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作品体现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唯美的意境、东西方艺术技巧的融会等特点,是一位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家.从"传统文化的追寻"和"东方美学的挖掘"两方面论述,可体悟其作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试论川端康成作品的日本传统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端康成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其作品具有“物哀”、幽玄、风雅的日本传统美学特征,这是他获得世界文坛广泛认可的主要原因。研读他的作品,开掘其作品的民族特质,对于中国文学如何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卡夫卡作品中大都深藏着一个追寻母题,但是,不同于传统的追寻小说,在卡夫卡笔下,"追寻"意味着注定达不到目的、却又不能放弃的执着。而这与他自身的追寻意识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从时代、民族、家庭、个体等角度论述卡夫卡追寻意识的形成原因,以期对卡夫卡作品中出现的追寻母题做一根源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都可以滋养人生。特别对语言表达还比较粗浅的小学生来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助于激发习作兴趣,能让习作中的语言表达更具文学修养和思想境界,更富诗意和力量。引领中年级的学生追寻习作的诗意之源,首要的是通过各种渠道,引导学生乐于阅读、接受并爱上优秀传统文化;其次,通过生活创境、鼓励引用、训练仿写、组建社团等方式,成就学生的多元表达。  相似文献   

5.
【开栏语】川端康成,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亚洲第二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他早期主要描写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特别是下层妇女的生活,表现作家对这些妇女痛苦和追求的理解。因写《伊豆的舞女》而成名,善于用意识流写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他一生有100余部作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他的代表作中篇小说《雪国》,与《千只鹤》、《古都》一起,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谢词】〈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答谢词〉:国王陛下、皇家宫殿下、诺贝尔财团理事长各位理事、瑞典科学院各位先生、女士们、先生们:这次我承蒙瑞典科学院的推荐,由国王陛下…  相似文献   

6.
语文具有文化的特性和功能,它负载着民族的文化精神,传承着民族的传统文化。这启示我们的语文教育要关注学生精神世界,促进传统文化精神的复苏和建构;要尊重汉语言“意象组合”的独特性,引导学生穿透文字符号的表层,去探求其前后贯连着的意义、情趣、意象以及潜流着的思想、信念;要重整经典阅读之风,让学生在经典阅读中学习民族文化的智慧,铺就民族精神的底蕴,使几千年来民族文化中的思想精髓薪火相传。这是语文教育应当拥有的文化视野和高度。  相似文献   

7.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文学家,是日本第一个、亚洲第二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从川端康成小说的文化艺术美展开论述,笔者一要重点论述川端康成小说的文化美学风格,分别从川端细腻哀婉的风格、如画的意境、奇妙的色彩三个方面入手,其中,在奇妙的色彩文化部分主要以“红色”和“白色”两个颜色为例;二要在川端康成的表现手法中,主要从意识流手法和新感觉派的表现手法展开论述;三要着眼于川端康成艺术美的主要影响,以中国作家余华为例,从风格和关注题材来论述川端康成对余华的影响。进而揭示了川端文学既具有特殊性、民族性,又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章桂周 《学语文》2005,(6):19-19
我们几乎都知道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是东方屈指可数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他却未尝不是一位美学家。这倒是鲜为人知的。事实上。任何文学大师背后都有其理论支撑的。且不说构成他美学理论体系的三篇美文《我在美丽的日本》《美的存在与发现》《日本文学之美》。其实在更早的时候,1950年写的《花未眠》就是一篇有关美学的格调高雅、韵味深长的随笔。  相似文献   

9.
《伊豆的舞女》作为川端康成的成名之作,是以他的亲身经历为原型而创作出来的。虽然川端康成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但他的实际创作又并非全盘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想,而是在借鉴西方文化的同时继承并发扬了东方传统文化。他的名作《伊豆的舞女》,正是在汲取西方文学并将其溶化在日本古典的传统与形式中诞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高考作文在多年的“阵痛”之后更趋困难重重.考生们被长期灌输下的虚夸性的表达技巧所拘,足以消弭了他们的创造灵感,导致大量的高考作文新意缺失、生命意识淡薄与学养观念疏陋,而大量在宿构、默写、套用下的程式化与假大空的文章却铺天盖地.本文针对高考作文的种种“乱象”,提出在高考作文中结合主旨继而渗透经典文化,并尝试了渗透的具体步骤——追寻、重组和表达,不仅起到精练的“诗化”阐释,而且深融文化气息和书卷韵味,把语文的“人文性”层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异质文化身份的追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华文文学中,表现身处异域的华人在确定自己身份时的困惑,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结合白先勇的短篇小说<安乐乡的一日>,探讨美国华人应当如何去确立自己华裔族群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2.
《大山儿女》的两位本土作者以丰厚的生活体验使作品描绘的内容和塑造的人物形象都较贴近农村生活的真实,具有丰实的现实基础。作品中流露出的对我国传统伦理秩序、道德品格和情感模式的呼唤及其散文化的叙述和趋于诗化的表现风格都表现出对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寻唤和对传统审美精神的追随。作品虽在叙事技巧和表现手法上较陈旧与单调,却有如"一缕来自大山的清风",开启了我们了解、关注乌兰察布本土作家与作品的大门。  相似文献   

13.
王梅 《考试周刊》2008,(23):212-213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一个唯美主义者,通常被人们称为新感觉派的代表,川端康成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家本人对世界的"悲观"认识,其最终也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但我认为川端康成还有其另一面即反映事物美好的一面,虽然这种反映有时依旧夹杂着悲观、厌世的情绪,但它毕竟说明了作家渴望"美"、追求"美"的创作倾向.川端康成的作品在真实中有虚幻,在虚幻里有真实,摇曳着孤独而轻轻的哀伤,映写出人间的奥秘.  相似文献   

14.
《大连大学学报》2017,(4):40-44
在群星璀璨的美国黑人文坛,最闪亮的莫过于托尼·莫里森。作为世界闻名的非裔黑人小说家,也是世界上唯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她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创作中都显示出黑人文化传统的深刻烙印。本文以托尼·莫里森《爵士乐》中的美国黑人身份解读为切入点,通过对《爵士乐》中主人公身份"迷失"及"追寻"等主题的梳理,系统分析黑人历史及黑人文化对其身份建构的内涵,解读托尼·莫里森作品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中国现代学的父亲,鲁迅小产上有彻底的反传统,反封建主义的主题,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创伤艺术上都充满了强烈的反传统.意识。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中国现代民族文化的象征,他独异的文学想象,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民族命运的焦虑和思考,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从五个方面分析了鲁迅先生作品中对传统文化落后面的批判。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文人的陈独秀 ,堪称博学鸿儒 ,多才多艺。本文更看中其于文化的内修与外铄 :内修表现为学而不厌的文化追寻 ,外铄则指其诲人不倦的文化启蒙。这两者是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甚至是互为因果的。然两者皆以科学、民主为灵魂  相似文献   

18.
邱紫华,男,重庆市人,1945年生。1983年十兰州大学中系艺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学硕士学位。1983年起在华中师范大学学院任教,现为华中师范大学艺学、南京大学艺学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学研究所副所长、中系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1997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19.
美学自1750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事实上只是一种以欧洲审美文化为依托的美学理论。尽管它有无可争辩的优点,但是由于它完全撇开了东方古老而灿烂的审美思想而无法使自身具有世界性的意义。著名美学家托马斯&;#183;门罗说过:东方艺术包含了西方艺术所没有的重要价值,这就可能在东方美学中发现可适用于任何地方的艺术与审美经验的重要悟性。事实确实如此,东方美学与艺术是不同于西方美学与艺术的另一种美学理论和艺术形态。  相似文献   

20.
“追寻”与“在途中”——西方小说鉴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西方小说多以个体为主角 ,以追寻为线索 ,置人物于“途中”,在变换的时空背景上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个人奋斗的主题。“在途中”的“追寻者”以及旅程模式 ,受古希腊自由、崇力文化和中世纪基督教隐喻文化以及“寻找圣杯”原型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表现出内在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文化意识。这为读者阅读鉴赏西方小说文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