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尹亚萍 《河北教育》2003,(10):28-29
一次听《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在教学“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这一知识点时,教师根据学生好动、好奇、好玩的特点,设计了让学生制作长方体框架的探索活动。每位学生准备12根小棒,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棒各4根(同一种颜色的小棒长度相同,颜色不同的小  相似文献   

2.
这是研究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中的教学片段:1.认识长方体。师(出示长方体实物图):同学们,观察一下,长方体有几个面?生:有6个面。师:有几条棱?生:有12条棱。师:又有几个顶点呢?  相似文献   

3.
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老师手里有几根小棒?生:10根,4根,100根,15根,9根……师:现在老师很想知道这里究竟有几根,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办?生:数一下。师:谁愿意帮老师数一下?学生数小棒,数完汇报。二、引导探究,深入理解师:那你们面前的这一堆小棒有多少根呢?生:40根,80根,35根,100根……师: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这里究竟有多少根?生:想。师:在数之前,老师先提三个要求。1.要数得正确。2.数完以后要使人一目了然。3.数得要快。学生动手数小棒,教师巡视。学生数小棒的方法有:A.按颜色数;B.每人抓一把数;C.10根捆成一捆再数。师:已经有一…  相似文献   

4.
案例1: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顶点和面的特征以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拼搭。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去探索认识长方体棱的特征。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学具,拼搭一个长方体(学具中有三种颜色不同的小棒,每一种颜色的小棒长度一样,还有可连接小棒的接头)。 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的  相似文献   

5.
师:同学们已经发现了长方体面的特征,谁来说说长方体的棱又有什么特征呢? 生1:长方体有24条棱。因为…… 生2:(急不可待地打断生1的发言)错了!长方体只有12条棱。你看,一条、两条……(生2手拿长方体模型,数给同学们看) 师:生2同学能主动发言,积极纠正同学的错误,应该受到表扬。但我们要尊重别人,最好等人家把话讲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导入过程] 一、初步感受余数的产生理解余数的意义 1.出示正方形,师问搭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 2.师:老师这里有8根小棒,可以搭几个这样的正方形?(配合板书,边数边画)你能用个算式表示吗?(解读算式)  相似文献   

7.
师:同学们,我们在以前学过长方体、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谁能结合实物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有那些特征?生:(手拿实物)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的对面相等;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生:(手拿实物)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们的大小相等;正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相等;正方体有8个顶点。师:什么叫做长方体的高?长方体有多少条高?生:长方体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长方体有无数条高。【评析】学生认知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原有的知识…  相似文献   

8.
对长、宽、高的理解通常被确定为"认识长方体"这节课的教学难点,人教版教材对于该难点突破的编排意图是:在初步了解长方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用小棒和橡皮泥搭建一个长方体框架,了解12条棱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可以分为几组?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最终得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图1). 从笔者的多次实践和听课反思看,对该部分知识教学的实际效果均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①棱作为一个原始概念呈现,学生缺乏深入的认识,使得从棱到"长、宽、高"具体概念的过渡产生"脱节"现象;②仅从长方体模型的搭建中抽象出"长、宽、高"的概念,学生缺乏体验,从而直接影响了对概念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9.
陈晶 《四川教育》2005,(1):44-44
教法一:师:学具盒里有小棒,你能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吗? 生:1、2、3……一共有12根。 师:看看小叮当是如何数的?(电脑动画示范:1、2、3、4……)  相似文献   

10.
余颖 《江苏教育》2012,(25):11-14
【课堂回放】一、操作感悟1.猜一猜。师抓一把小棒,问:小朋友猜一猜,老师手里拿了多少根小棒?生1:20根。生2:15根。2.数一数。师:到底有多少根呢?小朋友想不想知道?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好不好?教师边将手里的小棒一根一根地摆到黑板上,学生  相似文献   

11.
23-8=15的教学过程由如下三个环节组成.1.师生各拿出23根小棒(10根一捆,即两捆另3根),完成以下操作和对话.师:23根小棒里有几个"十"根和几个"一"根?生:(摆开并考察小棒后)23根小棒里有2个"十"根和3个"一"根.师:从23根小棒里拿出8根,怎么拿最适合?生:(积极思考着).师:(边演示小棒,边指导学生看课本中的插图)要从23根小棒里拿出8根,零星的3根不够拿,可先从两捆中拿出一捆,即10个"一"根,与零星的3根合在一起组成(10+3)13根;从这13根里拿去8根,剩下5根;把剩下的捆,即10个"一"根与这5根  相似文献   

12.
<正>新授课上,学生已经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缺乏与具体特征结合的经历,在解决问题时常出现错误,阻碍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基于此,我对"认识长方体"一课教学的巩固练习做了如下设计。教学片断一:认识长方体棱的基本特征师:展开长方体至少要剪开几条棱?(学生猜测4条、8条,并想动手剪开试试看)  相似文献   

13.
教学片断:师:请同学们数出10根小棒,摆成一排。摆好之后,再添上1根,数一数,你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师:同学们真棒!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摆小棒,就可以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你究竟摆了多少根小棒?(生自主摆小棒,摆后交流摆法)生:老师,我是1根1根摆的,我一共摆了11个1,合起来就是11根小棒。生:我是5根5根摆的。我摆了2个5,2个5根就是10根,加上多的一根,就是11根小棒。生:老师,我觉得我的摆法最简单了。我一边摆了10根小棒,另一边摆了1根小棒,合起来就是11根小棒。师:为什么觉得你的摆法最简单呢?生:(答非所问)老师,您买过铅笔没有?师:(故作惊讶)老师…  相似文献   

14.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小朋友们,最近金砺实验小学举行了一次体操比赛,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学生做操的图片),你们能估计一下,这所学校大约有多少个学生吗?生1:1000人.生2:800人.生3:1200人.师:大家估计的数目都不相同,到底谁的最准确呢?我们等会儿再来验证.前面我们学习的都是100以内的数,今天我们要认识更大的数(.板书:1000以内数的认识,接着出示一根小棒)这是1根小棒,(又出示9根小棒,给生4)你来握一握、估一估,这里有多少根小棒?生4:我认为这里有10根小棒,因为我握了一下,觉得这里应该有10个1根这么多.师:你的想法挺不错.我们来验证一下,1根1根地数:1,2,…,9根,(赞赏地对生4竖起大拇指)你真棒,只有1根之差.9根小棒,再放进1根就是10根,把它们捆成1小捆,这就是1个十(.又出示100根小棒)谁来握一握,估一估?学生跃跃欲试.生5:我认为这里有100根小棒.因为我自己也有100根小棒,握上去好像差不多.师:你真是个有心人,能记得这么清楚.我们来验证一下,1小捆是10根,我们10捆10捆地数,10,20,…,90,100,把它们捆成一大捆,这是1个百.几个十是10...  相似文献   

15.
【案例】师:(先拿出9根小棒,再拿出5根小棒)根据这幅图,你能知道什么?生:知道了一共有14根小棒。师:你是怎么算的?能用小棒摆给大家看吗?生1:我是数的。从9开始数5个,数到14。师:你能再数一次给大家听听吗?(生1数)生2:我是用小棒摆的。  相似文献   

16.
韩春莹 《辽宁教育》2003,(1):120-121
师:老师手中有一些筷子,第一次给你8根,第二次给你10根,谁有办法把你手中的筷子平均分在两个纸盒里?  相似文献   

17.
一、借助学生熟悉的实物原型,以旧引新,建立新概念概念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应借助学生熟悉的实物巧妙合理地引入新概念,使学生不感到陌生,易于接受。如,建立长方体概念时,先将收集到的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实物:方砖、火柴盒、纸箱等,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这些物体都有6个面,相对的面形状一样、大小相等,都有12条棱,且每一组互相平行的4条棱长度相等,都有8个顶点,让学生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又如,在引入直线概念时,用一根拉紧的绳子或一张对折的纸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拉紧的绳子和纸的折痕有什么共同之…  相似文献   

18.
杨琴 《陕西教育》2009,(12):9-9
片段一:“摆12根小棒”教学实践的对比分析。 【第一次教学实践】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吗? 生:想。 师:(展开手掌,是小棒)数一数,有几根? 生:12根。  相似文献   

19.
<正>1.创造操作机会,让学生会创造由"做"引"思",由"思"导"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方法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思考知识的内涵、感悟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如,教师在讲解完长方体特征后,分别给出三组小棒(其中只有一组小棒可以搭成长方体框架)。教师先让学生从中选取一组小棒,再动手尝试搭一个长方体框架,并思考是怎样搭建的。之后,教师将框架中的一根小棒取走,提出: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导入过程】 一、初步感受余数的产生理解余数的意义 1.出示正方形,师问搭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2.师:老师这里有8根小棒,可以搭几个这样的正方形?[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