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雨》中的父子冲突分别着眼于三个不同的角度:阶级冲突、文化冲突、人性与欲望的冲突,三种冲突又在相互的交融中与血缘亲情相纠葛,导致了该剧异彩纷呈的复杂性和动人心魄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
戏剧《李尔王》中的父子冲突体现了多重伦理原则。首先,父子冲突体现了社会伦理的演变,父权传统遭到了新思想的挑战,子辈中出现了敢于反抗父权的叛逆者,他们不择手段化解父权带来的焦虑和威胁,并最终在冲突中胜出。其次,父子冲突中对自然法则的崇拜破坏了人类社会文明,力量至上的丛林法则让传统道德伦理蒙羞,使其成为不堪一击的社会稳定遮羞布。从美学原则上看,善恶冲突具有使善者价值更为璀璨的作用,文学往往通过恶来衬托善,并通过恶带来的恶果来反思社会伦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小说《红王妃》以其独特的跨时空叙事结构备受关注,大多数学者都聚焦于它的女性主题以及叙事技巧。而这篇文章则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旨在研究小说中父子冲突背后的深层原因及寓意,指出在古代和现代社会中,父子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父子冲突,是西方文学重要母题之一,杀父娶母之类表现父子间强烈冲突的作品不在少数.而要提到父子情深,朱自清的《背影》则是不可略过的经典之作. 《背影》之所以能“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除了因为语言上“纯正朴实”建立一种“新鲜作风”,更重要的是作者于平淡朴素中抒写的真情,恰恰是将新文化运动以来被日益扩大的父子冲突以父亲一个永恒的背影化解了.而从对立到和解,除了是由于作者要对当时语境进行反拨,更是作者日益深厚的生命意识与日益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重父权的特点,使以"父子冲突"为主的代际关系呈现"主奴关系"的实质,其间充满了守秩序与争自由两种诉求的背反张力,特定的社会人格的形成,需要家庭这一社会细胞的认同和涵养,在代际关系中表现为代表秩序一方的"严父"的督责,现代社会却视追求"自由"为个人的天赋权利,这种矛盾在《三十而立》中有细致入微的展现,沿小说叙事的脉络,可以深入剖析矛盾的文化渊源,揭示了现代个体健全人格确立的真正含义和路径。  相似文献   

6.
《愤怒》中马科斯的父亲在很大程度上承继着犹太传统,而马科斯则努力向往、追求自己心中的民主和自由。马科斯与父亲、与试图充任马科斯父亲角色的考迪威主任的冲突实质上是传统和反传统、约束和抗争的体现。马科斯不仅力图摆脱犹太传统的约束,而且抗拒所有旧传统与保守力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邬姝丽  张璐 《海外英语》2014,(13):255-256
代际冲突是指两代人因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差异而结成的矛盾关系,俗称为"代沟"。该文基于Rahim提出的冲突管理办法中五种经典模式,以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中所出现的代际冲突为例,分析集体主义文化下五对父子如何解决冲突并做到有效沟通。该文分析不仅体现如何有效解决代际冲突,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8.
作家与作品是一个完整的意识整体,他们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种属于个人隐私性的内在精神联系。曹禺《雷雨》的背景材料,可能来自他熟悉的家庭,还有他自己的家庭。从曹氏父子来看《雷雨》中的周氏父子,我们更能体会周氏父子复杂的人物性格和关系,深刻揭示充斥着一群萎缩灵魂的封建家庭罪恶本质。  相似文献   

9.
《宜宾学院学报》2019,(11):103-110
用"责任担当"一词定义《全能囧爸》《失孤》《夜孔雀》中的"父爱"太轻了,这三部电影中的父爱既有父亲的担当又有母性的偏执疯狂,是不同寻常的父爱。三部电影里父亲对儿子怀有深深的愧疚,儿子既是套在他们头上的沉重枷锁,更是支撑他们活下去、前进的唯一动力。中国电影紧跟城市化的脚步,在塑造底层小人物的形象时,关注家庭的悲欢离合,努力突出父亲在家庭的承担,从而在父之爱中缓解了他们所处的生活困境。  相似文献   

10.
我想通过我自己亲历的一则案例来回应《冲突发生之后》: 进入九年级之后,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平时也难得有时间和学生们沟通。如果没有沟通,将大大增加班主任工作的难度。  相似文献   

11.
刘涵华 《现代语文》2010,(3):111-112
一篇1300余字的散文,却成为现代散文的典范之作,自发表之后即被选入中国国文教材,历经86年变迁,至今仍为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保留篇目,可见其独到的魅力。对于本文文本的解读儿近饱和。经典之所以经典,在于不分时空,都能找到与之共鸣的读者,  相似文献   

12.
在《论语》构建的父子纲纪中,孝是父母子女都应共遵之德,子女是伴随人一生的身份。父子纲纪以发展为根本取向,属权威类型,其主要表现与作用为:家庭具有超强的凝聚力,资源整合力,能集中资源发展下一代;以伦常统贯是非,子女得以自主成人;敬亲养老,乃安天下的大智慧;“敬”、“色”为孝,为子女提供了立身成人的基础训练,充满智慧。父母权威为家庭和子女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量,与子女的自由,及父母子女间的平等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3.
2013年10月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节目一经播出,引发了全民对于教育问题的关注。长期以来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造成了很多问题,节目的播出更引起了全社会对于父子互动问题的思考。现代社会,家庭教育中父亲的缺位较为普遍,幼教事业呼吁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并为父子有效互动积累宝贵经验,提供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4.
小说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感知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创作,借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生活本身就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小说情节更离不开矛盾冲突。小说文本的阅读教学应该从理解小说的矛盾冲突开始,只有聚焦小说情节中的各种矛盾,才能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进而深入分析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孔雀东南飞》中婆媳冲突根源何在?本文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发掘新的民俗方言资料,经过抽丝剥茧、深入细致、角度独特的文本解读、分析和推测,发掘焦母、兰芝性格中的一些被人忽略而事实上相当重要的特征,进而提出在这对矛盾冲突中,“无子”、“礼仪未至”为辅由,个性因素是主因的新结论。  相似文献   

16.
反复看了这段文字,最大的感觉就是教育孩子真的不能简单化,需要教师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特点与价值。  相似文献   

17.
儒家在实践理性上强调门内与门外的区别,门内以恩为重,门外以义为重,私恩与公义有明确界限。"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这两个命题都是孔子及儒家所提倡的,但他们从不盲目地鼓励"大义灭亲",相反把"亲亲相隐"作为法律的根据。具体而言,《论语·子路》篇"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之"隐"不能释为"檃"(矫正),它有两个含义:一是不公开告发、宣扬,"隐谓不称扬其过失也";二是微谏,"几谏谓之隐"。孔子的本意不是"隐匿错误"。事奉亲、君、师的"隐"、"犯"与"无犯无隐"的区分,反映出儒家在伦理角色和伦理情境上的分寸感。对亲人的"寻常之过",应当用"隐","几谏";但如有"大恶",则仍应犯颜,做"争子"。儒家伦理饱含着具体理性。  相似文献   

18.
苗族叙事长诗《哈梅》具有回合式冲突叙事的突出特征,其叙事框架立体复合,纵横交织,共有五个回合十次冲突,具体表现为对话叙事冲突、场景叙事冲突、风俗叙事冲突等。其深层冲突结构层层递进地反映了社会阶层冲突、自然人性与陈规旧习的冲突以及人性善恶的冲突。回合式冲突叙事具有突出曲折复杂的情节、刻画鲜明人物形象、表现少数民族风情美以及揭示人性善恶等功能,有创造性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9.
美国自然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塞在代表作《珍妮姑娘》中通过主人公完善自身人格却又违背社会道德准则的行为和悲剧的命运,揭示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冲突,质疑了普遍伦理标准的合理性,同时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和现实的冷酷。  相似文献   

20.
在焦仲卿、刘兰芝二人的悲剧原因被古今学界不失兴趣进行探讨的同时,通过对作品的研读,可以发现焦、刘二人的悲剧是由兰芝和焦母两个强女人之间人格尊严的冲突所致,这种冲突将使主人公的生命在人性的理想环境没有真正到来之时走向终结,产生了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