诗歌中,有典故人物与诗歌实指人物姓氏相切的用典方式,即“切姓用典”。这种修辞手段能取得意外的修辞效果,丰富了杜诗的修辞艺术。但由于创作中取材的局限,使得“切姓用典”可能因“断章取义”而失之精切。而不精切和与之相关的“过誉”现象,正是杜诗“社交诗”性质所决定的,是以公认的社交文化为背景的。杜甫“切姓用典”有自己的特色,特别在与李白诗歌的对比观照下,杜甫的“崇汉”心理和重视艺术技巧的创作态度再次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2.
傅山对杜诗非常喜爱,其存佚杜诗研究著作即有五种之多.他反对元明以来过分拘泥于诗法而产生的学杜流弊,主张通过妙悟和反复涵咏学习杜诗的精髓.在具体解读过程中,熟稔佛经道藏的傅山往往联系禅法对杜诗进行譬喻,并经常以诗画同论,其论杜倾向在清初诸家中可谓独具特色.傅山的诗歌创作继承杜甫的"诗史"精神,却并不蹈袭模仿,他特别欣赏杜诗雄奇豪放的风格,这正是其独特审美趣向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中唐时期奠定了杜甫在中国诗史上的崇高地位。韩愈不同于元稹、白居易的认识以及韩诗对于杜诗的学习都受制于韩愈独特的诗学思想,韩愈关于杜诗自叹身世和“穷苦之言”的认识在杜诗接受史上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杜甫与长安的关系,在杜甫与特定地域的关系中,是最重要的一个。杜甫在京城诗中展现了长安的文化景观、人文环境。同时,长安京城文化又激发了杜甫的创作激情,提高了诗歌的思想价值,这两者相映相生,使其逐渐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相似文献   

15.
《立秋后题》是杜甫辞去司功参军之职后所作的一首诗,它是杜甫人生的一大转机的重要标志。从此之后,杜甫的诗歌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重要的转折。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做一个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杜甫以后历代论诗绝句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可以看出在后人心目中的杜甫是什么样子的。先说一个小插曲,据唐人孟棨《本事诗》记载,李白有《戏赠杜甫》一诗,曰:“饭颗山前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为问因何太瘦生,总为从来作诗苦。”清人仇兆鳌曰:“此诗,唐人谓讥其太愁肝肾也。今按《李集》不载,洪容斋谓是好事者为之耳。李杜文章知己,心相推服,断无此语,且诗词庸俗,一望而知为赝作也。”或许洪、仇的看法是正确的,但这首诗写出了杜甫作诗  相似文献   

17.
《杜诗注解摘参》是清中期宁锜的论杜专著。该书体例独特,既论杜诗,亦论杜注。其论杜诗具有鲜明的反穿凿倾向,具体体现在反对视杜诗为"预言",以考辨法、诗证法、"气""势"论评杜以及谨严的为学态度上。书中的评论涉及历代杜诗注解,但主要是对《杜诗详注》和《读杜心解》的吸收与批评。《杜诗注解摘参》对清代杜诗学研究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8.
《早朝大明宫》一组四首是唐诗中唱和诗的典范,而《唐诗三百首》在选录时却只选王维和岑参两人之作,缺选贾至与杜甫两人的诗,类似的情况还有。这样使该选本的学习唱和诗的示范性有所降低,成为该书的美中不足,白璧微瑕。  相似文献   

19.
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代誉为“诗圣”,他的成就和影响几乎无人可及。但清初王夫之却对其存有严重的偏见,竭力贬抑杜甫人品,贬低杜诗成就。王夫之抑杜、贬杜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认为杜诗有悖风雅传统;二是厚古薄今倾向;三是重汉魏轻唐宋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从内容到形式都对我国诗歌产生过重要影响.本文较多地将笔墨用在杜诗的政治作用和思想意识对唐宋时期的社会影响方面,认为杜诗经过了最初不被人重视到后来受到重视乃至被统治阶级利用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