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教育》2004,(9):2-3
今天的“孤独的鲁迅”似乎意味着那样的境界和心灵正在失去景仰和崇敬,意味着人们纷纷从有深度的精神世界走开。当鲁迅的孤独不再来自他本身的超世拔俗,而来自外部的时代性的精神平庸和畸态;当鲁迅不复以他筋骨嶙然的思想刺醒和刺痛现实,相反却只遭到眼神空洞、脸上挂着痴笑的人们无动于衷的漠视,这情形的的确确是极其“可悲与可怕”的! 《孤独的鲁迅》  相似文献   

2.
电影《野兽家园》抓住了图画书《野兽出没的地方》的精髓实现了创造性的改编。在现实世界的铺设和幻想世界的表现中,电影场景呈现出具象且开放的艺术效果。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孤独特质的强化和反思精神的突显使主人公麦克斯的性格更加立体化和个性化。电影在主题思想上既关注童年困境下的儿童成长,也关怀现代社会中的成人精神世界,对原著内涵的开掘赋予改编更具人性的普遍性和更为鲜明的双重受众效应。  相似文献   

3.
王亚荣 《考试周刊》2012,(92):28-29
在舍伍德·安德森众多的作品中,《小城畸人》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作品。这部小说揭示出美国中西部小镇封闭的生活方式、狭隘的价值观念对人性造成的扭曲.深刻挖掘出现代人内心深处隐藏的欲望、痛苦和孤独。这部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德森的写作艺术特色。通过对“小镇”与“畸人”的描写寻找实现人性自我救赎的途径,使畸人们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样使现代社会也能够适应各种人性的存在.从而阐释了作品中所关注的人类的共同命运。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在散文诗集《野草》中不断表达着一种困惑孤独的境域,用独特隐晦的文字,近似虚无荒诞的意向表现出孤独痛苦的精神世界和对现实国民性的理性认识,充分表现了精神世界超前发展者的精神形象。这是鲁迅把自我实现价值在“碰了许多钉子”后的情感外化成的作品,也是他渴望了解世界,了解自我,实现孤独心灵超越的抗争之作。  相似文献   

5.
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看来,拉丁美洲的孤独情结首先在于人们不懂爱情。因为孤独而追求爱情,因为不懂爱情而更加孤独,这是凭着本能欲望生存,并且下意识地锁闭自己的拉美人的一种精神怪圈。对拉丁美洲孤独情绪有着深刻体验的作者试图把爱情当成医治人生孤独和苦难的药方。他对爱情和孤独这两种生命最基本质素及其辩证关系的探索,是《百年孤独》生命启示录般的内容重心之一。  相似文献   

6.
人类不但有一个物质世界,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个精神世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居住的地球似乎变得越来越小,世界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和来往越来越方便,巨大的地球仿佛只是一个小村庄而已.确实,人们在物质世界里,彼此之间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近,然而人们在精神世界上,彼此却变得越来越陌生.很多人在精神上成了一座孤岛,显得非常寂寞和孤独,与外部世界格格不入.他们有的安于孤独,在寂寞难忍中了却一生,有的为打破寂寞而作出努力挣扎,希望通过改变自身和周围的环境来消除孤独,得到心理的平衡,然而到头来他们却更加孤独,孤独中还伴随着极大的空虚,最终给自己带来悲惨的结局.我们可以说自从人类开始进行思维,步入文明阶段,孤独和空虚就伴随着人类,这种心理状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我们的祖先为了战胜自然,不得不强调集体力量,注重群体意识,逐渐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规范和准则,任何个体意识都必须服从和遵守群体意识.然而任何人要想把两者和谐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几乎都不可能,强调前者则必然要压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陈染通过其笔下孤独的女主人公对孤独的深刻体验和感悟,表现了现代女性对自身生存意义的探究和追求,也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8.
《新作文》2007,(11)
写作有三境界:孤独、自娱和彼岸的幸福。人是社会的,也是孤独的。一方面希望融入社会,和谐共处,敞开胸怀,与人沟通;另一方面又追求自由,拒绝喧闹,营造孤独,对精神世界的构建情有独钟。因而"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我们都注定是孤独的。哪怕你有‘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胜,你也要独自面对你的世界里的风霜雨雪"。  相似文献   

9.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加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也成为了现代世界众多国家发展教育的主要工作内容。这在当今教育改革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这点,文章对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利用不同有效的方式对学生的求实精神、创新精神、尝试精神、人文精神以及团队精神进行培养,以提升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0.
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今的文学旗手,其作品密切关注日本后工业时代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孤独、空虚和失落的生存状态,折射出对现代世界中人的存在状态的观照和反思。将其名著《挪威的森林》置于后现代主义语境之中进行分析和研究,解读该小说人物面对孤独以及由孤独而引发的自救行为中自我/现实的悲剧性冲突,以梳理其小说世界的丰富性和阅读的张力。  相似文献   

11.
孤独之美     
文雨 《甘肃教育》2009,(15):1-1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会孤独,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孤独。孤独是一种人生境界,没有到达那个高度的人,就不可能享有孤独的感受,最多只能拥有几分寂寞。古往今来,往往寂寞的人多,孤独的入少;不甘寂寞的人多,不甘孤独的人少。因为孤独是一种生存状态,它凄美,壮丽,动人心魄,是脱离于物质之外的心灵的感受,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天地中绽放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2.
须一瓜是近年文坛上比较活跃的作家之一。她的都市小说除了讲述了一个个曲折离奇的故事,塑造了一系列形态各异的人物外,还深入探讨了现代人尤其是都市人精神世界的荒芜。通过对其都市作品的分析,从精神生态的层面来感受作家对现代人孤独空虚,信仰缺失,失去自我,抑郁绝望的精神病态的烛照,并藉此来感受作家深切的人文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13.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诗人。作为现代派诗人,废名的诗深刻揭示了现代人处于一种彼此隔绝、孤独、寂寞的精神文化困境。他主要从两方面来揭示这种困境:一是通过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绝、冷漠,互不理解沟通来表现;二是通过人与物,人与世界,人与自身创造的物质科技文明之间的隔绝、压抑与异化来表现。这样就从两方面共同表达了现代人自身所处的孤独、隔绝、寂寞的精神文化困境。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是一个大量产生精神"浪子"的时代,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大师,鲁迅给传统"浪子"形象赋予了更多的现代精神内涵。在鲁迅的文学世界里,作为永世流放的"异乡人","浪子"是寻找的主体,是肩负时代启蒙重任却又置身于虚无之境的知识者。鲁迅笔下的"狂人"、"过客"、"孤独者"等"浪子"群像,也是鲁迅对自我精神形象的变形书写。  相似文献   

15.
作家寄语     
《大中专文苑》2011,(5):M0002-M0002
在现实社会中,孤独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完全社会化的精神现象,放在整个世界的框架中,孤独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孤独源自我们的体内,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周期性地在我们身上不断显现,它只是它自己。  相似文献   

16.
唐璜是西方文学传统里不灭的人物形象母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断地赋予其不同的人物特性和精神指向。昆德拉笔下的小说人物也延续了唐璜式的人物特点,他们风流成性,征服女性又蔑视女性,追求自由又嘲讽世界。然而放荡者形象在昆德拉现代意义的阐释之下又体现出不同于唐璜的特点:否定既定价值、寻求孤独自我的悲哀性与探寻生命意义、质疑存在境况的超脱性。  相似文献   

17.
爱与孤独     
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也许孤独是爱的最意味深长的赠品,受此赠礼的人从此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理解别的孤独的灵魂和深藏于他们之中深邃的爱。从而为自己建立了一个珍贵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8.
《挪威的森林》作为一部以成长为主题的小说,其所揭示的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年轻人面对现实时深重的挫败感和无能为力感,既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价值观带来的冲击造成的,也是消费社会人们心灵世界的日趋平庸化、琐碎化所造成的.作品深刻表现了年轻一代的孤独、空虚和失落的生存状态,折射出对现代世界中人的存在状态的现照和反思.  相似文献   

19.
魅力阅读     
阅读虽然不能改变人的命运,但却可以改变人的性格,阅读能丰富人们的思想世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也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能使人们更加理性的看待现实中的各种不尽人意的问题。阅读是我们丰富自身阅历的最好方法,因为阅读可以借鉴别人的经历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20.
作为现代生活中几种意义的体验之一,孤独是有其现实性和深刻意味的。在孤独中,人们反躬自省,直面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以前长期不甚明了的真理现在却变得一目了然了;以往对事物的谬见如今也清楚地现出原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