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夏丽柠 《新读写》2023,(3):30-31
<正>周晓枫的《幻兽之吻》既是写实的长篇散文,也是魔幻的想象之作。书中九篇散文,就像爆浆野果,蕴藏着周晓枫积聚多年的爆发力。她认为,散文是一种液态。言下之意,文本肆意纵横与思绪无限蔓延,才是她散文创作的精髓。我与周晓枫的阅读之缘,始于《斑纹:兽皮上的地图》。可以说,她的创作起点就是围绕动物:观察动物、理解动物,与动物交朋友。其后,将与动物“缠绵”所得,反哺于人类自身存在的思考。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凿空》到《捎话》的相继完成,体现出刘亮程小说创作的逐渐成熟,作品延续其散文创作的诗性语言,但叙述视角从对个体生命的体悟转向对社会历史的观照,并进一步上升到对历史本质的思辨;《凿空》是将历史作为人在其中生活、行动的背景去叙述,是对历史全方位的表现,而在《捎话》中是将历史本身作为‘存在’去思考,是对历史本质的祛魅。人类历史是复杂而厚重的,它总在一个个破碎的、似是而非的片段中呈现出多样的理解与阐释,刘亮程以其独特的叙事策略在解构与重塑中审思人类历史,并以诗人的悲悯对生命进行人道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3.
迈克尔·波伦的《植物的欲望》是美国当代生态散文的代表作。作品从自然史与文化史的视角详细叙述了苹果、郁金香、大麻、马铃薯四种植物与人类共同进化的历史,表现了作家对人类与植物生态间性关系的哲学思考。《植物的欲望》是环境危机中的文学想象,也是现代农业技术与田园理想在作家心灵中的诗意折射,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丰富的生态意蕴、跨学科的知识谱系以及多样化的散文话语成为当代生态散文的经典之一。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分析《马的世界》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综合题。第六单元是描写人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它们分别是冯骥才的散文《珍珠鸟》、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斑羚飞渡》、诗人牛汉的代表作《华南虎》、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动物小品《马》和蒲松龄的神奇故事《狼》,这些文章不仅反应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  相似文献   

5.
由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创作的《野性的呼唤》被称之为是有关狗题材作品中最好的一部。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的《狼孩》由于其蕴涵的生态思想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两部小说都涉及人类和自然及动物的关系。本文从生态主义出发,通过对比分析两部作品的主题和意象,旨在表明东西方作家虽然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却有着相似的生态关怀。  相似文献   

6.
人是文化的动物,其存在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一种文化的样态,并因此而构成了由自己作为因素的文化生态环境。文化生态与生命个体的关系状态,制约、支配、主宰着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甚至会演绎成生命悲剧的深层根源。《哺乳期的女人》和《雨天的棉花糖》通过对生命个体人性扭曲和异化的悲剧成因进行文化生态上的分析与透视,寄寓了对人类生命存在终极关怀在文化学意义上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7.
道德关怀是生态伦理学的核心内容。生态伦理学强调,不仅人类应该得到道德关怀,人之外的一切动物、植物、甚至自然存在物都应该得到应有的道德关怀。只有人类与非人类的道德都能和谐得以关怀,才能建构出一个祥和美好的人类社会。《红楼梦》虽作于十八世纪,但文本中人物的言行却不时地凸显这种生态伦理观。更让人称奇的是,非人类中心的道德关怀在文本中也有诸多体现。  相似文献   

8.
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和散文家,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文化苦旅》一面世,便在读者群中造成空前的轰动效应。可以说,《文化苦旅》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散文的一元化创作模式,使散文走向多元化、复调化。更重要的是,余秋雨把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融人到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散文系列。本文试图从《道士塔》一文出发,管中窥豹。简要谈谈余秋雨在散文创作手法上的一些革新。  相似文献   

9.
贝娄通过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的创作表达了他关于人类生活的体验和思考,并提出要破除工具论意义上的技术观而树立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整体论技术观”。这是人类在风险社会中“促发展、求生存”的最佳方式之一。这既是贝娄作为犹太人后代对犹太人历史的反思,也是他对人类未来走向的深邃思考。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小说中的生态主题是多元的:以《非洲的青山》为代表的文本记录了人对动物肆意猎取的过程,以及人在猎取时的激动心情,反映了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以《大双心河》《一个非洲的故事》等为代表的文本通过对自然美的赞叹,以及对动物生命的同情和尊重,凸显了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以《老人与海》为代表的小说则表达出更为复杂的生态伦理,从而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提升到了生存的层面,对今天人们反思生态危机提供了许多启发。  相似文献   

11.
台湾作家桂文亚是当今海峡两岸儿童散文创作的重要代表。她的校园散文借用了小说的叙事技巧,着力于建构自我人物形象,在保持儿童本色的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她自觉的“社会性”意识,并南此带给校园散文理趣之美、人性之美和真善之美,使作品更具感染力。这是桂文亚少儿散文创作的风格,也体现出桂文亚对其童年的透视和对少儿的人文关怀之情。  相似文献   

12.
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长篇小说《幕间》中主人公伊莎和众人的镜像分析,发现无论对于个体还是集体,镜像阶段都是主体成长的重要时期。在这篇小说中,作家将关注的目光从女性个体的生存空间扩大到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体现了其对人类生存境况的探寻及对人类历史的哲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3.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狗的自述》以第一人称讲述了"我"和格莱一家的纠葛,折射出人性与理性相抗衡的过程。格莱先生代表的科技理性战胜了"我"代表的人性,正式宣告了人类由人性向兽性的堕落。  相似文献   

14.
解读了苏青散文中的母性意识,苏青从自身的妻性、母性出发,在她的作品中,展现了"现代母性"艰难的生活图景;并对母性的出路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现代眼光";在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她笔下的母性意识仍有着时代的烙印,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局限。当然,透过母性情结,可以领略到在文化的边缘上默默行走着的女作家苏青内心的觉醒与追求,苏青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素素散文论     
素素是中国当代文坛比较活跃的散文家之一。素素散文最重要的艺术特点在于,她紧紧抓住了“真”,在其散文中凸显出主体意识。尽管是女作家,不过素素散文的视野广阔,不仅包括婚姻家庭类女作家通常涉猎的内容,而且还有对中西方历史文化进行深入反思的文化散文。其散文是当代散文领域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16.
苏雪林与散文名刊《语丝》、《现代评论》的关系,深刻影响了她的自由主义文学观和散文批评观的形成。苏雪林对二三十年代散文作家、散文流派的批评,在理性和史识中不乏美学的敏感和尖锐,更偏重对文体与风格的考察。苏雪林对“文学批评”作为散文体式之一的认知和对文学性“自传”的提倡,则有着五四后中国学术发展和自叙传文学兴盛的背景。  相似文献   

17.
《屋顶丽人》是多丽丝·莱辛用简单的语言描写复杂的人类情感和微妙的人物关系的经典之作,小说中三个男主人公的行为反衬出了一位独立勇敢的女性形象。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父权制观念,解读莱辛短篇佳作《屋顶丽人》中的两性互动的冲突和对立,凸显生态女性主义反抗男权的强烈意识,揭示莱辛在作品中所表达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以及她内心男女平等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不仅包括“社会现代性”,是时间性质的一种命名,还包括“审美现代性”,是人类思想价值的一种基本类型。张爱玲的散文创作激活了五四文学中的小传统,创造了日常现代性的基本形态,完成了散文现代性话语转换。她的全部作品,有一种具有兼容性的人生态度,它既蕴含了生活中的美,也涵盖了生活中的丑。后人标榜的现代与后现代派,在她那里都可以寻到踪影。  相似文献   

19.
生态道德是道德规范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特殊范畴。刘先平的《走进帕米尔高原》在以“天人合一”为基调的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基础上,给与生态道德以现代的阐释: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知足知止,平等互利,为人类留一片诗意的柄居地。生态道德的建设,尤其要关注儿童。《走进帕米尔高原》作为儿童文学作品,对童年的生态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态危机不仅发生于自然界,同时也发生于精神领域,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一书,试图从一个新的维度,思考精神与生态,科技与人文的关系,他对现代性的反思,“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的再探讨,以及人类价值的重估与艺术本质的发现,无疑有着积极意义。生态文艺不的创立不仅为生态学注入了人文内涵,而且为文学艺术的研究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