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挣阳光下的利润,做受尊敬的企业”,是宫玉国最大的心愿。自从1997年投身互联网,他一直希望找到一条健康的,可持续的网站盈利之路。而不管是在Chinabyte做新闻还是在IT168做导购,他对网络的那份激情和执着从来就没有变过。“互联网是个很好玩的东西”伴随着宫玉国孩子般的笑容、我们对中国专业网站的发展前景,对互联网的盈利也更有信心。  相似文献   

2.
若干年前,人们带着好奇心和新鲜感接近互联网,就像“吃完”主流媒体的“正餐”后,享用一下互联网“佐餐”。如今许多人虽然不再把互联网等新媒体及新媒体形式当作“佐餐”,但对其中一些粗制滥造的东西,常常嗤之以鼻,对它们传播的某些信息,常常投以怀疑的目光,对“无错不成网”已见怪不怪。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主要是新媒体及新媒体形式超常发展所带来的。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新媒体的“把关人”——编辑。  相似文献   

3.
仁义 《传媒》2002,(4):1
“载”为“下载”,“栽”为“栽下”。 这里的意思是说,有的报纸因为随意下载互联网上的信息而栽了跟头。 其实,互联网是个好东西。一点击,东西南北、世界各地的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等信息,尽收眼底。而且容量大、时效快,令人目不暇接。互联网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对社会生活,对出版传媒,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7月10日,在第五届国际互联网研讨会暨展示会上,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张春江指出,在当前发展互联网过程中应认真贯彻“十五”计划纲要中“要按照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的发展思路,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加速推进信息化,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这一思路。他强调:第一,积极促进“三网融合”“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所谓“三网融合”是指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都向社会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信息业务,彼此间在国家法律、法…  相似文献   

5.
何龙 《当代传播》2001,(5):75-80
一、互联网来了!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迄今不用电脑,也不上网。当有人问及此事时,他说他不用电脑,只懂人脑;他不上网,因此免得“自投罗网”,成为“漏网之鱼”……这只是一种幽默说法。不管愿意不愿意、习惯不习惯,电脑、互联网还是以日行千里排山倒海之势来了。它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便利,也带来了“捆绑”的烦恼,它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几乎在所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用了“指尖上的信息”(Informationatyourfingertips)这个说法,十分形象地反映电脑时代的特征。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  相似文献   

6.
“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也称“信息茧室”。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的。他认为网络化虽能带来更多的资讯选择,整个社会看似更加民主自由,但在“个人本位”理念的影响下,势必蕴藏着对民主的潜在破坏。“信息茧房”是以“我的日报”的形式呈现的: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信息的剧增,人们可随意选择关注的话题,依据自己的喜好量身打造一份“我的日报”。①简言之“,信息茧房”就是“我们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的通讯领域”。  相似文献   

7.
刘茜  刘清渭  闵勇  吴晔 《传媒》2023,(10):23-25
<正>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互联网媒介演变的过程也就是连接关系重新建构、迭代的过程。在互联网1.0模式下,“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的模式打通了个体与内容的连接,一个人无论身处何方,都能够迅速及时地获取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互联网2.0模式是社交媒体的时代,其本质特征是参与、展示和信息互动,互联网充当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互联网3.0模式下,互联网媒介建构起一张全方位连接人与外部世界的交互网络。在此过程中,原有的信息传播模式发生改变,机器和算法被纳入了互联网媒介系统运行的核心位置,人与机器发生了间接互动。进入互联网4.0模式,  相似文献   

8.
“啊”与“哇”(西非、北非)一个富翁雇了一个工人,叫他干一个月活,并答应付给二百个里亚尔(按:也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的钱币。)可是到了月底,富翁却说:“你必须先到城里拿两样东西来,否则就别想拿到工钱。”其实,他要的那两样东西,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他...  相似文献   

9.
电脑和由光纤通讯联结起来的互联网,是20世纪最重大的发明。光纤能以极快的速度,及时而大量地传送有关文字、图片、音像等信息。电脑能有效地、快速地对各种信息进行制作和加工。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通讯工具中“一对一”的对话模式,而直接跃进到“一对多”或“多对一”,甚而是“多对多”的互动交流模式。互联网的出现将世界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人类由此进入一个新时代,——信息社会时代。  相似文献   

10.
由于互联网的出现,我们已从一种“信息匮乏”状态一跃进入“信息过载”、“信息过剩”、“信息爆炸”状态。受众在尽情享受信息资源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种尴尬的状态:一面大呼“信息过载”──信息来源多样化,信息的急剧膨胀,甚至于多得无法收看、收听或阅读,从而产生大量信息垃圾,也导致了信息的自然流失;另外一方面,又感觉到信息根本不够  相似文献   

11.
现实生活中,证明一个人真实身份最好的方式是身份证。那么,互联网上怎么辨别对方的真实身份呢?如何确认“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如何保证基于互联网的交易过程中信息传输的保密性、数据交换的完整性、发送信息的不可否认性、交易者身份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以“互联网的应用———呼唤创新”为主题的首届中国互联网大会暨展示会于11月25日至27日在上海召开。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出席了大会并发言。吴基传说,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并强调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这些重大决策的提出,必将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应该加快将信息网络技术推广应用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结合中国互联网未来的发展方向,吴基传指出,互联网可以改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广播》2009,(4):122-122
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TimBernersLee)日前在瑞士日内瓦出席了万维网诞生20周年纪念活动。1989年,他提出了一个被称为“WorldWideWeb”(万维网)的全球超文本项目计划,使人们能够将各自的信息通过超文本网络共享。从1990年10月开始,他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第一个超文本浏览程序的编写。1992年夏天,这个软件在互联网上公开,万维网正式推出后迅速给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成为网民心目中互联网的标志。此后的两年里,他又不断根据互联网用户的反馈修改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14.
复活网络精神——浅析“博客”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的“土著”——黑客孕育了几乎所有重要的互联网技术,奠定了互联网开放和共享的根本理念。而互联网的“原始森林”——个人网站,孕育了所有重要的互联网商业模式,确定了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和特色。但是,在商业的潮起潮落中,黑客在蜕变,在沦为另类;而个人网站也急剧萎缩,无声无息。于是,博客出现了。  相似文献   

15.
忆恩师王决     
陈连升 《中国广播》2007,(12):72-75
今年11月14日是我的恩师,集曲艺编辑家、作家、评论家、理论家、教育家于一身的王决先生逝世十周年的日子。王决先生在世的时候,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称他为“肚子里有真东西的曲艺篓子”,相声老前辈马三立称他为“肚子里宽绰的曲艺真行家”,北大中文系教授、曲艺理论家汪景寿称他为“学识渊博在曲艺界赫赫有名的全能艺术家”,相声界第二代领军人物马季称他为“曲坛耕牛”,曲艺界同行称他为“活字典”。  相似文献   

16.
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张春江在“第四届中国国际互联网研讨会暨展示会”上表示,中国政府将根据“兴利除弊,促进发展”的指导方针;大力推动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将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建立良好的宏观环境,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业务,扎扎实实地推进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他指出;近年来,信息产业已成为新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信息技术逐渐成为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信息同物质、能源一样己变成了人类谋求进一步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互联网使人类采集、处理.存贮和传送信息的能力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展望未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化…  相似文献   

17.
作为语言学概念的语境,通常是指言语双方都受语义环境影响的情形。在大众传播中,媒体语境同样无处不在。李普曼曾指出:“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到一个共同的因素,这就是在人与他的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他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有学又进一步发现了“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许多涉及人们价值及生活方式的东西,一旦进入大众传播,很快就会演化为社会流行,  相似文献   

18.
一五四医院业余报道组去年一年之所以能在全国各地报刊见稿百余篇,这得益于“信息政委”的支持。景政委早在当协理员时,就是新闻工作的有心人。他非常留心报纸上的好信息。每天的报纸他都认真阅读,对“工作动态”、“医疗纪录”等,有价值的信息便剪下来,精心整理归类,贴进自制的剪报本。此外,他D袋里还随身装有一个“信息日记”本,在科室里检查、指导工作的同时,只要发现医疗第一线有价值的报道线索,他都习惯地记入“信息日记”里。目前,他的信息库已初具规模,厚厚的剪报本堆起一尺多高,里边收藏各类信息已达万余条。为了把信…  相似文献   

19.
张琴 《青年记者》2017,(5):123-124
数字鸿沟一词最早是由马克尔基金会的前总裁利奥伊德·莫里赛特提出的,他指出“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鸿沟.我国学者近年来也广泛参与了对数字鸿沟的研究.如祝建华给数字鸿沟以操作性定义,即如何测量数字鸿沟.①韦路、张明新认为“第三道数字鸿沟”是“知识获取鸿沟”.②就对“数字鸿沟”的不同理解来看,狭义上把“数字鸿沟”局限于不同社会群体或不同地区间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上的差别;广义上的理解则认为除了互联网之外,还应该包括其他许多信息传播技术,如电话、有线电视、手机等.在本研究中,笔者采用广义上对“数字鸿沟”的理解,并特指在接近和使用智能手机互联网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鲁迅有一句名言,说是“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并引申出:“而其实也并不单是对于书籍或古董。”这段话出自一篇有名的杂文《谈所谓“大内档案”》,发表于1928年1月,谈的正是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清宫八千麻袋档案的来龙去脉”事件。然而,这一事件当时并没有完结,而且断断续续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