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事结构和方式、叙事视角、叙事话语和叙事伦理四个方面对奈保尔小说《米格尔街》的叙事艺术进行分析,表明除新颖的内容之外,别具特色的叙事手法使《米格尔街》更加真实地呈现了“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2.
移民作家总以双重文化视角关注自己族裔在多种文化中的生存状态及由此产生了对身份的迷惘和思考。英国移民作家奈保尔的《米格尔街》正是这一探索的体现。本文打破小说《米格尔》的叙述顺序对人物进行分类研究,从自我认知模糊、他者的效仿和人格扭曲、异化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展示米格尔街人自我身份缺失、迷失的过程和特征,感受这些人物的迷失自我的心酸生活。  相似文献   

3.
日本当代作家井上靖一生致力于小说创作艺术的探索,其长篇小说《孔子》改变了传统的叙事手法与视角,突破传统叙事模式的局限,从一个全新的叙述视角来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统一起来。本文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述视角、叙事方式等角度分析《孔子》的叙事特征和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著名作家、邯郸学院终身教授李春雷报告文学《赶考——西柏坡感思》迎来了广泛关注。作品叙事视角新颖,在非聚焦型视角模式、外聚焦型视角模式等叙事视角方面有着成功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奈保尔的《米格尔街》描写的是米格尔街上的一些卑微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在米格尔街上,形成了类似于巴赫金所说的狂欢化的世界和一种狂欢化的存在状态。奇特是狂欢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所反映的实际上是米格尔街人生命中被压抑的激情。而透过米格尔街人狂欢化的生存状态的背后,体会到的却是米格尔街人生命中那深沉的悲凉。从其中可以体会到奈保尔对人,特别是对故乡的人的生存处境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和《米格尔街》,采用回望故乡的叙述视角,通过对故土人琐碎生活的记述,表现了对有限生存环境中小市民生存困境的关注。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又内蕴着作家的创作个性。因此,结合两位作家的生活经历,阐明抒写相同主题时两部小说集呈现的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比喻的出色运用是奈保尔小说《米格尔街》的一大艺术特色.性格各异的人物,独具特色的景物,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常常被奈保尔巧妙地借用到小说《米格尔街》中赋予新的色彩和意义.这种别具特色的比喻修辞手法使《米格尔街》更加以文学的方式呈现了“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8.
互文性指的是前人或同代人发表的文章的一部分被后来的作者模仿或在后来的文中被借用。《米格尔街》小说文本的魅力植根于文本的互文性中。因此,本文从互文性理论的角度来解读《米格尔街》,分析互文性在《米格尔街》描写人物和深化主题的作用,以此来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小说情节安排主要以单体结构叙事和连缀结构叙事为主,及至清代以《红楼梦》终至成熟并形成网状结构叙事模式。而网状结构叙事模式与叙事视角的全知和限知有着密切的艺术关联。成熟的网状结构文本不仅有全知叙事,而且有精巧的限知叙事的融合。"黛玉进贾府"一节就是典型网状结构叙事与限知视角的完美融合,它体现了网状结构的多层的立体性,叙事限知视角的客观性特征。舍弃任何一方,其叙事艺术审美就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10.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利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无论是趣旨意蕴还是艺术魅力都极富特色。它是现代叙事模式与传统叙事模式完美结合的典范。本文着重从叙事顺序和视角两方而,对《看不见的人》进行艺术分析,旨在探明作品的叙事技巧,并力图从这个侧面揭示出拉尔夫·埃利森创作的整体艺术风貌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主义作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在西方出现的一种思潮,其在文学领域表现出了鲜明的文本特征——作品往往时空颠倒,结构错乱。究其历史原因不难发现,现代主义作家们集体陷入了一场因为资本主义高速发展而导致的叙事危机之中。成熟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冲突及精神异化,致使作家进行了从形式上的去物质化到意识上的荒诞书写等一系列颠覆。奈保尔的短篇小说集《米格尔街》就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错乱的空间和时间打开了众多视角,不仅揭示了现代主义危机下孤立的个体和人与人之间极其贫乏的社会关系,还表现出了深刻的资本主义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  相似文献   

12.
《所以》运用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来讲述故事。作者零距离的叙事情感,使小说的语言呈现出直白而张扬的特色。《所以》叙事视角与叙事语言的完美契合表现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视角的运用使叙事语言脱离了冷静客观而带上了鲜明的个人情绪,而且口语化的短句较多。  相似文献   

13.
凯瑟琳·安·波特是美国公认的文体家。作为现代派小说的杰出代表。波特敢于打破叙述者对人的内部和外部只能做同步描述的传统全知叙事模式,另辟蹊径,运用独特的叙事策略,尤其是叙事视角的选择和视角越界的运用使她的短篇小说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立体表现效果。短篇小说《失窃》虽然情节简单却蕴涵了丰富的意义空间。分析《失窃》的叙述视角有助于读者更准确的理解叙事者无言“展示”背后的深层含意。  相似文献   

14.
江冬 《初中生》2012,(2):39-43
正【导言】奈保尔(1932~),英国小说家。祖籍印度。1950年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后在英国定居。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米格尔街》、长篇小说《抵达之谜》等。《布莱克·沃兹沃斯》为《米格尔街》中的一篇。  相似文献   

15.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运用了复视角的叙事系统。小说中频繁的出现“变音”,巧妙地进行视角转换。本文拟从《呼啸山庄》中叙事视角的运用入手,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叙事视角是叙事理论中的关键性问题。蒲松龄《聊斋志异》绝大多数篇章都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统揽全文,但使叙事艺术呈现出异样光彩的却是限知视角的熟练运用以及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的巧妙结合。《聊斋志异》叙事视角艺术的高度纯熟表现了其叙事思想的成熟。  相似文献   

17.
《孽海花》采用零视角为主的多重视角模式展示了一幅真实而全面的晚清社会画卷,体现了作者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批判与反思民族文化的深刻思想。同时《孽海花》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叙事手法,既继承了传统小说精髓又有重大创新,是同时代小说中的经典。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的小说在叙事时空上与现实生活强烈地错位,并运用蒙太奇手法展示时空梦幻般的变化;叙事视角采取全知视角与人物内视角共存的双重叙事视角方式;叙事结构则以琐碎的日常生活作为叙事结构的中心。以上三者构成张爱玲小说的叙事模式,而这一叙事模式对于传统小说叙事模式来讲是一种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叙述视角是现代小说批评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概念,但它也能运用到分析《圣经》这部伟大而古老的叙事作品中来。文章将采用西蒙.查特曼的叙述视角理论,即感知视角﹑概念视角与利益视角的三分法,对《旧约.创世记》第37~50章讲述的约瑟故事进行视角运用的分析,在视角的变化和整合中,彰显视角对于理解作品的含义与叙述者意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叙事视角的选择上,竹林前期和后期的全知视角叙事有着明显的不同。竹林后期的《呜咽的澜沧江》和《挚爱在人间》主要采用的是内视角,在这两部作品中叙事距离的控制上,竹林充分整合了展示与讲述的长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