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豎”     
"豎",从臣从殳,豆声,本义即奴隶,其"竖立"、"小"义均由字形构件"臣"而来,之后才用作詈词。  相似文献   

2.
《论语·微子》中"丈人荷蓧"的"蓧",历代的注释有"芸田器"(锄)和"盛种器""艸田器"(箩筐类器物)两派观点。陈士元、阎若璩、程大中等为代表的"芸田器"之说不可取,包咸、王筠等释义为长,"蓧"应是"草田器"。《汉语大词典》对成语"杀人如麻"中的"麻"释义不确,"麻"当是"被沤在水泽里的成捆的生麻"。"杀人如蓺""杀人如蒿"应是临时的比喻用法,不能看成等同"杀人如麻"的成语。  相似文献   

3.
“哥特”     
作为一个巨大的星际卫士,哥特也是早期的机器人电影明星之一。它是由一个外星种族制造出来的,用来摧毁世界并阻止像人类这样的敌对的、有侵略性的生物在银河系扩张。《地球停转之日》《地球停转之日》这部电影由罗伯特·怀斯导演,是在冷战巅峰时期拍摄完成的,它向全人类发出了这  相似文献   

4.
《经传释词》十卷,清王引之撰,此书代表着传统训诂学研究虚词的最高水平。该书成书后,在当时就备受推崇,论者以为,是书在有清经学中乃独绝千古之作①。笔者通过对《经传释词》"以"字条的梳理,试图从中窥见王氏治学的门径,并检讨其不足。此外本文的另一个重点在于说明虚词及其义项的来源,在此基础上对其意义进行系统整理。  相似文献   

5.
《经传释词》十卷,清王引之撰[1],此书代表着传统训诂学研究虚词的最高水平。该书成书后,在当时就备受推崇,论者以为,是书在有清经学中乃独绝千古之作①。笔者通过对《经传释词》以字条的梳理,试图从中窥见王氏治学的门径,并检讨其不足。此外本文的另一个重点在于说明虚词及其义项的来源,在此基础上对其意义进行系统整理。  相似文献   

6.
刘慧文 《语文知识》2002,(11):44-44
高中语文第一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句中的“向”字,课文无注,教学参考书也无注。笔者认为此“向”字有被误解的嫌疑,故试作解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辞赋体的文章,文中多用对偶句。文中与“木欣欣以向荣”对偶的是“泉涓涓而始流”, “向”与  相似文献   

7.
“宠辱不惊”是一个常见成语。从各种词典对“宠辱不惊”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界对“宠辱不惊”的“宠”字还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把“宠”理解为“宠爱”,如《当代汉语词典》释“宠辱不惊”:“受到宠爱或羞辱都不为所动,形容把荣辱得失置之度外。”持类似观点的还有《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等众多词典。  相似文献   

8.
主题墙饰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它是使主题教学得以顺利、高效开展的媒介;是记录主题教学中幼儿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载体;是主题教学中幼儿与同伴、幼儿与教师之间近距离接触、交流的平台。它承载着我们的教育意图,并能引发幼儿获得经验上的提升、能力水平上的提高、情感上的愉悦,在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幼儿个性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对奠定幼儿可持续学习的作用也不言而喻。因此,我们教师应针对主题教学开展过程中有关"主题墙"创设方面得困惑和误区,创设一面真正能让幼儿喜欢、与之积极互动,并能促进其主动发展的主题墙。  相似文献   

9.
《列女传》因其故事大多采自六经或前人经典,而且常在故事中征引儒家经典,这让许多学者认为它是"以传释经"。但是,笔者认为,《列女传》从其思想表达和故事编纂上已经脱离了"以传释经"的范畴,之所以以"传"命名是刘向运用社会权力话语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思想,鉴戒汉代统治阶级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0.
针对《墨子虚词用法诠释》中对"以"字用法的诠释,结合具体例句,侧重从"以"字的句法功能角度,对"以"字的名词义、用作第三人称指称同等用法进行商榷,并对"以"……"以为"、"上以/下以"等结构定性提出新看法。  相似文献   

11.
元代以吏治国,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儒士由科举及第入仕为官的道路被阻断,纷纷加入由吏入仕的行列,在社会中出现了一个人数可观的儒吏阶层,使得"以儒饰吏"在元代的文人叙述中成为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词汇。"以儒饰吏"的广泛使用,是儒吏阶层文化身份认同的产物,也反映了元代独特政治环境下主流知识层对"儒"的社会功用和终极价值原则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2.
释“韵”     
汉魏以降,“韵”字开始在中国文化史上逐步生成其独特意味。本文的发现在于:韵字在先秦很可能与“埙”字相通,它的原始意义是指古代音乐和乐曲的音高调式标准。东汉后期,音韵学兴起,“韵”又成为训诂学将文字按“同声”归类的语音标准。随着魏晋玄学与人物品藻的风靡,“韵”字的用法越来越形而上,终于由具体的音高、语音标准,进入了“天人之际”的无限,由可言说者转而成为不可言说者。  相似文献   

13.
释“習”     
本文分析了“習”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形体上为扫帚状下为“日”,当为会意字。“习”的形体义为日出天亮以后,人们便起身拿起扫帚扫地。“习”一词的本义为重复义。  相似文献   

14.
释“宝钗”     
关于《红楼梦》中薛宝钗名字的深意 ,前人作过一些探讨 ,或以为“钗”字应是“拆”的谐音 ,作者借此暗示薛宝钗为有意拆散宝、黛二人的奸邪小人 ,或以为“宝钗”是传说中的一种仙草的名称 ,作者以此暗示宝钗与黛玉一样 ,都是品性高洁、超脱世俗之人。笔者不同意前人的这两种解释 ,从文本出发 ,本着客观求实的态度 ,提出自己新的见解。本文作者认为“薛宝钗”三字的含义是 :“薛”可以谐音为“雪”。“雪”者 ,冷也 ,是指薛宝钗以礼抑情 ,以德抑才 ,压抑冷却自己内心热烈的追求 ,努力变成一个端庄、贞静的“淑女”形象 ;“宝”者 ,“宝贝”也 ,指出宝钗对于维护封建家族的利益、对于维护封建制度的存在的重要性 ;而“钗”就是“金钗” ,作者这里是以“金钗”比喻宝钗的悲剧处境。薛宝钗就像一支金钗一样 ,被精心制作 ,以供利用。三个字合起来 ,概括了薛宝钗的悲剧性格和命运  相似文献   

15.
释“茨”     
在古代字典辞书以及注释书中,常把“茨”释为“蒺藜”.宋代开始,又出现了“茨”是“蒺藜”的合音词的说法.除了这一义项之外,“茨”还有其他解释,诸如“以茅苇盖屋”、“堆积”等.在古代文献中,“茨”还有“荠”、“薋”等异文.本文认为,释为“蒺藜”的“茨”与释为“以茅苇盖屋”的“茨”是同形字关系,而释为“蒺藜”的“茨”与“荠”、“薋”、“蒺藜”等则是同源词关系.  相似文献   

16.
释“异”     
对于汉字这样一种表意性很强的书写符号来说,由于其超时空性,其形体变化较音义来说是比较滞后的,这已成共识。因此,这更有利于根据文字的滞后性这一特点来探查字的音形义的发展源流和变化。"异"的文献常用义为"不同",但"异"的词源义是什么,其命名的理据是什么,意义发生了哪些变化,"异"与"異"之间的意义何时转化、怎样转化,与"巳"、"已"、"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说明和解决。通过对"异"在字典辞书中解释的考查以及对"异"古文献用例的梳理,试图解决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形容"秦爱纷奢"时,有这样一句:"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人教版选修教材将"磷磷"释为:"水中石头突出的样子.这里形容凸出的钉头."这种解释已成定论.然而,我们只要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这个注释是讲不通的,谁曾见过梁柱上有那么多钉头"凸出"在外面?再者,"凸出"在外面的"钉头"又有何作用呢?  相似文献   

18.
释“牛”     
世界上很多原本没有联系的人和事,不知不觉地产生了联系,好些还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缘。譬如牛。前不久,一位认识不久的农村干部来到我的办公室,看到桌子上摆放的一个硬木工艺制品——一头象征力量的犀牛。他随意地问道:"你属牛?""属龙。""龙与牛有关系吗?"我没有办法回答他的问题,只能微微摇头。  相似文献   

19.
释“尔”     
"尔"的常用义是第二人称代词你,本义的探源不尽相同,许慎认为"尔"本义为疏朗可从。?、迩、?都为尔的后起字,"尔"因简化字形与?形近,故尔行?废。后来为了分化字形,在"尔"基础上加"亻"旁(你)来专门表示第二人称代词。  相似文献   

20.
释“尔”     
"尔"的常用义是第二人称代词你,本义的探源不尽相同,许慎认为"尔"本义为疏朗可从。?、迩、?都为尔的后起字,"尔"因简化字形与?形近,故尔行?废。后来为了分化字形,在"尔"基础上加"亻"旁(你)来专门表示第二人称代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