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刘云峰 《成才之路》2010,(27):23-24
“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问船长几岁?”在我国小学和初中的测试中,竟有好多学生得出船长43岁的答案。在法国,有好多学生也得出同样的答案。这是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教授在“21世纪创新教育论坛”上讲述的。简单的问题,如此的回答,难道不令人深省吗?  相似文献   

3.
<正>也许我们没有考虑太多,不经意之间总是称学生为孩子。特级教师王栋生在《为什么我不建议把学生称为孩子》里谈道: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严重到教师有可能忘记职业使命与责任。教育无小事,称呼是一种教育途径,润物细无声;也是一种强有力的心理暗示,不  相似文献   

4.
教,本是不懂才教。学生已经“懂了”,又该如何教呢?观察中发现,不少教师对“懂了”缺乏实质性了解,因学生“懂了”却反而显得束手无策,可以说是教也艰难,不教更艰难。只有少数教师能承受住学生“懂了”时的课堂冲击,而这样的教师多是富有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或名师。  相似文献   

5.
陈美 《上海教育》2013,(4):120-121
先学,是为了“定教”,是为了把握学性,随时调整“教什么”“怎么教”。语文教学要“讲学生自己学不会的”,讲在学生疑难处,讲在精要处,讲在精彩处。近日外出听了一些课,心绪颇不宁静。有老师在八年级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把握课文内容,学生兴致盎然,知道课文讲述了“曾经的仙湖…‘现在的死湖”“人类的破坏”,但随着“怎样的仙湖…‘怎样的死湖”“怎样的破坏”等环节的推进,学生学习的热望渐渐低落,到后来参与问答的寥寥无几,大都恹恹欲睡。又听老师在六年级上诗歌《留住童年》,竟不厌其烦地把诗歌一节一节地还原成“白话”,犹如把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碾成不堪入目的粉末。  相似文献   

6.
李家伟 《教育》2008,(11):17-17
新乡市原阳县教体局向全县师生印发了《中小学生安全责任协议书》,要求在校生家长褡字,这项有着良好愿望且颇具“创意”的工作却遇尴尬,部分家长将之视为“生死状”而拒签。(10月15日《东方今报》)  相似文献   

7.
1课堂教学案例 案例1 初中数学中一元一次不等组历来是中考的热点,也是教学过程的重点.而不等式组中字母取值范围的确定则是学生最难理解最易出错的,比如下面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缘起:那是一节教学生“求最小公倍数”的数学课……师:为了简便,通常我们用短除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最小公倍数。教师板书短除的竖式:2│18303│91535这里的2和3都是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3和5是18和30独有的质因数,因此要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只要把2、3、3、5连乘起来就可以  相似文献   

9.
10.
罗杰·罗尔斯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然而 ,他小时候却是一个顽皮、逃学、打架、斗殴 ,无所事事 ,令人头疼的顽童。罗尔斯出生在纽约的一个叫大沙头的贫民窟 ,在这里出生的孩子长大后很少有人获得体面的工作 ,然而幸运的是罗尔斯遇上了诺必塔小学的皮尔·保罗校长。有一次 ,当调皮的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 ,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 ,出乎意料地听到校长对他说 ,我一看就知道 ,你将来是纽约州的州长。校长的话对他震动特别大。从此 ,罗尔斯记下了这句话 ,“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 ,带给他信念 ,指引他成长。四十多年间 ,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  相似文献   

11.
他姓章,是我们的数学老师,相貌十分普通,但给我的印象却十分特别。  相似文献   

12.
“懂了吗?”     
"懂了吗?""懂了!""喜欢吗?""喜欢!"在小学的课堂教学中,诸如此类的"异口同声"司空见惯。每当遇到这种情景,不免让人哑然失笑。你以为,真的会有人把"懂了""喜欢"当真么?别说是坐在教室里听课的同仁,即使是正在上这堂课的教师,也未必会把这"异口同声"当成全体学生的共识。这个往往只是教师找到了可以顺利地进入到下一教学环节的依据而已。但在我看来,把这一类"异口同声"看做全体学生已经接受,作为推进教学进程的依据,实在不靠谱。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状态、兴趣爱好并不整齐划一,何不实事求是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而不选择"异口同声"呢?我换位思考后的结果是:教师的问话里,其实是蕴涵着应该持"肯定"态度的意思的;做学生的,只有报以"肯定"的回答,才能使自己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你想:教师既然已经"教"过,学生当然应该听"懂",这是顺理成章的结果,你怎么能说"不懂"而显示自己落伍呢?你想:教师很喜欢的东西,现在介绍给学生了,当然希望有更多的人也喜欢,你怎么能说"不喜欢"而显示自己另类呢?由此及彼,  相似文献   

13.
今年寒假期间,我做了件令人竖大拇指夸奖的事情——在医院照顾住院的奶奶。期末考试结束那天,77岁高龄的奶奶摔了一跤,小腿骨骨折,住进医院治疗。我放假后,代替“三班倒”的父母,在医院照顾奶奶——给奶奶端水送饭,给奶奶倒屎倒尿,守着奶奶打点滴。以前,我从没有倒过屎尿。第一次给奶奶倒屎尿时,我闻到从手中便盆里发出的臭味,是那样的刺鼻,熏得我几乎想吐。但我还是拼命忍住,因为我知道我不能吐,否则,奶奶就不会让我在医院照顾她,那样就会加重本已非常辛苦的爸爸妈妈的负担。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一些知识,学生在老师讲授之前明明已经懂了,为了“配合”老师,只有懂装不懂,心领神会地配合老师安排.直至帮助老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脱离学生实际的课堂,将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使数学课堂失去育人的功能。那么,教师发现学生已经懂了,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5.
我们常听一些教师在埋怨:说他们的一些学生,一学就会,一放就忘;有的给讲几遍,也不会;学生懒,不爱学;学生笨,学不会;学生聪明,却不愿学……有些家长也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学习的那块料……每逢考试拿不回好分数,望子成龙的热望受到打击,于是对孩子非打即骂,搞得乌烟瘴气。  相似文献   

16.
怀宏煜 《辅导员》2013,(20):44-44
<正>我们常听一些教师在埋怨:说他们的一些学生,一学就会,一放就忘;有的给讲几遍,也不会;学生懒,不爱学;学生笨,学不会;学生聪明,却不愿学……有些家长也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学习的那块料……每逢考试拿不回好分数,望子成龙的热望受到打击,于是对孩子非打即骂,搞得乌烟瘴气。  相似文献   

17.
18.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当学生们出现错误时,教师马上会说:"你错了,谁来帮助他?"认识论告诉我们,不要急于告诉学生"你错了"。一、认识问题需要时间在日常生活中,在平时的教学中,大  相似文献   

19.
我所教的八年级5班数学课第五章《位置的确定》结束了。按惯例又将进行章节测验,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考查,这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谈到测试,人们一般想到的就是教师考学生,教师命题,学生作答;教师批阅,总结评价。这使得不少学生一听测试就情绪紧张,有的甚至消极应付。本人这次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测试,把“法宝”交给了学生。我在第五章的最后一节整理、复习课之后对学生说:  相似文献   

20.
张凝翔 《小学生》2010,(2):40-40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把语文这一门课同大干世界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引入语文课堂,近而再把学生拉到大干世界中去学习、理解并且真正地运用语文,从而真正做到让学生“读”进书去,“学”出书来。而这样的理念就要求教师要有全新的视野,创造性地使用课文这个例子,用好例子,用足例子,用活例子。在“活”上主要体现在这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